花洲書院:《岳陽樓記》裏的大憂樂
半月談記者 袁月明
北依伏牛,南連荊襄,西納漢水,東接宛洛,地處河南省西南部的鄧州,千年來人文薈萃,有“穰都人傑、善地文昌”之美譽。鮮為人知的是,范仲淹名聞天下的《岳陽樓記》當年就在此寫就。
“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漫步鄧州古城外城東南隅,滄桑厚重的明城墻下,百花洲公園如詩如畫,亭&樓榭錯落有致,讓人如同置身江南園林。古樸典雅的花洲書院,就坐落在百花洲畔。
百花洲畔書院興
“提起花洲書院,大家可能並不熟悉。其實,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誕生於此。”花洲書院景區講解員刁艷偉自豪地説。穿過寫着“花洲書院”四字的高大牌樓,拾級而上,在書山一覽&舉目北望,花洲書院的青磚黛瓦便可盡收眼底。
這是花洲書院正門。(採訪對象供圖)
時間回到公元1045年,北宋慶曆五年冬月,素有豫、鄂、陜“三省雄關”之稱的鄧州,迎來新一任父母官——已近耳順之年的知州范仲淹。
在主持“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引疾求解邊任,請知鄧州。彼時,鄧州學風不興,讓懷有“勸天下之學,育天下之才”宏願的范仲淹憂心不已。“范公見百花洲一帶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學場所,便謀劃籌建書院,不僅遍邀名師執教,公余之暇也常常在此講學、傳道授業。”刁艷偉説。
花洲書院主體為五進四院,沿中軸線,欞星門、泮池、春風堂、文會堂、萬卷閣等標誌性建築次第排列。“書院主講堂以‘春風’命名,取自‘孔子如春風,至則萬物生’的典故,也蘊含着教師講學如春風化雨、學生聽講如沐春風的美好寓意。”刁艷偉介紹,相傳書院創辦之初,范仲淹在春風堂前親手栽植4株桂樹,以鼓勵學子奮發讀書,早日“折桂”。
花洲書院的創建,開鄧州書院教育之先河。更重要的是,在其帶動下,鄧州古城內先後興辦書院共計7所,文運大振。
自宋至清末,花洲書院屢圮屢修,辦學不斷,成為我國歷史上辦學最久的學府之一。1905年,花洲書院設鄧州高等小學堂,1926年設鄧縣縣立初級中學,1958年又過渡為高級中學……“直到今天,與花洲書院僅一墻之隔的,還有鄧州市花洲實驗高中。千年時光拂過,瑯瑯書聲依然。”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鄧州籍散文作家朱可錚説。
人文蔚起薪火傳
春和景明,花洲書院春風堂前范公植桂處,4株清代補栽的桂花樹,早已亭亭如蓋。
慶曆六年的深秋,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請,據其寄來的書信及一幅《洞庭秋晚圖》,為重修岳陽樓做記。或許正是伴着氤氳滿室的桂花香氣,范公端坐於春風堂中,神游物外、馳騁想象,展紙走筆、心與景接,揮毫寫就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凝練出以天下為己任的至高境界,被中國歷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傳誦至今。憂樂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百花爭窈窕,一水自漣漪。”花洲書院景區服務中心主任張峰介紹,因范公而聲名遠播的花洲書院,成為文人雅士憑吊景仰的文化地標與教育聖地,才俊迭出,或文心雕龍、才思俊逸,或胸懷丘壑、神采風流。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張載,曾師從范仲淹,學於花洲書院。是他寫下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蜚聲神州。
以直言敢諫聞名的北宋狀元賈黯,回到花洲書院向恩師請教立身為官之道,將范公所贈“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良心”的“不欺”箴言,履踐終生。
及至今日,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姚雪垠、創作“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系列小説的二月河,都曾在花洲書院留下求學足跡。
“一代代花洲學子,秉承憂樂精神底色,胸懷青雲之志,履踐致遠。”刁艷偉説。
守正創新在此間
為“增其舊制”,2002年、2014年,當地政府兩次對花洲書院進行整修復建。目前,花洲書院有清代建築3座、倣古建築80多座,總佔地面積200余畝,以書院園林之姿,融入周邊群眾的日常生活。
“拂去歷史煙塵,作為文脈傳承和精神蘊蓄重要載體的花洲書院,其文化價值歷久彌新。”張峰介紹,為讓更多年輕人走進書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花洲書院不斷探索創新,將研學課堂搬進千年學府。
這是在花洲書院內舉行的“開筆禮”。(採訪對象供圖)
“以‘范仲淹憂樂精神’為出發點,我們圍繞憂樂文化、宋朝禮儀、非遺手工、傳統節日等主題,打造社會教育品牌、設計實操課程,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研學活動。”張峰説。
文會堂前的庭院裏,時常會上演精心編排的情景短劇《不欺》。“通過這樣的實景演繹,讓往來游客沉浸式感受范仲淹與賈黯二人的剛正精神與颯颯風骨。”刁艷偉説。
除研學外,花洲書院還將古代賢人名臣的清廉警句,充實到書院展廳、照壁、長廊、碑刻、雕塑等設施內,設置廉政文化長廊、法治文化長廊等,積極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園地。
未來,當地將繼續深挖花洲書院的文化內涵,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創IP,探索更加多元的沉浸式旅游形式,讓花洲書院在中華文明復興的大潮中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