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蘭考:一起向未來
本文來源: 新華網 2022-02-18 08:34:01 責任編輯: 王海霞 王曉飛 作者:

河南蘭考:一起向未來

2022-02-18 08:34:01 來源: 新華網
摘要

  新華網鄭州2月18日電(谷婷婷)2月15日,一襲紅衣的李楊冠宇,雙手輕彈古箏,一曲《一起向未來》的美妙旋律在琴弦上流淌。在她的身旁,是80多名輕撫古箏的學生,以及遠近聞名的“焦桐”。

  李楊冠宇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師。2021年10月,她被派駐到蘭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該中心的一名文藝宣講師。在這裏,她聽到許多關于焦裕祿的故事,感受到當地人對于“焦桐”的深厚感情,領悟到蘭考人民在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追求美好生活的艱辛歷程和取得的驕人成績。

  今年年初,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李楊冠宇便萌生了將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主題口號推廣歌曲《一起向未來》改編成古箏曲的想法。于是,在中央音樂學院同事們的幫助下,古箏曲《一起向未來》“誕生”了。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強,因此,又被稱為‘眾樂之王’。”李楊冠宇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説,用古箏彈奏《一起向未來》,既表達了人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美好祝福,也飽含了音樂人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期待。

  李楊冠宇説:“正值冬奧會,《一起向未來》這首歌充滿了號召力,再加上蘭考有樂器制作業這樣一個優勢,所以想到了做這樣一件事。”

  來到蘭考後,李楊冠宇經過調研了解到蘭考的民族樂器加工行業較為發達,孩子們學習古箏彈奏得天獨厚,于是便有了此次“焦桐”樹下古箏樂團的演奏。

  2月15日參與彈奏的古箏全部産自蘭考。這個昔日的貧困縣,如今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民族樂器生産銷售基地。年産銷各種民族樂器70萬臺(把),音板及配件500萬套,年産值20億元,全國市場佔有率達到35%。蘭考,正以嶄新的姿態“一起向未來”。

  這是2021年3月2日拍攝的河南省蘭考縣展覽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説起蘭考的民族樂器産業,還要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説起,正是在他的帶領下,蘭考縣才有了發展民族樂器産業的基礎——泡桐産業。

  蘭考位于豫東平原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後一道彎附近。60年前,這裏常有風沙、鹽鹼、內澇之患,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縣。1962年,焦裕祿來到這裏擔任蘭考縣委書記。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他帶領蘭考人民栽泡桐、戰風沙、治鹽鹼、除內澇,不但為蘭考人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焦裕祿精神”,而且還為蘭考人民的未來發展留下一個“綠色銀行”——泡桐。

  在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前,1963年,焦裕祿親手種下的一株小樹苗,歷經59年,依然挺拔,這就是著名的“焦桐”。

  這是4月20日在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附近拍攝的泡桐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20世紀80年代,一位上海樂器師傅偶然發現,成材後的蘭考泡桐木質疏松適度、不易變形,板材透音性能好、共鳴度高,被譽為“會呼吸的木材”。這一發現,讓不值錢的泡桐身價倍增,被制成琴瑟、琵琶等民族樂器。于是,樂器産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之一,防風固沙的泡桐樹變成了“搖錢樹”。

  走進蘭考縣堌陽鎮的徐場村,映入眼前的是青磚黛瓦的屋舍、融入民族樂器元素的街道設計,耳畔不時聽到民族樂器的彈奏聲,給這個普通的中原村落增添了幾分音樂神韻。

  近年來,徐場村利用當地的桐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樂器産業,産品包含古箏、琵琶、古琴等多個品種。

  河南省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墨武琴館內,徐冰在制琴(2019年11月1日攝)。新華網發(王曉飛 攝)

  “我來到蘭考後,參觀過許多制琴、制箏企業,覺得蘭考制琴的工坊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鉚足幹勁的一種狀態。”李楊冠宇説。作為一名專業的音樂演奏人員,她對民族樂器頗有研究。在她看來,蘭考的民族樂器生産企業非常有幹勁兒有激情,那是對不斷追求更高生産技術的激情,也是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激情。

  如今,蘭考縣已建成民族樂器産業園,擁有民族樂器企業200多家,以泡桐為原材料的樂器産品暢銷海內外。一代又一代蘭考人接力奮鬥,從治理“三害”,到擺脫貧困,再到今日走上了一條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的幸福路。

  琴弦撥動,悠揚婉轉的琴音飄揚而出,表達著對北京冬奧會的祝福,似乎在訴説著對焦裕祿的懷念,吟唱著蘭考人民一起奔赴美好未來的決心。(完)

標簽:
相關新聞
0100702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84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