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繁忙的信陽港·淮濱中心港區。記者 聶冬晗 攝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奮力衝刺通江達海夢的內陸河南,距離這一盛景還有多遠?或許,這條河流能給出答案。
淮河信陽段,在河南省“一縱三橫”內河航道規劃中,屬於地理位置最靠南的重要“一橫”。自息縣順流而下,100多公里的河段上,港口、大橋、航道,一個個重要工程正在快馬加鞭建設中。
12月16日一早,記者首站來到位於潢川與息縣交界處的新花埠大橋施工現場,這是保障淮河上游通航的控制性工程。
冬日的淮河波光粼粼。老花埠大橋上車來車往,建設中的新橋與其相鄰,不過橋墩明顯高大粗壯許多。工人們在淮河之上“穿針引線”,高大的新橋已經初現芳容。
“老橋還能用,為啥還要建新橋?”面對記者的疑惑,河南中豫港務集團淮息航道公司總經理李煒指着遠處的主墩介紹:“你看它們有將近10層樓高,跨度有150米,只有建好這座新橋,才能容納千噸級的貨船輕鬆通過。”
橋下,17米深的圍堰將河水隔絕,施工人員正忙着做主墩的收尾工作。新花埠大橋去年開工,在保證老橋不斷行的情況下,創新作業方式,將總工期大幅縮短10個月。
沿河而下,抵達信陽港·淮濱中心港區時,已是華燈初上。港口依然繁忙,一艘貨輪剛剛靠岸,巨大的龍門吊騰轉挪移,不大會兒,就將數十個集裝箱整齊碼放進船艙。
“現在是一年中最忙的時段。”港區操作部工作人員邊指揮邊説,高峰時港口每天約有500標箱的裝貨量,“目前貨量還在上升,以後恐怕得排隊裝貨了。”
貨量上升,需要更大更多的船,也需要更寬更深的河道。河道疏浚成為提升航運能力的重要一環。
17日清晨,淮河固始段南岸的田地裏還沾着露珠,河邊的工地已經開始了施工。近處,挖掘機正在拓寬河道,遠處,新建的河堤一路蜿蜒向前。“淮河淮濱至三河尖航道提升工程整治里程約58.48公里,大家加班加點地幹,爭取讓河道早日換新容。”施工方淮河航道提升項目副經理黃士城説。
通河道、建港口,重要工程齊頭並進。在河南與安徽交界處,淮河右岸固始港區中心作業區裏,大型機械的轟鳴聲不斷,“大幹一百天,誓奪生産季”的標語格外醒目。
“再下行13.5公里就到安徽了,這裡是淮河通往華東地區的門戶。”固始港區中心作業區一期工程項目負責人蓋旭濤説,項目開工以來,300多名工人輪班幹活,晝夜不停。但走在現場,記者卻並沒有見到明顯的建築物。“大工程都在地底下。”蓋旭濤掰着指頭數道,“我們要建10個2000噸級貨運泊位,正在打800多根鑽孔灌注樁,最長的42米,最短的也有19米……最多兩個月,這裡將大變樣,一座新碼頭將亮相。”
在一片荒蕪河灘上建起一座現代化港口,在“家門口”迎來千噸級的貨輪。河南想做的事正在一點點變成現實。
“等港口建成了,航道也更寬廣,咱接着往下游走,坐著河南貨船‘出海’看看。”臨別時,蓋旭濤與記者達成了新的約定。(記者 孫靜 郭北晨)
記者手記
2天時間,100多公里航道,沿着淮河信陽段一路走來,“海”的氣息格外濃厚。
推動水運通江達海,是現代化河南建設的重要支撐。按照規劃,2035年,河南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將突破3200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達1000公里以上,建成干支聯動、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體系。
難嗎?齊心協力就不難!大橋、河道、港口……不斷刷新的“進度條”,見證着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奮鬥之姿。加速中原出海,不僅承載着億萬河南人的期盼,也是建設者們的思想自覺。
水到渠成日,中原揚帆時。未來,隨着內河航道越織越密,空、陸、網、海“四條絲路”協同並進,河南也將開闢樞紐經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