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和測影愛好者現場為游客講解測影方法
夏至吃麵
夏至是盛夏的序曲,是炙熱的開場。
6月21日正逢夏至,登封市在告成鎮觀星&廣場舉行第十屆夏至日天文科普文化節活動。
2016年11月30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告成鎮觀星&景區是“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産的核心部分,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近年來,告成鎮積極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傳統文化傳承與科普宣傳工作。
活動開幕式上,精彩的《民俗大鼓》、歌舞表演、戲曲選段等節目吸引眾多民眾和游客駐足觀看。觀景&景區周公廟前,民間自發組織舉行傳統禮拜周公儀式,紀念周公“立竿見影”定節氣。研究“二十四節氣”的專家和測影愛好者現場為游客講解測影方法、計算方法等天文科普知識,讓游客受益匪淺。
“通過今天來到觀星&的體驗,讓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知道了日晷的工作原理等很多知識,收穫非常大。”河南農業大學大三學生張響告訴記者。
此次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測日觀天”系列天文科普文化活動,以觀星&測影為依託,以夏至文化活動為核心,充分展現了“二十四節氣”主要發源地的傳承作用,對登封夏至文化習俗的發掘,宣傳保護二十四節氣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體現。
“登封觀景&是文史文物相互佐證的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發源地。我們每年冬至、夏至日都要進行測量活動,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今年夏至時刻是早上4點50分46秒,而今年八尺圭表影長是37.9厘米,接近38厘米,折合天文尺1.55尺,與史載記錄基本一致。
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學術團體和學生研學團體開展不同形式的測量活動,目前觀星&真正成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研究交流場所。”登封市天文研究學者曹書敏説。
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説法,中午時分,廣場上還舉行了千人吃“夏至面”活動,傳承夏至吃麵習俗,烘托節氣氛圍。記者 李曉光 通訊員 席麗 洋鴿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