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氣溫越來越高,中小學也相繼進入放假時間,玩水成了孩子們夏天最喜歡的活動。但是,水中的危險大家又了解多少?如果不慎遭遇危險,又該如何展開自救?6月17日,鄭州日報“市民熱線”欄目聯合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在尖崗水庫實地探訪水下世界潛在的危險,並現場演示如何展開自救。
水下世界:雜草與亂石縱橫 暗坑與溝壑密布
隨着氣溫的升高,城市周邊的一些水庫、河流成了打卡熱點,不少市民選擇與家人朋友一起玩水消暑。但在平靜的水面下,卻隱藏着不為人知的危險。
今年6月8日,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接到通知,一名20歲左右的男子在尖崗水庫附近落水,雖然隊員們火速前去救援,但還是沒能挽回這個年輕的生命。
據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員傅俊傑介紹,通常來講,人們在岸邊看向水面時,往往只能看到水下幾十厘米的情況,但對於水底是否有水草暗坑或亂石溝壑等複雜情況,卻無從得知。
為了能更好地展現水下世界的複雜,救援隊隊員準備下水一探究竟。“撲通”一聲,潛水員跳入水中。通過潛水員的視角可以看到,隨着深度增加,水中的能見度越來越低,與清澈的岸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繼續向前,可以看到水底有很多水草密密麻麻雜亂地生長着,還有不少尖石縱橫。
另外,據潛水隊員介紹,根據水域不同,水下情況也多有變化。比如水庫、坑塘等水流動性較低的水域,危險主要來自水中的水草、亂石和淤泥以及岸邊的青苔等。一旦不慎被水草纏住,一般情況下很難脫身;若是被尖石劃破身體,劇烈的疼痛也會讓人喪失一定的活動能力。
在黃河等流動性較大的水域,水中的危險主要來自一些看不到暗坑溝壑等,這些暗坑與岸邊的落差少則幾十厘米,多則兩三米,一旦不慎踩空,溺水的風險會成倍增加。
除此之外,在深水區,水中的溫度較低,人若長時間在水中浸泡,可能會出現失溫等現象。水中的危險常常藏身於肉眼不可及之處,若是沒有一定的技巧,很難展開有效的自救。
如何脫險:救援隊員現場演示“躺平式”自救
“這水真清,讓人忍不住想下去游兩圈,哎……”話音未落,只見他身體猛地向後傾,雙手在水面上慌亂地揮舞着,不斷翻騰的水花向岸邊傳示着求救的信號,僅僅過了幾秒鐘,水面上就不見了人的蹤跡。這是救援隊隊員進行的不慎落水現場演示,雖是演示,可落水後的那種緊迫感和窒息感仍讓岸邊的人感覺後怕。
傅俊傑説,如果不慎落水,一般來講,黃金救援時間只有3分鐘,及時展開自救等待救援是脫險的最好方法。
那麼在玩水時不慎落水該如何展開自救呢?聽一聽專業救援隊員怎麼説。
第一步:要保持鎮靜,不要劇烈扭動身體,然後深吸一口氣,此時人在水中會處於一種半失重狀態,微微浮在水中。
第二步:將雙手緩慢向身體後方伸,頭部後仰,腿部伸直。此時,身體的重心將會由下方轉移到身體上半部分,身體會在水中保持漂浮姿態,切記不要將雙手舉過頭頂,這樣會導致頭部沉入水中。
據了解,人體的密度與水的密度接近。當人吸收足夠的空氣時,人體的平均密度會比水的密度稍小一些。這是因為吸收空氣時,肺部為膨脹狀態,人體的平均密度會降低。此時,仰面將臉部置於水面之外,身體可以浮起來,這也是“平躺式自救法”的原理。
進入6月下旬,廣大中小學生將迎來假期,無論是否去水邊游玩,掌握有效的溺水自救方法仍有必要。
本報與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溫馨提醒:請勿私自去一些沒有安全設施和救援人員的陌生水域玩耍或游泳;如遇緊急情況不要慌張,記住自救口訣,“手出水面頭必沉,靜止後仰手不伸”;如遇他人溺水,請第一時間撥打“110”或其他救援電話,切勿盲目下水救援。記者 任思領 汪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