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提籃小賣”的冷粑粑,現在已在網絡&&成為熱銷貨。
初冬時節,在位於銅仁市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村的堯上仡佬民族文化村農家小院裏,“黔鄉姊妹”抖音運營團隊剛完成帶貨直播,接着便開始盤點後&數據,將網友拍下的黃水粑按單發貨。
糯米蒸熟加入紅糖,搗碎後揉成手指大小的圓團,再以粽葉包裹,用稻草捆紮,而後蒸煮出鍋。作為待客送禮的必備美食,黃水粑雖然工序複雜,但佛頂山村的仡佬族群眾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製作。
“黔鄉姊妹”主播譚麗介紹,石阡黃水粑最初只是堯上仡佬民族文化村群眾隨身攜帶的飯食,後來逐漸演變成逢年過節的必備美食、走親訪友的伴手禮、民族節日“敬雀節”的祭祀品,但是始終未商品化走向市場。
2002年,堯上民族文化村發展鄉村旅游後,佛頂山村變得熱鬧起來。鄉親們立足資源優勢“靠山吃山”,把這裡産出的獼猴桃、板栗等土特産賣給游客,黃水粑也隨之成為增收“香餑餑”。
“我們這裡有70余戶人家,幾乎都有黃水粑手工作坊。”佛頂山村黨支部書記黃秀金介紹,搭乘鄉村旅游的“快車”,好多村民還通過賣黃水粑實現了脫貧致富。遺憾的是,後來受各種因素影響,游客減少,黃水粑效益也大不如前。
數字經濟興起後,坪山鄉搶抓鄉村新農人計劃機遇,孵化線上文創IP。“你平時經常玩抖音,可以試一試宣傳我們村裏的黃水粑嘛!”2021年,黃秀金找到做農家樂的村民譚麗,希望她通過網絡&&,開闢線上銷售渠道。
回到家後,譚麗便決定試着從製作黃水粑着手,註冊抖音號,拍攝短視頻在網上宣傳。但由於缺乏專業拍攝和後期製作技術,加之沒有系統的策劃思維,宣傳效果和收益並不樂觀。
2021年國慶假期,石阡念家人傳媒有限公司到佛頂山尋找短視頻出鏡人。“當時試了10多個村民都不滿意,唯有譚麗面對鏡頭落落大方、神情自然。”公司負責人魏芝康説,她精通廚藝,對抖音、快手等&&也很熟悉,便請她加入了團隊。
“黔鄉姊妹”抖音號團隊成員均是農家子弟,主播譚麗更是地地道道的堯上人。2021年12月,該抖音號正式上線發布視頻,剛開始也不溫不火,漲粉和帶貨成效都不明顯。
2023年3月4日,一條譚麗帶着3000多個黃水粑到隔壁思南縣甕溪鎮趕集,展現鄉場熱鬧和風土人情的視頻,讓團隊發展迎來轉機。該短視頻一發布便登上熱門,累計獲得41萬點讚,賬號櫥窗的黃水粑訂單也開始暴漲。
譚麗回憶,僅這條短視頻就帶來了3600多個訂單,銷售黃水粑10多萬個,那段時間每天漲粉好幾萬。網友評論最多的就是,“商品質量可靠,價格還十分優惠……”,大家也因此信心倍增。
“黔鄉姊妹”抖音號名氣打響後,黃水粑需求也越來越大。為解決供應量的問題,佛頂山村利用閒置教學樓作為廠房,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67萬元資金買設備、建冷庫,做大黃水粑産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黔鄉姊妹’負責銷售,我們負責生産,目前運營效果很不錯。”黃秀金説,車間現在每天可産黃水粑1萬個,通過“線上+線下”模式銷售,每年産值可達200多萬元,産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地,有效帶動40餘人就近就業。
得益於短視頻宣傳,堯上周末的游客又多了起來。沐着暖陽,村民鄭洪芬和老姐妹們圍坐在門前,一邊閒聊一邊用稻草捆紮黃水粑。她説,不少外地游客在縣城泡完溫泉後,愛來山裏農家樂吃飯,也會順帶買一些特産。
近年來,石阡縣大力開展“電商興農”活動,以數字化、信息化、現代化的電商新模式賦能鄉村振興,打開鄉村經濟發展新窗口,帶動鄉村生活、文化、旅游、體育等多元發展,讓更多人享受到數字紅利。
“現在單是賣黃水粑,每年收入就有四到五萬元。”鄭洪芬拿出手機、翻開微信轉賬記錄介紹,“你看,買黃水粑的除了游客,也有沿海城市的回頭客,他們需要粑粑,我就用快遞寄過去。”
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商業模式和互聯網業態,發展勢頭迅猛。今年9月3日,石阡縣工業商務局和農業農村局在佛頂山民族文化村成立該縣首個“村播基地”,進一步推動鄉村産業振興,促進農業産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
“‘村播基地’是集短視頻拍攝、帶貨培訓,達人孵化、團隊孵化等於一體的實踐&&。”石阡縣電子商務發展中心主任魏玉告訴記者,目前全縣正以“1個村播基地+N個村播中心”的模式,在19個鄉鎮(街道)孵化建設村播中心站點,培養新農人。
如今,“黔鄉姊妹”抖音賬號全網粉絲已突破110萬,獲讚1200多萬。團隊還與“石阡在線”等多家傳媒企業合作,不斷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積極助農增收。今年上半年,僅石阡黃水粑、土雞蛋等農特産品的銷售額就達200余萬元。(記者 田勇 通訊員 朱瑞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