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師院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推動特色高質量發展-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遵義師院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推動特色高質量發展

2024-11-19 16:10:22  來源:遵義師院

持續深化黨建引領 加強學科專業建設 聚焦地方産業發展

遵義師院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推動特色高質量發展

  遵義師範學院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食品科技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圍繞各項重點工作,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推進學院高質量發展。

  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促進師資隊伍和人才培養上水平

  學院黨總支將黨建工作貫穿到各項工作的始終,把高水平的專業建設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作為學院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構建“黨建+業務”融合發展模式。

  以標杆院係建設為契機,加強黨的領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院黨總支以“標杆院係”建設為契機,加強黨對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樹立依託學科專業抓黨建,服務中心工作促發展的理念,推進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積極引導師生黨員在教學科研、服務地方、人才培養中創先爭優,做好表率。學院獲評“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黨建業務“融合”彰顯初心使命 大地論文“結果”回應時代要求》案例獲評2021年全省高校黨建工作創新最佳案例;精心打造“考研學習室”,組建考研與就業幫扶指導團,近年來平均年終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4.47%,指導200餘人考取碩士研究生,考研升學率穩定在25%以上;涌現了“全國農業技術能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獲得者楊恩蘭,教育部2022年基層就業典型人物賀忠權,“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産黨員”黃河等一批優秀畢業生。

  以黨建最佳案例為基礎,創新黨建宣傳新陣地,構築“紅色育人”新載體。學院用心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集思政教育、黨群活動、宣傳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黨建+業務”融合發展宣傳陣地,讓“空白墻”變成“黨建墻”,實現聚精會神抓黨建與謀發展同頻共振,以黨建總攬全局,用發展凝聚人心;同時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五育並舉”要求,提供了新載體。

  以專項工作為抓手,強化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水平。近年來,學院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人,支持2名教師攻讀博士研究生和2名教師開展訪學;教學團隊建設取得顯著進步,植物科學與技術教師團隊獲評“遵義市工人先鋒號”,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教師團隊和生物科學教師團隊均獲評“遵義師範學院優秀教師團隊”,1人獲評二級教授,2人獲評貴州省“金師”,2人獲評“遵義市最美教師”,2人獲評“遵義市高校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獲評遵義市“最美黨外人士”;教師獲得教育教學項目21項,其中,教育部3項、省級8項;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完成“大創”項目獲得可喜成績,其中,獲全國競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全省競賽一等獎6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12項。

 加強學科專業建設,促進教學科研成果新突破

  學院堅持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省級重點學科“生物學”建設和“生物科學”師範專業認證為抓手,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産業的戰略需求,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強化教學科研成果産出。

  經過努力,“生物學”學科區域特色凸顯,專業建設成果豐富。2023年“生物學”學科以“優秀”等次通過貴州省教育廳驗收,並列入貴州省第二批省級一流學科(區域內一流學科)和“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理工科學科專業建設強化行動”重點支持學科專業。現有農業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通過重點學科建設,學院獲貴州省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一等獎1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其中特等獎1項;獲科研項目12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0項、省部級項目39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70篇,其中SCI論文79篇,核心期刊論文129篇;獲授權專利84件,其中發明專利29件;新增國家級&&1個、省級&&2個;聯合培養研究生26人。

  聚焦地方産業發展,促進服務地方出新績

  學院致力於結合地方産業優勢打造“精英團隊”,探索“研究所+團隊”模式,成立辣椒、茶葉、淡水魚類、山地農業生態、園藝、綠色食品加工與營養調控工程6個特色研究所,組建茶葉、辣椒、生態養殖等9個服務地方産業專家團隊,圍繞“富礦精開”和“六大産業基地”建設,推進“大地論文工程”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科技論文寫在貴州高山大地,把服務建在産業鏈上,把技術播撒到田間地頭。

  近年來,選派貴州省科技特派員28人,貴州省“三區”科技人才18人,遵義市科技特派員30人,常年服務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赤水市、習水縣等的30余個鄉鎮。對接涉農企業(合作社)現場指導服務,解決産業發展技術問題160余個。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100余個,培養技術能手或致富帶頭人100餘人,開展基層農技培訓達2000人次,開展各類技術諮詢服務200余次,幫扶企業(合作社)、農戶300余個。

  其中,教授隋常玲組建的新型生物肥料研製與應用團隊,致力於研發紅纓子糯高粱有機種植專用肥、綠色種植配方肥以及紅纓子糯高粱田間綠色防控技術,並首創“紅纓子高粱健康生産虛擬倣真實驗”課程;通過“貴州特色作物新型環保生態肥料的研製及應用”項目的實施,研製貴州省特色作物新型生態肥料10個系列上百個品種,生産的貴州特色作物專用肥已在40多個縣市20多種作物上大面積應用,累計示範推廣約183.8萬畝,已獲經濟效益13.1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獲得遵義市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突出貢獻市長獎,團隊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獎2個。

  博士教師陳志峰組建的“特色蔬菜研究與應用”團隊的研究項目“加工型葉用芥菜新品種選育及現代化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獲貴州省教育廳“百校千企,揭榜挂帥”項目支持,202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地區基金和遵義市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突出貢獻市長獎;團隊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獎1個、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獎1個。

  博士教師關曉溪組建的“辣椒生態種植”團隊在辣椒重茬土壤恢復與連作病害防治技術方面開展深入攻關,並在蝦子鎮南坪村以及新中街道湘江村等地實施,建立了辣椒“標準化種植-養分均衡配肥-綠色病害防控-辣椒周年生産”良性生態循環體系示範基地,解決了制約辣椒生産的瓶頸問題,促進貴州辣椒産業可持續發展。團隊還致力於辣椒青枯病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研究了生物防治措施對土傳病害引起連作障礙的緩解作用。在播州區與農神肥業公司合作,將一種生防菌BHD-5開發成青枯病專用防治生物菌劑進行推廣,2024年在播州區鴨溪鎮等地推廣120余畝。關曉溪獲評“貴州省最美勞動者”、遵義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遵義市三八紅旗手”等。

  教授王慶容組建的“生態養殖團隊”的科研項目“貴州山地健康養殖技術産業化示範與推廣”獲得教育部面向52個原貧困縣推廣,與赫章縣九龍農業旅游發展公司簽訂産學研合作協議,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1億元以上,産生了良好的社會及生態效益;2023年,王慶容團隊在遵義市紅花崗區忠莊辦事處勤樂村鄉公所組實施“西門塔爾牛養料中青貯飼料發酵技術的應用示範點”項目,經過1年的建設,最低利潤達180萬以上,新增利潤60萬以上,獲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王慶容獲評“貴州省高校服務農村産業革命先進個人”,團隊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食品科技學院)將繼續按照學校“1234”工作思路,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科教&&,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奮力譜寫學院更加輝煌的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