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興仁市鯉魚村:苗寨古韻 “繡夢”悠長-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黔西南州興仁市鯉魚村:苗寨古韻 “繡夢”悠長

2024-11-10 09:15:03  來源:貴州日報

  “據老一輩人回憶,我們鯉魚村的祖先最初是從黔東南州黃平縣遷徙而來的,初來時僅有二十多戶人家。這裡原名鯉魚龍寨,因村中的鯉魚龍潭而得名。龍潭昔日有水涌出,雨季時水位上漲,魚兒便隨水流入稻田,村民們常在耕作時以背籮捕捉,因此這裡又被稱作鯉魚壩。”近日,在黔西南州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村民楊國元站在自家門前的稻田旁,向記者娓娓道來。

  鯉魚村,坐落於屯腳鎮北部,由昔日的喳啦村、鯉魚村、壩橋村、大樹村合併而成,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這裡苗族文化豐富多彩,苗族板凳舞、苗族飛歌、苗族刺繡等,都能在此探尋到蹤跡。

  全村共有1100余戶村民,其中90%以上為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四週群山環繞,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蜿蜒流過,穿過苗家山寨特有的牛角形寨門,便能見到錯落有致的苗族特色民居。

  相傳在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實施“調北征南”戰略,派遣數十萬大軍南征雲貴。屯腳胡家莊的胡姓祖先胡魁隨軍南征,後被朝廷授予五品世襲千戶之職,並賜予上千畝田地及幾百戶佃民,鯉魚壩便是胡氏一族的封地之一。到了清嘉慶年間,為了躲避戰亂,鯉魚壩的苗族祖先(王、吳、楊三姓)從黔東南、銅仁等地遷徙至此,在山上搭建窩棚居住,以捕魚、狩獵和耕種胡姓的田地為生,後逐漸成為這裡的主體民族。

  在楊國元的引領下,記者來到了村裏的廣場,只見不少村民正在忙着刺繡。村民楊國青介紹:“我繡的是平針繡和十字繡,一年只能完成一套。”苗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題材選擇豐富且固定,如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等,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鯉魚村的苗族服飾更是充分運用了精巧的紡織、刺繡和蠟染技藝,成為一朵常開不敗的民族文化之花。村裏不少繡娘還憑藉這門手藝謀生,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作為鯉魚村苗族刺繡的第三代傳承人,楊再蓉&&:“我從小就跟着父母學習刺繡,也曾去其他地方拜師學藝。作為苗繡傳承人,我有責任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我會動員村民跟我一起學習苗繡,共同發揚苗族服飾文化。此外,我們村還種桑養蠶,用蠶絲製作蠶絲被和苗族服飾,將苗族服飾打造成旅游商品。”

  鯉魚村最具特色的節日便是“八月八”苗族風情節。這一天,村民們會一起慶祝豐收,共同“嘗新”。據寨中老人講述,農曆八月初八正值稻穀成熟的季節,村民們會把糧食、雞、鴨、魚、粑粑等美食帶到一個寬敞的地方,男女老少身着節日盛裝,佩戴華麗的首飾,歡聚一堂,載歌載舞,舉杯同慶。大家談古論今,互相祈願來年五穀豐登、萬事順意,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悅。

  自2003年以來,興仁市高度重視“八月八”苗族風情節的舉辦,積極推動文化的繁榮和民族的團結進步。2007年,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將“八月八”苗族風情節確定為法定節日,全州放假一天。這一節日已成為興仁市以及全州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盛會。

  鯉魚村依託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民族風情村。目前已建成生態公園、笙鼓廣場、蝴蝶廣場等文化項目,並引進旅游公司進行統一規劃和發展。新建了鯉魚廣場、玻璃觀景&、滑道等項目以及鯉魚湖、鯉魚大小龍潭、仙人橋等景點。鯉魚村先後榮獲全國特色民族村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記者 段源興 通訊員 王正雄)

[責任編輯: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