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出烏蒙“富春山居圖”-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繪出烏蒙“富春山居圖”

2024-10-31 18:28:02  來源:貴州日報

繪出烏蒙“富春山居圖”

——畢節市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走筆

地處烏江源&&畫廊東風湖邊的黔西市化屋村美景如畫。史開心 攝

  “石頭開花”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然而,在畢節市,卻有“石頭開花”奇觀。

  《大定縣誌》記載:“瓜仲河小渡口岩上,每年四月,值雷雨之夕,必有蝴蝶數十萬於岩上孵卵。次日之,為五色花蕊,爛漫頻鋪……”瓜仲河小渡口,在烏江北源上游的九洞天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如今“石頭開花”成了游客的春游打卡點。

  比自然奇觀更絢麗多彩的,是畢節市在絕地突圍中“破繭成蝶”,不斷繪出烏蒙山區的“富春山居圖”。

  地處雲貴川三省交界的烏蒙山區,曾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烏蒙腹地的畢節市更是“貧中之貧”。1988年6月建立的畢節試驗區,旨在探索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破解畢節經濟貧困、生態惡化的生存怪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繫貴州、情牽畢節。他殷殷囑託:“畢節試驗區要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

  從“試驗區”邁進“示範區”,畢節市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三大主題”,踏響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鏗鏘足音,傾力打造鄉村全面振興新典範。

 綠色發展:推進全域旅游引“貴客進山”,建好“産業鏈”送“黔貨出山”,讓農文旅産業挑起富民“金扁擔”

  9月25日,記者來到地處“貴州屋脊”、被稱為“天上花海”的赫章縣大韭菜坪風景區。時值金秋,仍有紫色的韭菜花不遺餘力地綻放,遠道而來的游客興致勃勃地登山賞景。

  山上韭菜花芬芳,山下“旅游飯”香甜。中午時分,韭菜坪腳下的興發鄉中營村“花海人家”民宿熱鬧起來,老闆尤勇忙着招呼前來就餐的客人。“我們的避暑旅游從6月初開始,到國慶節小長假後結束。我家11間民宿房間加餐飲,除幹打凈一年能賺個10來萬元。”

  村裏42家民宿客棧生意火爆,村口那一長排洋芋玉米燒烤店也不逞多讓。一家名為“韭菜坪土豆姐姐火燒洋芋”的門店上,那句“吃的不是洋芋是情懷”的廣告語,喚醒了游客心中的鄉愁,精心配製的各種辣椒蘸料、酸菜粥、火草粑粑、鮮食玉米等特色小吃,更讓游客“過上一把癮”。這個設施簡易的燒烤店,每年給“土豆姐姐”吳艷帶來超過30萬元的毛收入。

  “花海畢節”是畢節市的對外新名片,畢節市春有&&杜鵑花、夏有金沙玉簪花、秋有赫章韭菜花,加上良好的生態環境、多形態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文化資源、清涼的夏秋氣候,適宜發展全域旅游。對此,畢節市實施農文旅融合發展,構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吸引外地人前來棲居、城裏人下鄉休閒。目前,&&杜鵑、大方、黔西、織金、赫章等縣(市、區)旅游産業炙手可熱、方興未艾。

  推動綠色發展,是畢節市踐行新發展理念示範區“三大主題”的重頭戲。在以山地為主的畢節,群眾要致富,鄉村要振興,就得念好綠色發展“山字經”,讓産業轉型挑起富民“金扁擔”。畢節市結合特色生物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富集等優勢,做好引“貴客進山”和送“黔貨出山”兩篇大文章。

  “雲上”韭菜花招財,林下中藥材生金。時下正是天麻采收季節,走進七星關區拱攏坪國家森林公園,只見務工群眾小心翼翼地刨開松針和腐殖層,一個個胖嘟嘟的天麻便呈現在眼前。該林場種植的2萬畝林下倣野生烏天麻喜獲豐收。

  畢節市是全國優質天麻主産區之一。畢節市着力構建種植標準、精深加工以及天麻市場等體系,推動天麻出山出海。今年,全市林下倣野生天麻種植面積突破25萬畝,佔全省56%,居全國第一,培育生産經營主體1500余家,預計年産值將超過30億元。

  建好産供銷“産業鏈”,土特産闖進大市場。2024年,畢節市蔬菜、辣椒、水果、食用菌産業規模排全省前列,生豬、肉牛、家禽、禽蛋産業規模全省第一,肉羊産業規模全省第二。累計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119個,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人才賦能:實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根本,人才是關鍵。

  時已深秋,金沙縣安底鎮五龍村能人趙長宏仍然忙着帶領群眾採摘最後一茬夏秋茶。“我從金沙貢茶公司承包了400多畝茶園管護經營,每年除去土地流轉費、工人工資,純收入有10多萬元。”

  帶領群眾做大做強茶産業的,是畢節市通過招商引資從東部引進的企業家李國千。

  8年前,李國千從浙江諸暨來到貴州金沙投資發展茶産業。8年來,金沙貢茶公司總投資超過7億元,打造標準化歐標生態茶園8.2萬畝,建成9個茶葉初加工廠和1個集研發、加工、精製、倉儲、物流、培訓為一體的省級“四化”綜合産業示範園區。“目前,公司8.2萬畝茶園覆蓋了全縣8個鄉鎮43個村14800多戶農戶,每年帶動當地就業10萬人次。”李國千説,公司每年付給群眾的土地流轉費、茶園管護費和務工費就超過了7000萬元。

  東部金沙縣茶産業采收即將收官的時候,西部威寧自治縣的紅蘋果正“閃亮登場”。

  威寧自治縣雪山鎮魚塘村蘋果園裏,枝頭上一個個鮮艷的紅蘋果陽光下透着誘人的香甜。“不套袋,光照足,着色好,樹下雜草刀割腐爛後成為天然肥料,所以我們的蘋果又紅又甜。”果農羅本清説,今年的400畝果園預計産值可超過300萬元。

  雪山鎮結合自身優勢,依靠科技支撐,實施人才引領、産業富民的措施,謀劃了高海拔種植馬鈴薯,低海拔種植蘋果樹,荒山草坡發展養殖業。“三大産業”繪就了産業振興實景圖。如今,全鎮蘋果種植面積5.2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2萬畝左右,牛存欄3萬餘頭,形成了特色産業超10億元鄉鎮,帶動全鎮出現了3個億元村。

  雪山鎮産業發展的背後,是人才和技術的支撐。

  雪山鎮採取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共同引領的運作模式,讓會管理、懂技術、熟悉市場的能人擔任産業發展帶頭人。“我常年種植馬鈴薯600畝左右,全程機械化,每畝純利潤有800元左右。還通過玉米和馬鈴薯輪作,搞青貯飼料養牛,目前有輪繁母牛70多頭。”石林村種養大戶夏錦朝向記者介紹“産業經”。

  鄉土能人帶動産業發展,産業興旺又培養了新型農民。

  這些天,雪山鎮謝家村返鄉大學生謝甜又當起了銷售威寧蘋果的網紅。3年前,謝甜看到家鄉威寧農特産品巨大的市場潛力,就回到威寧創業,開啟直播帶貨,為家鄉農特産品出山助一臂之力。

  建設西部地區鄉村全面振興新典範,根基在産業,關鍵在人才。畢節在人力資源開發中,通過實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有用之才,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2023年以來,畢節市新增技能人才14.84萬人,培育“畢節工匠”技術技能人才10.83萬人。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150多家,與廣州共建粵黔“一縣一企”穩崗就業基地14個,吸納就業5926人。

  制度創新:依靠政策優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綠色發展中實現“兩山”轉化,繪出烏蒙“富春山居圖”

  畢節,因改革而生,憑改革而興。

  2018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着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

  2021年2月3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要求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其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黔西市化屋村考察,為畢節市推動綠色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擘畫藍圖。

  2022年6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推動畢節高質量發展規劃》,賦予畢節建設鄉村振興新典範、綠色發展樣板區、人力資源開發培育基地、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的戰略定位。

  2023年7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推動畢節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建設座談會,要求畢節緊緊圍繞“三大主題”,牢牢把握“四大戰略定位”,做到“年年有突破、五年上&階”,加快把畢節建設成為百姓富、生態美、活力強的示範區。

  如何把鄉村全面振興的規劃圖變為施工圖、實景圖?畢節市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示範區“三大主題”,努力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紮實推進基層黨建示範引領、山地高效農業突破、農村脫貧人口增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五治”融合等“五項行動”,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體制機制創新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驅動器。畢節市以改革的思路辦法解難題、優環境、添活力、增動力,推動了一批基礎性、引領性改革任務落地,形成了一批可持續、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畢節市搶抓統一戰線“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重大機遇,建立“統戰所能名錄庫”和“畢節所需項目庫”,並創造性組建“統一戰線服務團”,把全市統一戰線力量和智慧匯聚到助力改革發展上來。目前,畢節市縣兩級組建服務團成員達1600餘人,協調引進項目802個。

  立足於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新理念,畢節市用好廣東省幫扶貴州的東西部協作政策,打通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市場和農産品銷售市場。充分發揮毗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把畢節變成周邊省市休閒康養的“後花園”。

  生態林變“經濟林”。2022年2月15日,貴州首張林業碳票在黔西市發行。林業碳票的探索發行,推動了生態價值機制創新,拓寬了生態價值變現渠道,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融共贏。

  邁進新時代,奮進新征程。體制機制創新噴涌出的“源頭活水”,有力地推進了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産業化有機融合,滋養出鄉村全面振興之花。如今,一個個和美鄉村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被“高速平原”的交通網“串珠成璉”——

  黔西市化屋村奮力寫好山水文章,把生態水變成“財富水”,把懸崖下的村子變成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杜鵑管理區以賞花觀景和避暑康養為支撐,不僅建成了花海文化城,而且涌現了永興村、潁川村、啟化村等一批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烏蒙高原上的畢節市,通過踐行新發展理念示範區“三大主題”,通過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一幅幅村美民富的“富春山居圖”,正精彩演繹着“石頭開花”的新時代傳奇。(記者 鄧國超 劉瑩 豆文君 謝朝政)

[責任編輯:吳雨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