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0月25日電 離興仁市中心約20公里的潘家莊鎮坪寨村,大灣區活肉牛保供交易中心正如火如荼地建設;相隔十公里處,城北街道豐岩村養牛戶謝洪波正盤算着改造牛舍,讓圈養的300頭肉牛吃住更舒適……“在東西部協作機制下,未來每年將有逾10萬頭黔牛‘翻山越嶺’,直供大灣區市場。”興仁市副市長張國芳近日對記者如是説。
興仁市位於黔西南州中部,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市。自2021年與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對口協作以來,興仁市打破以往“惠企入黔”的常規做法,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惠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以“跳起摘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持續推動“黔農出山”邁向更廣闊的市場,以“貴州基地+廣東市場”的模式譜寫東西部協作新篇章。
黔牛是興仁市“黔農出山”的其中一“農”。近年來,興仁市以打造“興仁小黃牛”品牌為牛産業發展目標,不斷發展壯大肉牛養殖,持續推動肉牛産業擴群增量。截至去年底,興仁市牛存欄6.38萬頭、出欄3.46萬頭、牛肉産量達4313噸。
談及布局牛産業的原因,張國芳&&,就自身優勢而言,興仁市氣候溫暖濕潤,適宜草業發展,能夠為肉牛提供優質牧草,最大限度降低養殖成本,提升肉牛質量,縮短出欄時間,達到飼草種植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同時,廣東人好食牛肉,更好食鮮牛肉,但因氣候等因素,本地又不怎麼産牛。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是全國各大肉牛産區最為看重的牛肉消費市場。
以雪花牛肉為例,謝洪波告訴記者,他養的安格斯牛,一頭牛有10斤左右的“雪花”,在興仁當地賣,只能賣到40元/斤,但在廣東的話,80元/斤都不止。
據不完全統計,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超8600萬人,年需求牛肉量超80萬噸,牛産業市場前景廣闊。
如何讓黔牛走出深山的同時,在廣闊的市場上擁有更多優勢?興仁市在對全國尤其大灣區牛肉市場進行深度調研的基礎上,探索深化“貴州基地+廣東市場”模式,在潘家莊鎮建設大灣區活肉牛保供交易中心,建立區域肉牛集散、貿易中心的同時,在博羅縣建設的粵黔·東西部協作博興生態肉牛産業項目則集屠宰、加工、銷售功能於一體,旨在全面實現肉牛養殖、交易、屠宰、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
記者了解到,活牛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容易掉秤。而博興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03畝,可存欄肉牛1500頭。等該項目建成,黔牛抵達博羅後可以就地進行一週的增重恢復,再屠宰銷售。
“10萬頭黔牛以後將直達大灣區,在滿足大灣區人民對農特産品高品質需求,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將為博羅本地村集體帶來土地租金收入、為村民帶來就業崗位,一舉數得。”張國芳説。
薏仁米作為祛濕聖品,是一生與“濕毒”為敵的廣東人的另一所愛,也是興仁市承載使命“翻山越嶺”的又一農産品。資料顯示,地處北緯25度的興仁市,是世界薏仁米的起源地之一,種植薏仁米已有近2000年歷史,被譽為“中國薏仁米之鄉”。興仁薏仁米籽粒小,色白,相較於其他地區的薏仁米,口感更軟糯甘甜,富含鋅、鐵、硒等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藥用和豐富的營養價值。
走進回龍鎮,這裡種植着近5萬畝薏仁米,是興仁市18個鄉鎮中種植薏仁米麵積最大的鄉鎮。據興仁市農業農村局薏仁米産業發展中心主任王顯貴介紹,興仁市近年來將薏仁米作為特色優勢産業打造,按照“以食托底,藥用為主”的戰略思路,實施薏仁米品質提升、研發提升、項目提升、加工提升、品牌提升、文化提升、效益提升七大提升工程,深挖産品價值,實現薏仁米産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興仁市薏仁米種植面積佔全國種植總面積的30%以上,現有薏仁米企業162家,年加工能力45萬噸,從事薏仁米加工、銷售人數近2萬人。加工産品有薏仁粉、薏仁酒、薏仁麵條等30余種,深加工産品有薏仁精油、薏仁化粧品、薏仁面膜等10余種産品。
薏糧醇醬酒酒廠是廣東·貴州東西部協作粵企入黔“雙百”行動——惠企走進黔西南活動簽約項目之一,佔地面積33.59畝,項目總投資2.5億元,計劃年産2500噸醬酒。該項目所涉東西部協作資金1322萬元主要採用債券投資合作方式入股公司,按照第一年本金的5%收取分紅,此後每年上漲0.3%實行保底分紅,三年可獲分紅資金210萬元,用於壯大當地村集體經濟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等,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增加村民收入。
興仁經開區相關負責同志認為,提升薏仁米價值,政府需要變“主導”為“引導”,在&&創建、渠道貫通、市場拓展上下功夫。“讓薏仁米走出去,把價值展現出來,才是關鍵所在。”
目前,興仁市正下着一盤大棋。當地依託下屬國企廣東省金麥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收購了惠州市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倉儲設施、園區等資産,實施惠州東西部協作産業示範園項目。
未來,産業園將以“惠州企業+興仁資源”“惠州市場+興仁産品”“惠州總部+興仁基地”“惠州研發+興仁製造”的協作運營模式,集吸引整合資源、開拓銷售市場、實行高效現代化管理模式、形成研發技術優勢為一體的産業融合示範園,實現貴州企業“借船出海”的目標,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打造東西部協作的“橋頭堡”,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發展的基礎,實現引“黔”入“惠”共謀發展。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為的是汲取更多的陽光、雨露和養分,但它的塊莖始終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擴張最終為的是塊莖能長得更加粗壯碩大。張國芳認為,在東西部協作等政策機遇下,“等、靠、要”是行不通的,只有保持“跳起摘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去“爭、搶、闖”,才能破解發展困境。他説,“未來的興仁,將繼續保持開放的姿態,乘着風帆之船,勇敢走出去。”(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