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0月22日電(記者李凡、陳嬙)走在貴州畢節市織金縣貓場鎮任意一條街巷,都能看到許多當地人坐在房前屋後手指翻飛、不停地剝皂角米,這是其重要的生産收入來源。他們的圍裙一般有兩個口袋,一個用來裝皂角籽、一個用來裝剝好的皂角米(皂角精)。
貓場鎮種植皂角樹歷史悠久,不過最初人們只是將皂角樹的果實——皂莢用於熬湯、洗頭或者燒制秸稈灰。
在20世紀80年代,貓場鎮就有商人“嗅”到了皂莢的商業價值,他們將本地的皂角籽加工為皂角米,作為中藥材賣給外地商人。由於利潤較為可觀,越來越多的貓場鎮當地人加入了這個行業。
位於織金縣貓場鎮的一處皂角樹種植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俊豪 攝)
“要取皂角米,需將皂角籽煮熟,然後剝去外殼取出胚芽,然後經過烘乾製成皂角米成品。為了保證皂角米顆粒完整、品相良好,目前機械難以取代人工操作,本地由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織金縣皂角産業商會副會長張芳昌介紹,經過多年發展,皂角米産業已成貓場鎮的主導産業,本地皂角米生産量遠遠不夠,當地人主要從外地收購皂角籽進行加工生産,逐漸成為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皂角米加工和銷售集散地,每年帶動當地2萬餘人靈活就業。
經加工製成的皂角米。新華社發(王俊豪 攝)
産業發展有“量”更要有“質”。長期以來,面對“生産”“銷售”兩端市場都主要在外的情況,織金縣一方面以貓場鎮為中心,通過退耕還林、國儲林項目等政策支持,在全縣加大推廣優良品種皂角樹的種植,以提高皂莢果實産量;同時,織金縣建設全鎮皂角産業園、吸引龍頭企業入駐,支持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皂角米精深加工和培育市場品牌,這些舉措帶動了當地皂角米産業價值的衍生開發。
織金縣貓場鎮皂角産業園內,工人在皂角加工車間裏搬運皂角米。新華社發 羅大富 攝
貓場鎮皂角産業園內已有7家企業入駐,並吸引了20多家物流企業匯集於此。在該園區一處展示大廳,展出了皂角米養顏産品、皂角洗髮水、皂角米蜜醬等幾十種特色産品。
貴州美滋堂食品銷售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偉介紹,近年來,皂角米正成為美容養顏産品中的“新秀”。該公司依託開發多種皂角米“養顏”産品,2023年産值達2800萬元左右。“我們同時還與多家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出系列皂角洗護産品和皂角米食用産品,這些將幫助企業大大提升皂角産品的附加值。”謝偉説。
電商主播在直播銷售皂角米。新華社發(王俊豪 攝)
數據顯示,織金縣以貓場鎮皂角米産業開發為中心,目前年加工皂角米4000余噸,成品1600余噸,産品主要銷往廣東、福建等地,産值達4億元以上。
小小皂角米,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