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縣城的生態“大計”-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一座縣城的生態“大計”

2024-10-21 18:11:22  來源:貴州日報

一座縣城的生態“大計”

——生態賬戶、林業碳匯、生態補償協同發力

  坐落在梵凈山腳下的銅仁市江口縣,既是世界自然遺産地梵凈山的核心所在地,又是全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省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縣。近年來,江口縣通過設立“梵凈生態賬戶”,發放林業碳匯,加快生態補償等創新性舉措,生態賬戶、林業碳匯、生態補償“三駕馬車”協同發力,成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出新績的一扇窗口。

  一個賬戶的潛力

  2022年9月,貴州首個“生態賬戶”——“梵凈生態賬戶”在江口縣落地,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

  通過這個生態賬戶,對當地個人和企業在日常生産、生活、經營過程中的生態行為與成果進行信息數據採集,通過指標評價賦予一定分值的虛擬賬戶,並獲得授信額度提升、貸款利率優惠等,打通了生態—金融—旅游的轉化通道。

  在江口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大廳,江口縣雙江街道鎮江社區村民舒雲祥在為裝修自家經營的民宿諮詢有關信貸業務。

  工作人員現場查找了舒雲祥的檔案,根據其“梵凈生態賬戶”積分評價,為他查詢辦理貸款利率優惠業務。

  “你的‘梵凈生態賬戶’可以抵扣250分,年利率從5.5%降至4.65%。”

  “沒想到啊,通過購買綠色産品、購置新能源車輛等,還給我增加了這麼多生態賬戶積分,真正享受到了生態紅利。”聽了銀行工作人員的介紹,舒雲祥喜笑顏開。

  2023年12月,“梵凈生態賬戶”入選全國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一個賬戶激活生態旅游潛力,讓江口縣越來越多的群眾和企業都切切實實享受到了實惠。

  目前,江口縣已建立“梵凈生態賬戶”1萬餘戶,賦予生態積分83.07萬分,發放“生態積分”抵押貸1991筆4.79億元,惠及市場主體956戶、減少客戶利息371萬元,其中支持民宿發展、旅游産品開發等生態旅游産業發展687戶1.98億元。

  一筆碳匯的動力

  梵凈山雲霧繚繞,景色迷人,這裡是“世界獨生子”黔金絲猴的家,也是蘊藏着無盡生態財富的寶藏地。

  地處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産地核心區域,江口縣森林覆蓋率達77%,先後獲得全國碳匯城市、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單位等稱號。

  如何實現林業資源價值最大化?今年9月,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註冊登記系統及信息&&發布了首批項目與減排量的公開信息。在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重啟後全國第一批項目公示中,江口縣開發的8.72萬畝造林碳匯項目獲得挂網公示。

  該項目從2013年開始,通過植樹造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減緩氣候變化,造林面積總計約8.72萬畝,涉及江口縣8個鄉鎮2個街道,預計年均減排二氧化碳3.79萬噸,每年可實現碳匯交易收益380余萬元,其中40%的收益將用於激勵群眾開展生態資源保護,形成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良性互動。

  通過完善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使用方式,江口縣年發放生態公益林和退耕還林補償資金1400余萬元,惠及群眾9904戶。

  江口縣大力推進林業碳匯交易,編制完成《江口縣林業碳匯試點建設項目實施方案》,與湖南森海碳匯公司簽訂《林業碳匯項目合作開發協議》,分3期開發林業碳匯100萬畝,交易碳量20萬噸,交易總價1000萬元,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完成碳匯交易第一單100萬元。

  不僅如此,江口縣還大力發展“林上、林間、林下”立體林業經濟,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國儲林項目建設,重點打造鐵皮石斛、官和太子參、快場養蜂、閔孝紅心獼猴桃、駱象萬畝茶園等林下經濟品牌,一個個綠色林地正變身成為一處處“金色寶地”。

  一次補償的活力

  湛藍的天空、碧綠的河水,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有着“中國土家第一村”之稱的江口縣太平鎮雲舍村迎來一批又一批游客。

  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優勢,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生態綜合補償中央預算內投資30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27億元,完成對雲舍村水系梳理、土家七坊、土家五館、演藝場等旅游業態的提質改造和文旅配套設施建設。

  一筆3000萬元的生態補償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投入。目前,不只是雲舍村,江口縣通過探索旅游資源、森林資源等生態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豐富和拓展生態産業鏈條,明確企業對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的行為進行生態補償,梵凈山景區、雲舍景區、亞木溝景區、魚糧溪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等開發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年均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000余萬元。

  一次生態補償撬動鄉村全面振興活力,景城融合步伐加快。隨後,當地每年將各類生態補償資金再次用於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制定《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補償支持鄉村旅游發展機制,投入資金8000余萬元,發展包含雲舍、壩梅等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生態鄉村旅游,建成鄉村旅游重點村鎮18個,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上,制定支持家庭農場、庭院經濟發展獎補政策,投入生態農業發展資金2800余萬元,發展農耕文化,建成挂扣等農旅研學基地,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實現了生態保護、生態補償和旅游發展的有機統一。

  隨着當地不斷探索和創新生態補償機制,梵凈山自然遺産地勘界工程、太平河沿岸生態修復工程、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等一系列生態修復保護工程持續深入推進,進一步擦亮這座縣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綠色底色。(記者 金秋時)

[責任編輯: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