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0月21日電 貴州省榕江縣擺貝村,一個深居月亮山腹地的古老苗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曾幾何時卻因交通閉塞、觀念落後而發展緩慢。隨着駐村第一書記羅麗萍的到來與“村超”的持續爆火,這個曾經沉寂的苗寨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為擺貝村雲海。新華網發(黃芳薪 攝)
“擺貝村的優勢很明顯,有雲海美景,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有精湛的蠟染刺繡技藝。我們的目標是將這些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從榕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派駐興華鄉擺貝村任第一書記以來,羅麗萍深入調研村情,摸清底數,借助“村超”爆火的契機,立足於擺貝村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自身專長,積極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探索出一條以文化和生態資源為依託的發展路徑。
圖為羅麗萍。新華網發(黃芳薪 攝)
“2023年6月初,‘村超’賽事火爆出圈,擺貝村的爺爺也受到廣泛討論,很多人在評論區諮詢蠟染圍巾、T恤怎麼購買。那時候我還在縣裏參加駐村培訓,白天沒空,我就晚上給村支書劉正文打電話,建議立即趕制蠟染産品、開通新媒體賬號,想辦法接住這一波流量。”藉&“村超”強大的流量&&,擺貝村通過名人效應帶火了當地蠟染、刺繡産業。羅麗萍通過促成村集體公司與多家企業簽訂研學旅游合作協議,引進知名人士擔任“名譽村長”,以及邀請網紅大V到村拍攝宣傳等方式,為擺貝村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根脈,擺貝村要吃旅游飯,關鍵在於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習俗。”在羅麗萍的推動下,擺貝村打開了非遺産品銷路,非遺文化特色項目和産業蓬勃發展,開辦了蠟染刺繡車間,目前吸納全村穩定就業10人,還帶動其餘繡娘30多人參與。蠟染、刺繡等非遺産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銷往全國各地。“我們的‘村超’周邊産品非常暢銷,品類也不斷擴大。蠟染的衣服、帽子和圍巾銷量特別好。”
圖為擺貝村刺繡車間。新華網發(黃芳薪 攝)
近年來,擺貝苗寨依託貴州“村超”強大的流量&&,憑藉着村裏豐厚的非遺資源,推出蠟染、刺繡等“擺貝”系列産品,激活了村集體經濟,也吸引不少青壯年回鄉創業。
“羅書記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理念、新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家鄉的發展潛力。”回鄉創業的潘發勇説,“現在我們開辦了‘月亮山部落’蠟染作坊,通過新媒體引流,線上線下出售自己的蠟染作品”。作為“村超”之後第一批返鄉創業的青年,潘發勇、龔良蘭夫妻見識了新媒體的力量,看到了短視頻和直播為家鄉産品帶來的廣闊市場。龔良蘭擅長蠟染,而潘發勇則擅長蘆笙舞,他們的手藝和才藝成為返鄉創業的獨特優勢。
圖為擺貝村“月亮山部落”蠟染作坊。新華網發(黃芳薪 攝)
除了蠟染刺繡産業,羅麗萍還積極推動民宿産業的發展。羅麗萍到任後,擺貝村引進的“棲山海民宿”順利投入運營,村集體公司開辦的兩棟村集體民宿也已完工。“在擺貝,我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棲山海民宿的老闆殷偉來自佛山,從事文旅行業近二十年,現被榕江縣政府聘為文旅産業發展顧問,以半公益和半商業的作法進行鄉村幫扶實現共同發展,以民宿的經營帶動村民增收。
圖為擺貝村棲山海民宿。新華網發(黃芳薪 攝)
擺貝村還計劃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産品,進一步豐富游客的體驗。隨着住、吃、游、學等消費點的不斷增加和完善,擺貝村正逐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非遺文旅産業的華麗轉身。2023年,全村非遺相關産業共計收入80萬元,人均收入提高了11.74%,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93.97%。羅麗萍滿懷希望地説:“我希望擺貝村能成為一個世外桃源,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家,共同推動家鄉的發展。”(黃芳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