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繡娘:“傳統技藝+現代科技”讓非遺新起來、潮起來-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貴州繡娘:“傳統技藝+現代科技”讓非遺新起來、潮起來

2024-10-18 17:22:56  來源:黔東南州委宣傳部

  非遺之美,不僅體現在其獨特的技藝上,更在於那份對傳統的不懈堅守與傳承。

  談及非遺,黔東南地區無疑是一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沃土。尤其在刺繡、蠟染等傳統技藝領域,更是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以往,非遺常與老一輩人的辛勤耕耘&&在一起。如今這一景象已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非遺産生了濃厚興趣,他們積極學習並傳承這些傳統技藝,還努力將傳統技藝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為古老的文化瑰寶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輕繡娘們正真心專注的工作

  金秋十月,筆者一行來到黔東南州麻江縣貴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探訪年輕繡娘們如何讓非遺老技藝煥發産業新生機。

  走進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六十多位年輕繡娘正指導着老手藝人的針法和繡樣。在傳統技藝傳承中,常見的“老帶新”模式在這裡變成了“新帶老”。

  貴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是麻江縣引進的一家文創産品生産的企業,公司致力於手工刺繡、蠟染、扎染、型糊染等非遺文創産品的開發,通過“傳統技藝+現代創意”的方式,為傳統技藝注入了新生機。

車間一角

  在公司的生産車間裏,現代化的生産設備與傳統手工技藝交相輝映。繡娘們借助智能機器的幫助,能夠更快速、更精準地完成複雜的刺繡圖案。

  “這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生産方式,不僅提高了生産效率和質量穩定性,還讓繡娘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實現了自我價值。”公司總經理劉天宇感慨地説:“以前,我們只能依靠手工刺繡維持生計,收入微薄且不穩定。現在有了智能機器的幫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文創産品

  創新是文創産品的靈魂。公司注重工藝創新與産品設計,獨創了連續圖案型糊染、手繡數字化謄稿、滾筒拉布染布、自動控制氣動植物染布等工藝技術,不斷提升生産效率、降低成本,實現了非遺手工藝品的高品控規模化量産。

  劉天宇介紹:“在刺繡生産流程中,描稿耗時較多,傳統描稿效果差且效率低。公司研發定制的數字化謄稿機,生産效率能提高15%至20%,且能實現標準化謄稿。”

貴州繡娘文創展示廳裏整齊擺放的文創産品

  為了更好地推廣傳統手工藝文創産品,公司還開發了文創文旅大數據系統、繡娘管家生産流程管控系統和面向全國市場的“貴州繡娘”小程序,進一步打通了線上交易&&,助力貴州繡娘做大做強。

  在公司文創展示廳,一排排形狀各異的文創産品整齊地陳列着,仿佛在靜靜等待與有緣人的美麗“邂逅”。

  劉天宇興奮地介紹起新産品:“這款白蛇、青蛇玩偶文創産品,結合了傳統刺繡與京劇臉譜,並運用AI系統生成,是公司最新開發的産品,這也是我們參加10月份2024深圳國際禮品展覽會的主打産品之一。”

  近年來,公司高度關注市場需求與流行時尚,運用多種苗族刺繡針法完成工藝及紋樣的創新,推出的土布拼布、蠟染公仔、BORO文化襤褸風系列等産品廣受消費者歡迎。憑藉創新,公司産品不僅銷往國內多地,還拓展到了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

文創産品

  “非遺+文創”的發展模式不僅打開了國內外市場,還吸引了一批熱愛非遺技藝、富有創造力的“95後”“00後”大學生加入非遺産業化工作。目前,公司已吸引來自10個不同民族的六十余名設計師。

繡娘在操控激光切割機

  龍昌麗是公司設計師組的一員。2020年,從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繡娘訂單班”畢業後,加入貴州繡娘。憑藉對非遺和文創産品的熱愛,她一路成長為公司廠長。

  “作為土生土長的苗族人,我以前總覺得非遺不會受到太多人關注。但當我們把現代創意與傳統技藝融合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它。”龍昌麗開心地説。

  隨着現代科技創新的運用,貴州苗繡已逐步成長為工坊大産業,讓非遺反哺經濟社會發展,助力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繡娘在整理激光切割機切割的模版

  經過探索,公司走出了一條“專家團隊領導,協助大學在校生培養,大學畢業生與實習生負責設計與管理,培訓帶動鄉村婦女就業”的成功之路。目前,公司與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民藝學院簽訂訂單式人才定向培養協議,成立“貴州繡娘訂單班”,直接吸納畢業生就業。公司已為麻江縣培訓繡娘上千人,上千名繡娘在各村級刺繡工坊實現了靈活就業。

  全新模式和更多年輕力量的加入,不斷推動非遺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和非遺産業的創新性發展。這些非遺文創産品不斷推陳出新,涵蓋工藝品、服飾、鞋帽、軟裝等品類,上千款産品走出麻江、走出貴州、走向全國,成為麻江的一張亮麗名片。(楊光能 李 明 王聲錦)

[責任編輯:汪強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