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山地”為媒 旅游路越走越寬-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興義:“山地”為媒 旅游路越走越寬

2024-10-14 18:17:10  來源:黔西南日報

  奇美風光“醉”游人。時下的興義市,可嗅着稻香,奔跑於詩酒田園的萬峰林;也可坐在漂流筏上,觀百瀑爭流的馬嶺河峽谷;亦可乘坐滑翔傘,俯瞰經典的喀斯特地貌……

  作為國際山地旅游大會的永久會址與舉辦地,近年來,興義市持續釋放山地旅游及戶外運動紅利,圍繞“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積極探索文旅、康旅、體旅、農旅等多業態融合,以山地“為媒”,不斷築牢“康養勝地、人文興義”城市品牌,擦亮國際山地旅游名片,旅游道路越走越寬。

  興義地處北緯25度,平均海拔1200米,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氣候生態帶。這裡氣候絕佳,生態宜居,是居住、養生、養老、養心的最佳城市。憑着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興義市孕育了一大批康養産業。

  位於則戎鎮的納具·和園康養小鎮就是其中之一,小鎮以康養為主,集中醫康養、中醫研發、藥膳食療、智慧養老等為一體,是老年人的康養旅居勝地。入夏以來,不少老年游客紛紛走進這裡,體驗康養“旅居”生活。

  “住在小鎮半個多月,上午跳舞、做操、理療,下午打牌、打麻將,每天心情都很愉悅、很放鬆,房間裏是全自動的智能家居,外部環境古淳古樸,明年要早一點來興義避暑。”成都游客羅女士介紹,相比成都車水馬龍的熱鬧,她更加偏愛這裡鳥鳴雞啼的寧靜和清新。

  納具·和園療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信源介紹:“小鎮今年上半年的入住率達83.5%,下半年小鎮將把中醫理療、布依文化同活動體驗結合,增加游客的體驗感。”

  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圍繞萬峰林、馬嶺河峽谷、魯屯古鎮、興義國家地質公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氏莊園等星羅棋佈的自然風光、歷史人文、民族風情和文化遺産,興義市挖掘整合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不斷推動文化産業與旅游産業的融合發展。

  今年3月27日,興義地質公園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在這塊世界級“金字招牌”的加持下,興義市堅持保護研究並重,開發“地質+”多種文旅産品,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成了國內外地質相關專業學生、游客地質科考、深度了解地球生命軌跡的場所之一。

  “這裡非常特別,有非常豐富的地質記錄,保存了大量完好的化石,還有由石灰岩形成的獨特地形,能夠接近這麼多不同類型的地質環境,真的非常特別。”美國三一大學學生依琳·克林特説。

  “今年7月到8月,我們接待的外省親子家庭非常多,較往年的數據呈現一個大增長的趨勢。”興義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主管鄭秀敏介紹。

  依託萬峰林納灰河鄉村振興濱河生態産業長廊、雲屯生態體育公園、棒壘球體育公園等豐富的旅游資源,興義舉辦的馬拉松、自行車騎行、棒壘球等賽事逐步形成規模。棒壘球體育公園就憑藉良好的資源優勢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連續7年舉辦了各類棒壘球賽事,通過將賽事舉辦帶來的流量轉換為旅游發展的“留量”,促進體旅深度融合。

  湖景酒店營銷總監周威説:“通過近幾年棒壘球賽事的舉辦,興義的知名度有了大的提升,酒店的知名度也逐漸打響,賽事期間基本都是滿房狀態。”

  隨着旅游市場的逐年升溫,興義的民宿産業實現了由弱到強、規模從小到大、品質由低到高的轉變,各家民宿推出的“民宿+文化、民宿+康養、民宿+運動”等特色化、多元化服務,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沉浸式”體驗。萬峰林景區的壹方溪湯宿就以滿足游客住宿、游玩等多元化需求,深受旅游愛好者的青睞。

  “環境舒適,服務細緻,泡湯的時候感覺那水質都挺乾淨的。”廣東游客張哲告訴筆者,走進民宿就像回到家,非常親切。

  “我們的民宿總共有十四間房,六月進入旺季後,入住率在80%左右。”壹方溪湯宿管家劉瑤説道。

  隨着基礎的不斷夯實、配套的完善、品質的提升、內涵的深化,“山地+養生度假”“山地+避暑休閒”“山地+戶外運動”等新業態不斷豐富,促使文旅、康旅、體旅、農旅等多業態融合,興義市正高質量推進文體旅融合發展,向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城市邁出堅實的步伐。(通訊員 王成鳳 記者 張懿)

[責任編輯: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