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托起和諧化屋
——畢節市黔西市化屋村探索“四心”工作法推進鄉村治理
楊春賢終於不再找村裏念叨了。
年過花甲的楊春賢幾個孩子都在外務工,他覺得沒有得到村裏照顧,時不時就到村裏來,問問為啥不給他辦低保,為啥不關心他。
村裏做他的思想工作不管用,從村裏走出去的律師王祥學回來,給楊春賢講法律、講政策,解開了他的心結。
近年來,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和楊春賢一樣,許多群眾解開了心結,轉變了觀念,支持村裏搞建設,一門心思謀發展。黔西市化屋村結合發展速度加快、矛盾糾紛也隨之增多的實際,探索開“梳心會”、談“掏心話”、找“熱心人”、做“暖心事”的“四心”解紛工作法,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讓矛盾不出村,糾紛不上交,群眾心氣順,發展幹勁足,全力構建幸福和諧新化屋。
開“梳心會” 群眾心氣順了
晌午時分,拎個小凳子坐在樹蔭下,看著乾淨整潔的院壩,結實美觀的護欄,河頭組村民楊守章裝了一袋葉子煙,愜意地咂了起來。
他想起去年村裏提出給河頭組美化庭院,硬化院壩、安裝護欄時,他和村民們都反對。表面原因是水泥護欄太重,怕壓垮院壩邊的石坎。深層次原因是心氣不順:化屋快速發展這幾年,位置偏遠的河頭組似乎沒有享受到多少實惠。
心氣不順就得理順。怎麼才能理順?
針對部分群眾對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政策不了解不熟悉等問題,化屋村探索通過召開黨小組會,以“通俗話”講解政策法規;召開院壩會,以“溫馨話”疏解群眾心裏疙瘩;召開群眾會,以“家常話”拉近幹群心理距離等方式加以梳理解決。
河頭組群眾心氣不順,村幹部就到河頭組開院壩會、板凳會,白天沒做通工作晚上接着開,給群眾講,不是不發展河頭,而是要有輕重緩急,不優先發展黔織組,化屋旅游就發展不起來,就帶動不了河頭組。
道理講明白了,群眾的心氣就順了,院壩美化工程得以順利推進。
3年時間,化屋村共召開院壩會、板凳會、群眾會120余場次,宣傳政策法規3000餘人次,通過“梳心會”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7件。
講“掏心話” 群眾心結解了
眼下,化屋村遷徙古驛道建設如火如荼。然而,五月份卻因村民楊秋林的堵工,讓施工方一籌莫展。
原來施工方運輸材料必須經過楊秋林家土地,施工方提出給賠償,楊秋林搖頭。村幹部上門做工作,希望他支持村裏建設,村裏發展起來了,大家才有賺錢機會,楊秋林不吭聲。
不管怎麼溝通,楊秋林就一句話:給多少錢都不讓過。
原因出在哪?“看來只有坐下來和楊秋林慢慢聊,説‘掏心話’才能找到癥結。”駐村幹部楊國奇想。
下班後,楊國奇來到楊秋林家,和他拉家常,談這幾年化屋村的發展變化。楊秋林道出了事情原委:原來修建遷徙古驛道運輸材料必須經過的土地是楊秋林和弟弟楊秋生的,施工方以為全是楊秋生的,就只與楊秋生溝通過。開始施工了,楊秋林沒説半句話。他想,施工方會和自己溝通的。等了好一陣時間,還是沒人和楊秋林講土地的事。
“兄弟,我不是不明事理,不是不支持村裏發展,可他們太不尊重人了,一聲招呼都不打。只要給我打聲招呼,我可以不要補償。”楊秋林一邊給楊國奇斟酒,一邊道出心裏的委屈。
通過掏心掏肺的溝通,楊國奇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第二天,楊國奇帶着施工方到楊秋林家登門道歉,並給予了合理補償,矛盾順利化解。
談“掏心話”,才能打開心結,才能解決問題。楊國奇説,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往往是觀念不統一、利益衝突所致,若不及時化解將會導致積怨加深。我們通過敲開群眾家門,坐一坐、聊一聊,耐心聽掏心話,詳細了解矛盾發生的原因、過程,找到化解矛盾突破口,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找“熱心人” 群眾心墻拆了
弟弟王林(化名)修建一堵墻把哥哥王軍(化名)家和自己家隔開,導致哥哥一家出行困難的事,在村裏傳得沸沸颺颺。
原來,王林的母親和哥哥王軍住一起,王林知道母親有低保,可是母親生病需要醫治,哥哥卻一分錢都不拿出來。弟弟認為母親的低保肯定被哥哥取來用了。哥哥説弟弟污衊他,於是兩兄弟大吵了一架。
村裏去調解,兄弟倆情緒都很激動,相互指責,反復溝通都消除不了兩兄弟之間的隔閡。
“這種情況,只有寨老或族老説的話他們才會聽。”楊國奇説,通過走訪了解到,他們家族中的王天成老人比較有威望,他説的話兄弟倆聽得進去。於是,村裏找到王天成,希望他出面調解兄弟倆的矛盾糾紛。
王天成一聽,事情的癥結在王林母親的低保去了哪。通過詢問得知,老人家經常悄悄把錢分給王軍和王林的上學的孩子用,老人和孩子都不敢告訴王林和王軍,因為怕他們知道了給孩子收回去。
王天成問王林:“以你對你哥的了解,他是不是那樣的人(取母親的低保用)?”
“應該不會,可是錢哪去了?”
“你們是兄弟,打斷骨頭還連着筋,你應該相信他。至於錢的去向,你可以問問你母親嘛!”
王林這才想起,因為自己太激動,沒有了解錢的去向。王林找到母親,問清楚事情原委。於是,在王天成的見證下,兄弟倆握手言和。
王林拆除了隔在兩家之間的“心墻”,兄弟倆和好如初。
“有些鄉里、村裏解決不了的矛盾糾紛,只有找‘熱心人’幫助化解。”楊國奇説,村裏充分發揮鄰里熟人之間好説事、親朋好友之間多信任,樂於雙向溝通的“關鍵人”優勢,做通矛盾雙方思想工作,努力做到“事心雙解”。同時,邀請德高望重的老幹部、老黨員、老族長、老教師、老軍人等群眾認可且熱衷調解的“五老”人員參與疑難矛盾糾紛化解,有效化解群眾積怨。並充分發揮黨代表、人大代表、婦女代表等話語權優勢,廣集民意、化解民怨,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做“暖心事” 群眾心焐熱了
村裏要發展,群眾支持是關鍵。如何才能獲得群眾支持?
“多為群眾辦‘暖心事’,把群眾的心焐熱,他們就會全力支持你。”楊國奇説,化屋村通過為群眾代繳保險、代辦事項、送教上門等下沉服務,主動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事,贏得群眾理解支持。
一場車禍,讓村民楊某習一家陷入困境:妻子重傷落下殘疾,肇事司機一無所有,高昂的醫療費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
村裏知道後,幫助楊某習一家申請臨時救助,協助指導司機通過保險,為楊某習的妻子拿到了10余萬元的醫療費用,讓這個不幸的家庭松了一口氣。
“以後村裏的事,我一定全力支持。”楊某習感激地説。
“有些矛盾糾紛,可以走司法程序解決,可如果走司法程序,就會贏了官司輸了親情,輸了鄰里之間的和諧。”楊國奇説,化屋村積極對接協調法院、司法等部門,讓審判機關下沉服務,依託巡迴法庭有效解紛止爭。
一條路,讓村民楊守安和王貴芬反目成仇。
楊守安和王貴芬本是鄰居,楊守安放牛幹活一直都從王貴芬家院壩過。王貴芬家硬化院壩,修建牛圈,給楊守安家留了兩塊磚的位置過路。
兩塊磚的位置,背起苞穀草過不了,楊守安不幹了,説走了一輩子的路,一下子不方便了。王貴芬説,我家院壩,我想給你留多少就留多少。
雙方劍拔弩張,互相放話要起訴,打官司。
村裏調解不了,就和綠化法庭、新仁鄉派出所溝通,由綠化法庭法官和新仁派出所民警組成調解小組進行調解。
調解員問楊守安:“假如打官司你贏了,你認為王貴芬家會不會服氣?”
“不會。”
調解員問王貴芬:“假如打官司你贏了,你認為楊守安會不會服氣?”
“不會。”
“這就對了嘛,無論你們哪家贏,你們兩家的矛盾都化解不了。所以不要去起訴打官司了,我們幫你們找個折中的方法,把矛盾化解了。”調解員一席話説得楊守安和王貴芬直點頭。
最終,王貴芬把路加到3塊半磚寬,楊守安不再計較,雙方握手言和。
“四心”促和諧,奮進向未來。3年來,化屋村通過“四心”工作法,共調解大小矛盾糾紛150余件,調解成功率100%。化屋村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先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等十余項榮譽。(記者 李凱 謝朝政 肖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