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這潑天的青綠,永不褪色!——貴州省植綠、護綠、用綠紀實-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讓這潑天的青綠,永不褪色!——貴州省植綠、護綠、用綠紀實

2024-08-29 09:20:50  來源:貴州日報

讓這潑天的青綠,永不褪色!

——貴州省植綠、護綠、用綠紀實

  黔西市、金沙縣和修文縣三縣市交界處的烏江河段水清岸綠。史開心 攝(貴州圖片庫發)

  古人眼裏的貴州是怎樣的?

 “舊説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聞天下泉,半落黔中鳴。”這是唐代詩人孟郊眼裏的貴州;

  “江從白鷺飛邊轉,雲在青山缺處生。”這是宋代詩人趙希邁眼裏的貴州……

  今日走進貴州,青綠,仍是主基調。無論置身何處,眼前的山河仿佛披着一幅無邊的綠綢。

  貴州是長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6年,被確立為全國首批3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2022年,被賦予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

  從“試驗區”到“先行區”,貴州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植綠、護綠、用綠等方面打出了一套剛猛有力的“組合拳”,確保這潑天青綠,永不褪色。

  昔日“污江”今何似?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化屋村,烏江上游,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

  烏江,是長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來到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沿江步行,察看烏江水質。總書記的關懷讓當地幹部群眾更加堅定了守護好長江上游烏江生態的信心。

  清晨,化屋村,安靜而祥和。皮膚黝黑的村民楊清鑫將小船駛向江心,妻子王進英執一長竿,用網兜打撈江面上的漂浮物,小船過處泛起層層漣漪。

  楊清鑫告訴記者,過去,夫妻倆長期打魚為生。前些年,沿岸往江裏排污,加之網箱養魚,江面上經常漂浮着白色垃圾和死魚。“眼看母親河變成了‘污江’,心裏不好受啊!”

  2017年,貴州率先全流域取締網箱養魚,同時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措施。與全省數以萬計的漁民一樣,楊清鑫夫妻賣掉漁船,退捕上岸。夫妻倆成了村裏的專職護河員。

  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肖陽群告訴記者,2022年以來,村裏集中建成了2個大型污水處理池、126個污水化糞池,確保不讓一滴污水排入烏江。

  源頭治污,還烏江一江清水。近年來,貴州在烏江流域建成投運縣城及中心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98座,實現了全覆蓋。烏江幹流水質已全面達到Ⅱ類標準。

  漁民上岸了,生活如何保障?

  化屋村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搞起了鄉村旅游,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23.5萬人,收入7800余萬元。

  “這清亮的江水,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楊清鑫停下船,掬起一捧江水,滿面笑容地對記者説。

  守護清流,已成為貴州全省上下的共識。貴州創新實施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制,首創由各地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四級“雙總河(湖)長”,並將河(湖)長制度納入地方性法規。

  數據顯示,目前,貴州省119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8.3%,出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實現了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綠色版圖何以擴大?傾心植綠、法治護綠、科學用綠

  處暑時節,黔西北腹地,群山裹綠,滿目蒼翠。

  茫茫林海蕩去了溽熱,位於烏蒙山深處的赫章縣海雀村,清涼宜人。

  “我們這裡海拔高,空氣好,來避暑的客人可不少嘞!”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均福擦了把汗,笑呵呵地説。

  “海拔兩千三,人均三十三(元),山上樹光光,地裏糧荒荒。”站在復原的“杈杈房”前,海雀村護林隊隊長王光德向游客們回憶起過去的苦日子。

  20世紀80年代,海雀村森林覆蓋率不足5%,水土流失嚴重,全村168戶都是貧困人口。

  海雀村悟出了這麼一個道理:樹越少,山越禿,日子越難過!要想走出貧困的循環,最現實的辦法是種樹!

  “這是當年老支書帶領大家種的第一片林!”

  1987年,在時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朝榮的帶領下,村民們開始在荒坡上、石縫間植樹造林。僅僅3年時間,海雀人便栽下了1萬多畝松樹。

  植綠不易,三分靠種,七分靠管。

  “嚴禁毀林開荒,嚴禁濫砍濫伐。”走進村史館,一份由文朝榮一筆一畫寫下的海雀村《護林護草規章制度》格外醒目。

  為守護好這片林,村民們集體商議制定了村規民約,並組建了護林隊。大半輩子都在植樹護林的王光德自豪地説:“30多年來,我們村從未發生過一起盜伐和森林火災。”

  文朝榮2014年病逝。“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文朝榮當年的種樹善舉,為海雀村種下了一個“綠色銀行”。

  穿過村中縱橫交錯的柏油路,來到一處青磚白墻的民宿前,剛打掃乾淨自家小樓的村民文興巧,又準備迎接下一撥客人。她告訴記者,每年開民宿的收入有3萬多元。她説:“這都是好生態帶來的嘞!”

  更讓海雀人自豪的是,2022年,海雀村獲頒貴州省第一張集體林業碳票。經測算,該林業碳票涉及以華山松為主的森林面積7346.5畝,5年的監測期內碳減排量為34627.7噸,價值高達190萬餘元,戶均可增收8300元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貴州人體會得深刻。植綠、護綠、用綠,貴州人執行得堅決。

  近些年,每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貴州都要統一部署,舉行省、市、縣、鄉、村五級幹部義務植樹活動,省主要領導來到植樹點,帶頭植樹,共同為多彩貴州增綠。

  數據顯示,10年來,全省森林覆蓋率從49%提升到63%,森林面積1.66億畝。

  如何守住這塊綠色版圖?貴州以法治力量築牢生態屏障。

  陸某、張某等一定沒有想到,在樹上剜了一個洞,竟吃了官司!

  劍河縣南哨鎮下展旦寨密林深處,有一株高24米的楠木,樹齡超過2600年,被人們稱為“楠木王”。

  2022年春節,有村民發現,這株古樹的樹榦上居然被人剜掉了“一大塊肉”。

  公安機關很快破了案。“剜肉”團夥的主犯被判了4年有期徒刑,“楠木王”也得到及時救治。

  這些年,貴州一直加強法治護綠——

  率先在全國&&省級層面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

  率先創建全國首個環保法庭。環境資源審判庭實現全覆蓋,審結涉環境資源案件近5萬件,21個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

  創新生態修復機制,首推生態環境修復認購林業碳匯制度,成為全國首個將“自願認購林業碳匯替代性修復森林生態環境”引入行政執法的省份;

  率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納入地方性法規。

  …………

  目前,貴州制定&&的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已超過130件,成為貴州生態保護最有效的“鎧甲”。

  生態價值何以實現?增加“含綠量”、激發新動能、更新指揮棒

  旭日東昇,武陵山主峰梵凈山下,銅仁市江口縣14萬畝茶園,翠綠的片片茶葉上,滴滴露珠閃耀着點點金光。而此時,貴州銅仁貴茶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抹茶單體精製車間,機聲和鳴,茶香瀰漫。

  你知道嗎?這個“世界抹茶超級工廠”生産的産品,暢銷國內30多個大中城市,並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果你是江口人,購買了這個工廠生産的抹茶産品,還能獲得生態積分。

  當然,在江口,你獲取生態積分的途徑還有很多,比如購買綠色産品,比如參加生態公益活動,等等。如果要貸款,江口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便會根據你的生態積分情況,提供貸款提額、利率優惠等服務。這些服務源於貴州首個“生態賬戶”的誕生。

  2022年9月,作為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試點縣,江口縣創新推出“梵凈生態賬戶”,鼓勵企業或個人在生態資産、生態經營、生態生活、生態公益等方面多作貢獻,個人或企業註冊、登錄“梵凈生態賬戶”小程序或APP,購買綠色産品後,便能獲得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值,即可兌換並享受相關金融優惠政策。

  “你的‘梵凈生態賬戶’可以抵扣250分,貸款額度從25萬元提高到30萬元,年利率從5.5%降至4.65%,利息每年也減少3000多元。”

  在江口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大廳,來自江口縣雙江鎮曾家港村的村民任志華聽到客戶經理楊秀權的介紹後,欣喜不已:“真嘞想不到,給游人講講森林防火,房前屋後種點花花草草,撿撿路邊的垃圾,做了些我們分內的事兒,還能有這麼多好處!”

  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新路徑,貴州率先在全國開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示範和核算方法研究,制定了《貴州省試點地區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方案(試行)》,對赤水市、大方縣、江口縣、雷山縣、都勻市5個試點地區2018年—2022年核算結果進行調整修正,開展省市縣三級近5年生態産品總值試算,掛牌成立了貴州生態産品交易中心。

  在貴州,“含綠量”的增加及其所帶來的新動能,不僅僅體現在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上,還廣泛體現在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貴州率先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綠色轉型,“含綠量”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考核的指揮棒。(記者 呂慎 陳冠合 郝澤華 李衛紅 幹江東 黃誠克)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