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帶動 強村富民——黔東南州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線觀察-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産業帶動 強村富民——黔東南州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線觀察

2024-08-26 11:15:33  來源:貴州日報

産業帶動 強村富民

——黔東南州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線觀察

  近日,在榕江縣平江鎮巴魯村百香果種植基地,果農正忙着搬運新採摘的百香果。周光勝 攝(貴州圖片庫發)

  柚林綠浪爭翠,柚果挂滿枝頭。黔東南州岑鞏縣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思州柚,又將迎來新一年的豐收季。

  思州柚是秋日的果實,更是打開群眾財富大門的“金鑰匙”。去年,思州柚成為“鄉村外貿”爆款單品,出口俄羅斯600噸,實現了縣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特産品自營出口的歷史性突破。

  思州柚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黔東南立足區域自然稟賦和傳統民族文化,堅持産業帶動求突破、強村富民促發展,把握“時”與“勢”,統籌“強”與“闖”,抓好“富”與“美”,不斷加快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着力推動旅游産業化,夯實基層基礎“強雙基”,奮力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書寫了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時代畫卷。

  時與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産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産業是重中之重。

  秋天的第一口“甜蜜”,“引饞”了所有人味蕾。這些日子,從江縣2.2萬畝百香果迎來大豐收。“今年雨水足,陽光好,百香果個頭大,特別甜。”56歲的下江鎮秋裏村百香果種植戶盧大勝告訴記者,自己種植的20畝百香果變成了“金寶貝”,剛剛採摘了一半,就已經賣了5萬多元。

  從江,是我省最後一批脫貧摘帽的縣份之一。面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要求,從江以産業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把百香果作為主導産業。今年,該縣已完成百香果標準化種植2.2萬畝,預計産值達3.39億元。

  準確認識鄉村振興的“時”,深刻把握産業帶動的“勢”,“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黔東南不但積極發展鄉村特色優勢産業,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更借勢、揚勢,用好“自然珍寶”和“文化瑰寶”,聚焦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持續豐富和優化旅游産品,在文旅融合發展上探索全新路子。

  依託“村BA”“村超”的巨大流量,黔東南打造了多條精品旅游路線,推動“千戶苗寨西江”“千戶侗寨肇興”“千年古城鎮遠”等熱門旅游IP相互串聯,深度融合文化底蘊與民俗風情,讓游客在每一步足跡中,都能深刻體味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韻味。

  同時,該州還積極盤活鄉村閒置資源,實施以百姓庭院為主的鄉宿、鄉廚、鄉田、鄉學、鄉事經濟建設,把村田院落、鄉風民俗、鄉土文化、生産生活變成消費産品,打造深入百姓庭院的文化旅居體驗模式,推動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以前村裏接待能力有限,留不住游客,我們就開發民宿,動員村民辦農家樂。”&江縣&盤鄉陽芳村第一書記潘華清告訴記者,該村通過引入外來優質民宿運營者,盤活了閒置房屋,發展露營、生態餐廳、水上娛樂等業態,打造了現實版的“田園牧歌”。

  強與闖

  走進雷山縣西江鎮腳堯村,舉目望去,茶園青翠碧綠,生機盎然,一片綠葉帶來了腳堯群眾的幸福生活。

  腳堯之變,得益於老支書吳秀忠。30多年前,他帶領村民在莽莽大山之中培育出第一片茶園,改變了“霧當被蓋地當床,秋風掃地四壁慌。蕨當主糧灰當鹽,有女不嫁腳堯郎”的窘況。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一個好支部,一位好的“領頭雁”,讓腳堯茶香滿園,産興業旺。在現任黨支部書記匡正湖帶領下,全村接續奮鬥,3700多畝茶園管護到位,畝産收益持續提升,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00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2.4萬元。‌

  近年來,黔東南以“黔進先鋒·貴在行動”為總載體,聚焦“減負、增收、提質、拓渠、優考”推動基層基礎“強雙基”,以抓堡壘建設強功能、抓人才培養強潛能、抓集體經濟強動能、抓鄉村治理強效能“四抓四強”為抓手,着力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18個豬圈“變身”魚池,這是最近&江縣南宮鎮交宮村的新鮮事。

  “説簡單點,就是找出痛點,解決難題,共同發展。”駐村第一書記李龍淵告訴記者,交宮村森林覆蓋率96%,自然風光優美、民族文化濃郁,原本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好地方,但之前村頭巷口的關鍵位置卻有18個豬圈,常常讓過往游客掩鼻側目。

  李龍淵和村“兩委”一道,爭取資金拆掉豬圈,給農戶建魚池、鋪水管、買魚苗和飼料,賣魚所得由村集體和農戶共享收益,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群眾增收致富的雙贏。

  “建強基層戰鬥堡壘,黨員才能帶領群眾同奔致富路。”豬圈變魚池的經歷,讓年輕的李龍淵深刻認識了圍繞基層基礎“強雙基”的力量。

  “強”的基礎更牢固,“闖”的動力才能更強勁。在黔東南,闖市場,産業帶動強村富民的好故事正不斷上演。

  一碗酸湯“闖”天下。黔東南圍繞“酸湯+”全産業鏈,着力提升酸湯産業規模化水平,推動酸湯特色調味品、酸湯火鍋底料、酸湯+預製菜品等産業上規模、上檔次。截至目前,黔東南的各類酸湯産品暢銷全國28個省(市),並呈逐年上升趨勢,有力拉動了相關産業發展和群眾增收。

  一顆銀球“走”四方。雷山縣的銀球茶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當地茶農吃茶飯、念茶經,去年,茶産業年綜合産值突破11.6億元,其中銀球茶産值2.7億元,佔總産值的近四分之一,7.8萬涉茶農戶,人均增收3500元。

  一棟房子“變”金屋。行走黔東南,一處處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傳統村落重新激活,創新“民宿+”模式讓閒置的房屋變身民宿,群眾吃上旅游飯,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

  在黔東南,精品水果、中藥材、香豬香羊、刺繡銀飾等特色産業快速發展,優質産品“闖”市場,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更進一步堅定了發展的信心。

  富與美

  村莊溪畔綠蔭婆娑,木質吊腳樓錯落有致,走進雷山縣丹江鎮烏東村,一派生機勃勃。

  “這段時間游客絡繹不絕,我們都忙不過來。”沿着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村民潘健正在自家門口修葺菜園。見有人來了,他放下手中農活,熱情地招呼大家到家裏喝茶。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近年來,烏東以“民宿康養旅游+”的發展定位,大力發展民宿康養游、生態研學游、親子體驗游,圍繞民宿、茶驛、酒坊、書屋四個板塊打造旅游新業態、新産品和新模式,融合創新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用美麗回答一切的黔東南,正積極拓展生態價值實現路徑,進一步發展培育特色優質産業、延長綠色産業鏈條、將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産品和服務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着力推進旅游産業化,以中國鄉村旅游1號公路串聯苗鄉侗寨,打造苗侗風情線、人文山水線和梯田風景線三大主題,串聯起黔東南的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和重點景區,實現農旅、文旅、體旅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生態美、百姓富,激發了更多幹事創業的激情。

  8月17日晚上7點,&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駐村第一書記熊鵬飛準時打開手機直播,為直播間的網友推介村裏的各種文創和農特産品。

  相較於最初直播時的緊張,現在的熊鵬飛已經駕輕就熟,對各種商品的介紹如數家珍,同時還會將崗黨略村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等娓娓道來。

  春天賣茶葉,夏天賣水果,秋天賣乾貨,冬天賣腌制食品,一年四季,季季不斷檔,崗黨略村通過電商累計銷售各類産品超過50萬元。

  村民增收,村集體經濟也要加快發展。

  “6個門面,每個的年租金從6000元到1萬元不等。還有超市、民族團結食堂等等,每年光租金收入就是一大筆。”&江縣革一鎮革一村黨支部書記韓化軍談及村集體經濟發展,仿佛有説不完的話。

  革一村毗鄰貴州&江經濟開發區,區位優勢強,經濟活力好,村“兩委”將集體所有的攤位、農貿市場、門面、沙場進行出租,同時對閒置或低效使用的集體資産進行自主經營、入股聯營、對外租賃,大力發展二、三産業,培育新的集體經濟增長點。去年,該村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黔東南用好用足比較優勢,積極探索村集體帶動、資産資源入股、提供社會服務、面向訂單生産等多種形式,制定縣鄉村三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規劃,讓村集體經濟“活起來”、産業發展“強”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

  2023年,全州2130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25.3萬元,274個村集體經濟積累達10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積累超百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的“雙超村”有109個。

  黔東南州委、州政府負責人&&,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下好改革先手棋、塑造發展新動能,加快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富民産業,推動農旅融合,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帶動群眾穩定增收,奮力開創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錦繡黔東南新未來。(記者 鄧國超 陳詩宗 熊誠 晏惠軒)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