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貴陽,清風送爽,溫度適宜,前來避暑的旅客紛至沓來。“爽爽的貴陽,避暑的天堂”,背後離不開高品質生態環境的支撐。綠色生態是貴陽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綠水青山是貴陽的一張亮麗名片。近年來,貴陽市深入推進“生態立市”戰略,聚焦“一城一戰一整改”,以“六個生態”建設為抓手(生態城市、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貴陽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5.3%以上,有林地面積625萬畝。如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貴陽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和實踐的方向。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優勢,貴陽市集中力量做大做強林下經濟産業,推動單一林業向複合産業轉變,着力提高林下經濟品牌影響力,積極推動良好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廣大農民在培育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享受金山銀山紅利。
清鎮市是貴陽市下轄縣級市,現有林地面積56964.7公頃,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約7535.93公頃,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礦藏”。位於清鎮市站街鎮洗馬村的國有林場,是貴州省組建最早的8個國有林場之一。這裡種植的紅托竹蓀,是清鎮市實施的林下經濟項目之一。清鎮市按照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充分發揮種植養殖大戶、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組織以及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通過示範引領,帶動9個鄉鎮發展林下種養殖經濟,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為科學合理利用好國有林場資源,清鎮市在其國有林場內打造了面積約4000畝的紅托竹蓀種植示範基地,引進貴州征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企業+基地+休閒旅游觀光+林産品深加工’的整體架構,發展紅托竹蓀林下種植,帶動村民增收。”清鎮市國有林場場長陳榮喜介紹説。
“竹林裏面我們採取點播式種植方式。如果是林下或者大棚種植,幾茬摘完就沒了,現在把竹蓀還原到大自然中去,不僅是原生態,還可多年生長,營養與價值都可兼備。”貴州征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程鵬説,種植過程中,只有保護好原生態的竹林才能實現雙贏。
竹蓀屬於名貴食用菌,營養豐富、滋味鮮美,素有“真菌皇后”的美譽,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但竹蓀生長需要疏鬆肥沃、腐殖質含量高、透氣性強、防旱防澇、不易板結的土壤。而清鎮市國有林場有數量眾多的樹木和竹子,溫度、濕度、光照、營養等各方麵條件均較為適宜,是種植竹蓀的天然地塊。
“基地於每年的2月中旬開始竹蓀種植,平時用工50多個,忙碌時用工達100多個。”貴州征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程鵬説,竹蓀的種植,為村民帶來家門口掙錢的機會,將有效帶動基地周圍村寨的農民增收。
“清鎮市將持續加強撫育喬木林、竹林,改造未成林造林地、無立木林,提高林木蓄積和森林景觀質量,為發展林下經濟創造空間基礎條件,讓綠色資源向“綠色銀行”轉變。”清鎮市國有林場場長陳榮喜説。
截至2024年6月,貴陽市林下經濟經營利用林地面積累計155.87萬畝、同比增長14.59%,全産業鏈産值累計63.62億元、同比增長5.72%,林下種植面積10.96萬畝、同比增長30.78%,林下經濟面積、産值均實現增長。林下經濟發展帶動2255戶農戶增收,累計發放勞務工資2508.33萬元。通過有效推動林區農戶從依靠木材變現轉向發展可持續經濟增收,拓展林農致富增收渠道,提高林農護林育林積極性,使森林資源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利用,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蓋娟 李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