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哥馬辣”:奏響從家庭小作坊到自動化廠房“椒響樂”-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貴州“三哥馬辣”:奏響從家庭小作坊到自動化廠房“椒響樂”

2024-08-09 19:14:32  來源:修文縣融媒體中心

  8月5日,筆者來到貴州“三哥馬辣”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微風拂過,空氣中瀰漫着“馬辣”的淡淡椒香,撩人的椒香刺激着大家的味覺,讓人垂涎欲滴。

  在修文縣扎佐産業園區,佔地20畝的貴州“三哥馬辣”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就坐落在這裡。一間間生産辣椒面的標準廠房在這裡崛起,烘烤車間、生産車間、包裝車間一派繁忙。從車間出來的一袋袋、一瓶瓶紅彤彤的特辣的、中辣的、微辣的、蒜香的、蔥香的、五香的辣椒面被送往物流市場和各大超市……

  “馬辣”,作為貴州修文馬家橋村辣椒面的簡稱,上世紀90年代就進行家庭小作坊生産了。“三哥馬辣”“燕椒香”“老五馬辣”“仙妹馬辣”等“馬辣”品種,從剛開始一家發展到現在的20多家企業,生産出各種口味的辣椒面深受消費者喜愛。

  “三哥馬辣”是其中一家,這個承載着家族配方、地方特色與匠心精神的品牌,其創始人楊祖琴經過1000多次的配方調味和試驗,不斷研發創新,尋找大眾喜愛的味道,以最佳口感的特辣、中辣、微辣、蒜香、蔥香呈現在消費者的口碑中,其産品走進了貴州各大超市和各地各村的小賣部,深受大眾喜愛,至此“三哥馬辣”也有了有上千萬的粉絲,銷路一直飆升。

  隨着口碑的積累,“三哥馬辣”在省內外的市場上逐漸被大家所熟知,訂單量激增,小作坊已難以滿足生産需求。面對商機,“馬辣”擴大生産,走規模化道路勢在必行。但是,缺管理人才、缺流動資金、缺現代化設備、缺標準廠房等問題像“攔路虎”一樣擺在“三哥馬辣”眼前。獲悉這一情況後,修文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將上述問題納入專題研究,組建專班對接,幫助企業破解難題。

        

  多種口味的“馬辣”,修文縣委縣政府把之作為“一主一特”食品行業品牌,進行“上規企業”培育,助力企業從小作坊生産向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生産轉型,做大做強地方特色食品。修文縣開啟綠色通道選址建設標準廠房解決生産線的問題,同時向上爭取政策扶持,申請創建“十百千萬電商産業示範基地”,爭取到5萬元電商扶持資金,多元拓寬銷售渠道,幫助融資300萬元解決流動資金周轉難題,協同多部門幫助完善生産設施設備安裝和調試,推進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建設,助力“馬辣”走快走穩。

         

  2024年5月,經過多部門的共同發力,“三哥馬辣”從農村小作坊解脫出來,搬進嶄新的標準廠房,開啟標準化、智能化生産旅程,生産車間、燒烤車間、包裝車間、主播帶貨間一派繁忙。

  同時為強化企業管理,“三哥馬辣”招賢納士。馬辣的粉絲郭肖原是一名企業高管,她毅然辭去在城市金融行業的高管職務,擔任貴州“三哥馬辣”有限公司總經理,開啟與“三哥馬辣”同呼吸共命運的旅程。郭肖與“三哥馬辣”創始人楊祖琴一起,攜手推進家族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術融合發展的新未來,走産業鏈發展路子,共同擦靚“三哥馬辣”品牌。

  “為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我們對原材料成色、品相、品質都有嚴格的要求,對各環節嚴格進行把關,比如烘炒花生、大豆、花椒等環節火候非常關鍵,要在確保最香的狀態時終止炒制,再通過秘制配方完成原材料配比,經過攪拌和初碎、舂制等工序才形成成品。”貴州“三哥馬辣”有限公司總經理郭肖説。

  當前,“三哥馬辣”轉型為標準廠房生産後,日産量達3噸,年産能3000噸。日銷售量最高一天達2噸,其産品覆蓋了貴州80%的超市。今年上半年,“三哥馬辣”的銷售總值達1000萬元。為加快銷售,該企業把特辣、中辣、微辣、蒜香、蔥香等産品包裝成旅游商品,搭乘電商的快車,同時開通直播和主播帶貨,線上日銷量最高一天達1600斤。

         

  黔貨出山,“三哥馬辣”除了暢銷西南三省,其“微辣”産品也走進了北、上、廣、深等地,很多商超甚至是普通人家裏都能看到“三哥馬辣”的身影,當前,有關部門正幫助企業申請進出口資質,讓“馬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陶群 李宇 劉媛媛)

[責任編輯: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