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起先進裝備製造産業生態圈
——“做強工業主導産業”系列報道之貴陽高新區篇
夏日,貴陽高新區貴州航飛精密製造有限公司的1號生産車間,搖臂類零件自動化生産設備剛投産不久。在設備操作&,工人將裝有毛坯零件的工裝放入投料倉,設備自動對毛坯零件進行車削、銑削、鑽孔等一系列精細加工和檢測後,工人只需取出合格的成品即可。
“這&設備將原本需要7個人、5&設備完成的工序,高度集成到一台機器上,人工干預程序少,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保證了産品質量。”航飛精密總經理助理何建説,公司正在向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動力有限公司申請更多搖臂類零件産品生産計劃。
作為中航發黎陽的“金牌供應商”,航飛精密生産的所有配套産品中,有80%直接供應給中航發黎陽,並早已實現産值破億元,是“黎陽發動機生態圈”的重要配套成員之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産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體、工業軟體、先進材料等重點産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
為推動先進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近年來,貴陽高新區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磁吸效應”,加速推動構建“黎陽發動機生態圈”與“林泉電機生態圈”等産業生態圈,持續壯大産業集群,同時,在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方面下功夫,以更高水平推進“建圈強鏈”。
多贏發展 共繪“生態圈”新圖景
2.9公里!這是貴陽高新區兩家企業航飛精密到中航發黎陽的距離。“僅5分鐘車程,我們的配套産品便可直接送達中航發黎陽。”何建&&,兩家企業之間早已形成了唇齒相依的關係。
每週,中航發黎陽會組織航飛精密有關部門人員召開一次專項例會,討論生産、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這已成為一項雷打不動的“生産程序”。
去年,航飛精密榮獲中國航發集團“戰略供應商”稱號,是機械加工類全國第七家、貴州省第一家獲此殊榮的供應商。何建説:“今年,我們的機匣和葉片生産線已經形成産能,配套産品100%供給中航發黎陽。”
目前,貴陽高新區依託中航發黎陽、貴陽長之琳、航飛精密等企業,聚集了“黎陽航空發動機生態圈”企業和單位共18家。2023年,“生態圈”企業産值突破百億元大關。
與此同時,貴州鴻順發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貴陽正順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貴州恒大金源科技有限公司、貴州景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紛紛因貴州航天林泉電機有限公司的入駐而加入“林泉電機生態圈”。
“這些企業入‘圈’後,産品質量大幅提升,齊套水平也實現了新的突破。”林泉電機副總經理史慧明説。
對“林泉電機生態圈”建設前後外協質量問題損失和外協齊套水平數據的統計對比顯示,“圈”內供應商在項目開展後,質量問題下降了30.95%,平均齊套率提升了8.71%。
在史慧明看來,“林泉電機生態圈”本質上是供方集成的典型體現,它使得數目眾多的生産配套企業,在一個相對有限的地域空間內,按照專業化協作的原則緊密地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相距不遠但又分屬不同經濟實體的有機整體。
“這樣的生産組織體系使公司及各供應商的庫存大幅度降低。同時,由於距離接近,更容易實現信息共享與人員交流協作,從而大大縮短了外協零件的産品生産周期。”史慧明説。
創新驅動 促科研成果轉化
“在科技創新征途上,我們始終緊隨中航發黎陽這位‘鏈主’的腳步開拓前進。”貴陽長之琳發動機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姜盛富&&。
面對中航發黎陽對航空發動機儲運裝置性能升級的迫切需求,貴陽長之琳與中國航發貴陽發動機研究所攜手合作,於2023年底成功研發、生産並製造了某大型航空發動機的氮氣密封箱,並獲國家專利。
航空發動機作為一種精密航空部件,在運輸過程中,其包裝環節至關重要,不僅要求儲運裝置輕量化,而且在運輸過程中,還要確保發動機的穩定性不受影響,要確保包裝內部環境的溫度、濕度等條件適宜,整個過程就如同精心呵護一個“嬰兒”。
過去,手工糊製成型工藝是主流,但生産效率低下,産品質量也難以把控。而今,貴陽長之琳採用真空灌注成型工藝,為航空發動機氮氣密封箱披上了一層“科技鎧甲”。
輕質高強的氮氣密封箱,歷經高低溫、鹽霧(192小時酸性)、黴菌(長霉等級1級)、濕熱、振動、雪冰等15項嚴苛試驗的考驗,展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成為中航發黎陽航空發動機的可靠儲運裝置。
“該項技術國內領先,自去年底真空灌注工藝生産線投産以來,已經創造了1000萬元的産值,我們也成為了中航發黎陽航空發動機儲運裝置的唯一供應商。”姜盛富説。
為了加速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貴陽高新區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産業創新&&,主動嫁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資源,促成科技成果轉化。
由“林泉電機生態圈”的鏈主企業林泉電機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貴州大學共同組建的國家精密微特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我國精密微特電機行業中以産學研用為基礎的國家科技創新&&,也是我國電機行業的4個國家工程中心之一、貴州省的第2個國家工程中心。
“這個工程中心就像一個創新搖籃,孵化出的産品已成功配套於神舟、天宮、嫦娥以及美國波音客機等項目。”史慧明説,工程中心自成立以來,累計産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人民幣15億元,帶動的間接經濟效益則超過人民幣40億元。
數字賦能 重塑核心競爭力
作為全省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貴州航宇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出了國內首條航空環鍛件全自動控制生産線——航宇科技精密環鍛件智能製造生産線,這是一條集設計數字化、技術智能化、生産可視化和管理數據化於一體的柔性智能生産線。
“我們的産品已經成功進入美國GE、英國RR、美國普惠、法國賽峰、美國霍尼韋爾、德國MTU這六大全球頂級民用航空發動機製造商的供應鏈,在國際舞&上展現出了‘中國製造’的實力。”航宇科技相關負責人&&。
2023年,航宇科技憑藉“貴州航宇科技航空精密環鍛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項目入選工信部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名單,成為我國推進智能製造高質量發展的領軍企業之一。
近年來,貴陽高新區在先進裝備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上全面發力,依託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雙輪驅動”的戰略,不斷加快智能製造提質升級步伐,一系列數字技術的應用讓傳統的生産製造場景煥然一新,通過完善數字化管理體系,顯著提升了生産質量和效率。
“我們現在急需引入産品設計管理系統(PLM)和製造執行系統(MES),以期全面提升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和競爭力。”姜盛富説。
在生産前端設計和後端製造環節,數據散亂、流程不協調、信息傳遞不暢等問題時有發生,而將PLM和MES這兩個系統融入貴陽長之琳已經成熟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後,有望進一步提升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並顯著提升産品質量。
“如果中航發黎陽需要我們統計某個項目的研發進度或産品交付情況,按照傳統方法,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匯總數據,有了MES系統後,這樣的統計工作基本可以在兩個小時內輕鬆完成,效率提升可不是一星半點!”姜盛富進一步解釋説。(記者 李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