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村超”“村BA”的火爆出圈,讓凱里這座州府小城悄然走進大眾的視野。凱里市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是一個以苗族、侗族為主,多民族聚居的魅力城市。“凱里”之名由苗語音譯而來,意為新開墾的充滿希望的土地,蘊含着苗、侗等少數民族同胞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和期許。
近年來,凱里市緊緊圍繞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寶和文化瑰寶“兩個寶貝”,旅游業發展步入快車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凱里、喜歡凱里、旅居凱里。相約凱里,誠邀您走進“苗侗明珠”,來一場慢節奏的心靈之旅,在山水田園和民族文化中盡情徜徉。
慢游凱里好山好水,處處皆能讓您暢享水秀山明
500多年前,被貶謫的王陽明踏上了貴州的“悟道”之旅,一路上鬱鬱寡歡的他,卻因到凱里而喜,“流連久之,不忍去”,“水秀山明”成為陽明先生對凱里這片土地最好的評價。
水之秀匯聚於“一江一河”
清水江,一條穿流過城的母親河。也只有江水足夠清澈,才敢於命名為“清水江”吧。閒坐吊腳樓、斜倚美人靠,看清水江碧波蕩漾,暢想著古老的故事。當年,王陽明是否“泛舟清水江、悟道清平衛”,已未可知。但他乘舟而來,寄情山水、踏歌而行,在清平衛流連、賞景、泛舟、思索,最終在龍場大徹大悟卻是事實。望著碧藍深邃的清水江,遙想陽明先生悟道情景,心情為之豁然開朗。清水江還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紅軍長征在沿岸留下了紅色足跡。若是再來一場城市漂流,動時激情澎湃,靜時感悟人生,定讓您不虛此行。
巴拉河,苗族傳説中天上的河流。夢幻巴拉河一河連七寨,養育着沿岸南花、季刀、懷恩堡、腰洛等村寨的苗族同胞,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群落。在這裡,可以領略到苗族千年遷徙的艱辛業跡,觸摸到中華民族“三祖文化”之一——蚩尤文化的脈搏,品味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習俗文化。在這裡,夏日可盡享房車露營、星光露營、驢友驛站、河邊燒烤帶來的輕鬆愉悅,竹筏漂流與兩岸自然風光融為一幅和諧共生的山水畫卷。在這裡,可吃農家飯,喝農家水,住農家屋,洗農家澡,體驗和美鄉村的“自然生活”,讓疲憊的心靈在青山綠水中得以“釋放”。
“山之明”潛藏於萬山之間
香爐山,被譽為黔陽第一山,因形似香爐而得名。終年雲霧繚繞、恍若仙境,是觀雲海翻騰、賞日出日落之美的絕佳觀景&,每年無數游客慕名而來,踏上這趟心靈與自然的邂逅之旅,“打卡必到凱里香爐山”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登香爐山,可見奇山異石與仙人洞交相輝映,九十九屯坎更添神秘色彩。當地傳説,登香爐山好似從人間出發,爬上九十九屯坎,通過南天門,就進入了仙界,故有“登了凱里香爐山,人生順利過難關”之説。
小高山,則是休閒散心的好去處。清晨,沿着小高山健身步道向陽而行,享受着美麗風景的渲染和運動帶來的快樂,登頂之時,整座凱里城盡收眼底,與香爐山遙相呼應。每當夜幕降臨,小高山頂匯聚着渴望夜景的游人,後備箱集市更是為夜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長嶺崗猶如一條長龍,又似一道“天然屏障”,守護着凱里南大門。牛角坡上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嬌艷迷人,期待游客來上春山。烏鴉坡上的古戰場遺跡穿越了數百年的時光,登臨凱里高峰,回顧歷史滄桑,但見天地之間,莽莽蒼蒼、群山連綿、千山萬壑,盡入眼底。
慢賞凱里民族文化,時時皆能讓您盡享人文芳華
千百年來,凱里各族人民依山而居、傍水而棲,躬耕壟田於苗嶺山麓,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奇觀。來一場特別的文化之旅,深度感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徜徉在“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凱里是您的不二選擇。
這裡的民族村寨充滿神秘感。貴州曾入選《紐約時報》全球最值得到訪的52個旅游目的地,正是因為苗侗村寨慢節奏的舒適生活和最淳樸的真實感。楠木之鄉情郎苗寨、刺繡之鄉青曼苗寨宛若長嶺崗下一對守護彼此的戀人。南花苗寨,巴拉河畔的明珠,長裙苗在這裡過着“天人合一”的生活。走在季刀苗寨,看百年糧倉、踏百年步道、聽百年古歌、望百年古樹。營盤梯田,層層疊疊,猶如“上帝之手”繪製的油畫,是為數不多的城市梯田。將軍故里甕港村,人傑地靈的代表,曾先後出過6位將軍。西家石龍寨因十大石景得名,有“十龍歸位”之稱。詩意洛棉慢仙谷、鹽井煙火集、棉席牧野谷、古村落角衝依稀可見清晨搗衣的場景,感受原生態的質樸生活,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真。
這裡的民族文化彰顯幸福感。凱里人民酷愛過節,小節天天有、大節三六九,數得出名字的節日就達154個,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有“百村匯演”的傳統。以鼓藏節、苗年節、蘆笙節、爬坡節、四月八、吃新節最為隆重,甘囊香蘆笙節、香爐山爬坡節最為熱鬧。少數民族天生具有歌舞的基因,用本地人的説法就是“能説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節日活動上苗族男女對唱苗歌,蘆笙場上婀娜多姿的苗族姑娘踩着蘆笙節奏翩翩起舞,蘆笙悠揚“笙”聲不息,苗族飛歌“飛”進萬家。
鬥牛是節日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白午鬥牛城、華愷鬥牛城和民間舉辦的鬥牛賽事,匯聚了苗侗人民的熱情期盼,在吶喊聲浪中,鬥牛英姿成為他們獨有的精神圖騰。外地人對苗族的第一印象,就是精美的苗族服飾、精湛的民族技藝。苗族盛裝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蘆笙製作、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鍛造等民族工藝堪稱一絕。每逢節慶喜事、迎接貴客,熱情好客的苗族同胞穿上華麗的民族服飾,來一場“高山流水”,用最高的禮儀歡迎八方賓客的到來。
這裡的民族建築獨具藝術感。凱里的建築極具特色,賦予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具有顯著的民族元素符號,美輪美奐的民族建築讓凱里榮獲“中國民族優秀建築之鄉”的稱號。最為典型的當屬風雨橋(風雨長廊)、吊腳樓、鼓樓。清水江風雨橋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風雨橋,漫步在凱里大街小巷,只要有橋、公園和廣場的地方,便可見到風雨橋(風雨長廊)。主要由木料築成,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檐角飛翹,頂有銀角等裝飾,在少數民族的記憶裏,這是情侶漫步、苗歌對唱、休閒觀景、消食閒走的好地方。吊腳樓因地制宜、依山而建,苗族、侗族先輩們克服了黔地複雜的環境,用自己的智慧和古老的經驗創造了吊腳樓,樓上安居、樓下堆雜,冬暖夏涼、防水防潮,整體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鼓樓是苗侗村寨的地標性建築,是村民集會、休閒等社會活動的中心場所。每當閒時,大家聚於鼓樓,或是唱起侗族大歌,或是揚起蘆笙,悠然自得。凱里市休閒廣場、公園、高速路進出口、高鐵站口等地隨處可見鼓樓,寄託着凱里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裡的文化傳承蘊含厚重感。千百年來,多民族文化在凱里交融、交匯,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形成了凱里多元的文化傳承。清平文化。在王陽明預言清平“嗣當人文蔚起”之後,凱里地區創下了“明清四翰林、十四進士、二解元、百名舉人”的文化輝煌。其中以孫應鰲的成就最高。孫應鰲,王陽明再傳弟子,“黔中王門”代表人物,官至工部尚書,是貴州建省以來的第一位帝師、第一位天下士子師。作為明代名臣大儒,其學術思想自成體系、影響深遠;其重視德育與因材施教的超前教育理念,推進了清平地區的教育發展;孫應鰲文化如同一座橋梁,連接着黔東南與世界的對話和交流,促進了文化的多元和共融。現凱里市爐山鎮,仍然保留着孫文恭祠、孔學宮三洞橋、孫應鰲墓,依稀可窺見當年清平文化的盛況。
三線文化。凱里是用火車拉出來的城市,湘黔鐵路開通後,軍工電子工業迅速騰飛,一度被稱譽為中國的“硅谷”“新興電子工業城市”,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現在,城市老區已聽不到機器轟鳴的聲音,宇光電工廠、華聯無線電廠、南豐機械廠、永華無線電儀器廠、凱旋機械廠等紅磚老廠房靜靜地訴説着三線建設的故事,黔東南高新區208廠還完整保存着毛主席雕像。湘黔鐵路還在奔跑着,沿線六個雞、桐木、加勞的村民把農産品挑上火車,運送到凱里,新鮮的瓜果蔬菜成為凱里市民的最愛,慢火車成為村民的“致富車”。2024年春節,一場“村火車上的春晚”廣獲好評。
苗侗康養文化。自古便有“苗嶺無閒草、侗鄉多靈藥”“苗侗醫藥、藥效神奇”等説法,形成了凱里地區獨特的苗侗醫藥養生文化。在凱里隨處可見民間的苗侗醫藥館,一代代苗侗醫藥傳承人用神奇的醫術、獨特的配方治病救人、延年養生,讓凱里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康養旅居之城。
趕場文化。每到星期日,走在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凱里老街,古風古韻的街道集市,舊貨店、竹器店、銀飾鋪、民族服飾店、煙草市場、農貿市場、農具鋪等應有盡有,四面八方的老鄉們在這裡購買所需的物品、“淘”到心儀的物件。歷經滄桑的魁星閣、萬壽宮已成為凱老街的標誌性建築,走進凱里老街,城市的記憶在這裡復蘇,鄉愁從一聲聲叫賣聲中湧來。
“游凱里下司、趕百年大集”,下司趕場亦有百年歷史,是凱里市各鄉鎮中最大的集市,更是觀察凱里農村生活的一個窗口。舟溪、龍場、萬潮、大風洞、灣水等鎮依舊沿用着古老的生肖紀日趕鄉場。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十分熱衷於體驗趕場這項活動,凱里人民喜歡的空間和場所正成為游客願意到訪的地方。
慢品凱里苗侗珍肴,每每皆能讓您醉享快意人生
美景與佳肴,兩者皆不可負。舌尖上的濃濃香味,要從凱里酸湯、宵夜、苗家米酒、香爐山雲霧茶説起。
“凱里酸湯、喝了健康”。在本地,自古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説法,從最初的“以酸代鹽、以酸補鹽”,慢慢發展成為少數民族特有的烹飪技藝,通過純天然發酵,味道酸爽、生津開胃。現在,“凱里酸湯”已經走出了苗鄉侗寨、走向世界,成為黔菜的一大招牌。凱里紅酸湯獲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凱里酸湯火鍋底料”是全國三大特色火鍋底料之一,凱里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酸湯美食之都”稱號。到凱里旅游,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脆皮豬腳、酸湯排骨等“凱里十二道酸味”請您務必吃個遍;如果膽子夠大,再嘗一嘗香牛香羊癟、辣子雞、血漿鴨、螺螄鴨、稻香鵝、蝦酸牛肉、腌湯等凱里“十六鍋”;飯前再來一碗清熱解暑的酸湯菜,最低也是三碗米飯打底了。
“刷卡必到凱里宵夜城”。當夜幕降臨,凱里人民的夜生活悄然拉開序幕,永樂路的燈火闌珊、中博的喧鬧不息、美食不夜城的熱鬧非凡、城市之門的霓虹燈閃爍、蝴蝶谷星光點點,每一處都瀰漫着令人沉醉的煙火氣。“豬小弟”的香脆、坨坨肉的醇厚、洋芋粑的軟糯、冰粉的清甜、楊梅湯的酸甜交織、烤肉串的滋滋作響、烤豆腐的金黃誘人,還有那苗王烤魚,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誘惑,若再配上凱里自産的雪花啤酒,搭配兩場熱血沸騰球賽,雖是人間煙火,更勝天上仙境。
“苗家米酒喝不醉”。凱里自古就有釀酒敬酒的習俗。米酒甜、米酒香,米酒醇香飄四方。吃了凱里酸湯,一定要配上苗家米酒,再來一場傳説中的“高山流水”,阿哥蘆笙悠揚、阿妹苗歌婉轉,歌聲與酒香交錯,在熱情好客中展現苗族人民把酒迎客、以酒會友的淳樸民風。
“千年茶樹、百年貢茶”。自明朝起,香爐山茶便聲名遠揚。《貴州圖經新志》記載,凱里香爐山雲霧茶馳名京都,列為朝貢方物。解放初期,苗族同胞曾把香爐山雲霧茶獻給毛主席品嘗。香爐山雲霧茶在1994年的“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獲一等獎,其含鋅、硒含量冠絕國內名優綠茶,具有安神醒腦、靜心養性之功效,常飲此茶,孩童聰慧、老者康健。香爐山上的古茶樹,見證了歲月的流轉,也守護着這份自然的饋贈。
慢步凱里名勝景區,常常皆能讓您縱享鄉愁畫卷
一座城就是一個景區,漫步其間,處處皆景,而下司古鎮與苗侗風情園更是這畫卷中的點睛之筆。
下司古鎮。是凱里的4A級景區,自明清起,下司商埠繁華,江南院落、徽派建築、閩南建築、苗侗建築等多種建築文化共融共榮,多民族和睦相處,狀元夏同龢從這裡登上進京趕考的船,一批批馬幫將貨物從這裡運上貨船,形成了獨特古鎮文化、馬幫文化、碼頭文化。游下司古鎮,體驗乘船游古鎮的喜悅,重現古代商品交易繁華景象,感受傳統和現代的交相呼應。游下司古鎮,探尋禹王官、天后宮、廣東會館、陽明書院、孫應鰲文化館等名館名樓人文韻味,體驗厚重的歷史文化。游下司古鎮,登上下司“三島”,太陽島、月亮島交輝相應,桃花島上經歷桃花“三運”,抬頭便見“下司喜事”。
苗侗風情園。“一園閱盡黔東南”説的就是苗侗風情園,是一站式體驗黔東南風情的絕佳之處。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儘是鼓樓、風雨橋、風雨長廊、蘆笙場、美人靠等極具苗侗民族元素的建築群。“繡裏淘”非遺集市匯聚了凱里最好的繡娘,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或看或購銀飾刺繡、民服蠟染,感嘆民族工藝品的技藝精湛。若是走累了,可以停下來品嘗酸湯、牛羊癟等民族特色餐飲,抑或留宿園內民族特色酒店、精品民宿。待到篝火晚會起,大家一起跳着反排木鼓舞、蘆笙舞、蹦苗迪,燈光照亮了整座凱里城。
“凱里”二字寓意深遠,凱旋的榮耀與故里的溫情在此交匯,幸福感是城市最好的代名詞。我們有着豐富的石英砂等礦産資源,省委省政府更是大力支持凱里市打造西南地區硅基材料重要産業基地,來凱里投資正當其時。我們也將開展“我在凱里有個家”系列活動,以苗侗醫藥養生、以鄉村鄉愁養心,讓無論是來凱投資發展、還是旅居的朋友們都能感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
朋友們,高鐵飛馳、飛機翱翔、高速暢通、國道便捷,成渝、兩湖近在咫尺,粵港澳、長三角亦可直達。凱里更為您準備了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務,景區直通車、租車業務一應俱全,看“村BA”“村超”,到西江苗寨、鎮遠古城、荔波小七孔,讓你的旅途無憂、省時省力,盡享自由行的樂趣。
一半山水,一半清歡,歲月靜好,凱里等你。旅居凱里,享受不一樣的美好生活,熱情好客凱里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