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9歲的楊再君,是黔東南州黎平縣國有石井山林場退休職工。
退休前,他先後擔任黎平縣木材公司黨支部書記,錦龍木業公司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等職務,獲得過2次州級表彰、6次縣級表彰。
2015年退休的他,本應安度晚年,但他卻返回老家黎平縣尚重鎮宰蒙村安營紮寨,挑起了“麻煩事”,當起了村支書。
村民紛紛&&,楊再君回來後,村裏的路通了、燈亮了、環境變好了、産業做起來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楊再君支書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
接過擔子——“做年紀最大的村支書”
楊再君曾在林業系統工作24年,親眼見證了黎平縣由“木材經濟”轉變為“綠色經濟”,自己也從一名“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他深信,只要有幹勁,荒山也能生金銀。於是退休後,他想用多年的工作經驗幫村裏辦點實事。
當時宰蒙村頭上戴的是“軟弱渙散”的帽子,村幹、群眾都抬不起頭,一開始楊再君的建議無人響應。
楊再君回村第二年,村“兩委”面臨換屆,但宰蒙村黨支部書記的人選尚重鎮黨委遲遲“敲定”不下。
楊再君當過支書,又是幹部,要經驗有經驗,要威望有威望,想改變宰蒙的現狀,得靠他。
…………
經過群眾推薦、黨員選舉,2016年,楊再君全票當選為宰蒙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年,楊再君61歲,是黎平縣年齡最大的村支書。
楊再君一上任,就圍着村裏連軸轉幾天,分析村裏經濟發展滯後的原因——村幹部不團結,組織生活不正常;黨員意識弱化,作用發揮不好;村“兩委”辦事不公,村民不信任。
“如何變?第一步,改變作風。”楊再君嚴格執行“三會一課”,要求村組幹部坐班,集體的事群眾不參與,村組幹部就上門。
第二步。村裏幹什麼,楊再君都要求黨員帶頭示範,黨員做到了,再去引導群眾。第三步,凡是關切群眾切身利益的事,他都開大會、聽訴求、收意見、貼公示……讓公平重回村民心間。
主心骨立起來了,難題又來了:環境臟亂差,活動陣地老舊,別説搞産業,村裏連條産業路都沒有。
為此,楊再君經常早早起來就往鎮裏跑、縣裏要,用他的話説叫“四處化緣”。終於,楊再君爭取到90余萬元項目資金,修通了5條20余公里的産業路;後來,又建成了老年活動室、村級文化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
群眾再回村,都直呼“喲,新鮮”。
搶抓機遇——“把希望寄託在荒郊野嶺”
楊再君的筆記本上,清晰地記錄着:“宰蒙村群眾想擺脫貧窮,可空有致富心,卻無致富路,得想辦法。”
2016年12月,楊再君組織黨員到與隔壁鄉平涂村接壤的“馬踢井”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時,和老黨員一聊才知道: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武靖參將鄧子龍騎馬途經此地,在此休息時,座騎起步頓足,踩出一泓清泉,泉水清洌甘甜,後人開挖成井,便取名“馬踢井”。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紅一軍團第15師、紅三軍團第6師長征進入貴州,也曾取途經“馬踢井”,在附近村寨傳播革命思想。
楊再君意識到,宰蒙村發展的機會來了。
他想在“馬踢井”上做文章,可史料不全、交通不便、信號不好。村民代表大會上,群眾公開質疑:“在荒郊野嶺打造景點,誰來?”
群眾思想不通,楊再君就白天找項目,晚上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他多次查閱有關歷史資料,跑到縣委宣傳部、黎平會議紀念館、黨史研究室、縣文物局等單位匯報對接,挖掘整理紅色故事,遞交“馬踢井”紅色遺址申報材料、最終,各級領導幹部被他的精神所打動,先後撥付200余萬元資金,用於開發“馬踢井”。
隨之而來的,是硬化景點公路,修建接待中心、旅游步道、觀景亭&、信號基站。資金不夠,楊再君又發動群眾捐款捐物、投工投勞。歷時五年,“馬踢井”長征文化公園終於建成。
如今,“望紅節”“侗年節”等節日和傳統民俗活動在公園“落戶”,吸引了不少游客。隨着人氣高漲,宰蒙村因利勢導發展起民宿、研學、農家樂、觀光采摘等,村裏還“冒”出了黨史講解員……
“直到有游客組團來‘馬踢井’觀光旅游、開展娛樂活動,我們也從旅游接待中得到了實惠,這才體會到楊支書的良苦用心。”宰蒙村民楊賢平説。
發揮餘熱——“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按常理,有威望、有見識的楊再君帶領群眾搞産業不是難事,可即便是楊再君與黨員、群眾代表多方調研確定後的産業,還是遭到群眾公開抵制。
原來,楊再君了解到群眾種植紅薯等傳統産業只夠吃,不賺錢,他動員大家發展獼猴桃産業,多方奔走才爭取到的免費種苗,分發給群眾後,不少人直接扔掉。
為讓大家看見“實惠”,他帶頭把自家4畝地都拿出來種獼猴桃,賺錢後,群眾才打消了顧慮。
楊再君趁熱打鐵,組建合作社,吸納群眾加入,又邀請農技專家上門指導,開展技術培訓。如今,宰蒙村獼猴桃已有100余畝,帶動全村人均增收2000余元。
産業做起來了,楊再君又把精力轉到治理上。他發現群眾喜歡攀比,只要辦酒席,誰也不想煙買差了、菜做少了被鄰居取笑。
楊再君詳細記錄群眾的痛點難點,主張把整治濫辦酒席、鋪張浪費,群眾深惡痛絕卻又深陷其中的陋習納入村規民約,減輕了群眾的人情負擔。
2021年,宰蒙村又面臨換屆,當時的楊再君已年滿66歲,連走路的腳步都輕了,連聲音也多一絲顫抖,按照相關規定,他各方麵條件都不適合再擔任村支書了。
然而,在摸排村支書換屆人選時,宰蒙村群眾卻聯名,推舉楊再君連任村支書,尚重鎮黨委多次與縣、州級組織部門對接,組織&&,他這個情況不能受現在村支部換屆條件的制約,破例批准他連任宰蒙村黨支部書記,並向州級備案。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楊再君&&,儘管當支書是件苦差事,自己年紀也大了,工作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可他總提醒自己:如果工作不難不累,那還要共産黨員幹什麼?
今年,是楊再君任村支書的第8年,8年來,他身不離農村,心不離群眾,手不離勞動,即使步入古稀之年,楊再君也仍&&,只要組織需要,他就一直幹,幹到幹不動為止。(莫憲斌 劉登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