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椒農勾忠華沒有想到,自己都沒有邁出過國門,種的花椒卻要出國了。
7月4日,驕陽朗照,萬物蓬勃,關嶺花椒迎來了採摘季。走進關嶺自治縣花椒智慧化示範基地,空氣中瀰漫着陣陣椒香。“咔嚓、咔嚓……”清脆的剪枝聲中,勾忠華正帶領30多名工人摘果、剪枝,忙得熱火朝天。
“關嶺花椒的品質,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勾忠華摘下一顆花椒,在手中擠壓片刻,手上便沾滿了明亮的花椒油。他介紹,因為氣候和海拔條件得天獨厚,關嶺花椒顆粒飽滿、色鮮油潤、麻香味十足。
勾忠華算是關嶺最早一批種植花椒的人,很多人都跟着他學了一手好本領。2023年2月,種了20年花椒的“土專家”勾忠華迎來了身份轉變,被貴州椒豐眾鑫花椒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聘為關嶺花椒智慧化示範基地負責人。在他的管理下,基地的花椒品質和産量再上新&階。
今年6月,英國同鄉行有限公司與貴州椒豐眾鑫花椒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採購合作協議,訂購150萬英鎊花椒系列産品,産品將銷往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英國同鄉行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德文介紹,歐洲的中餐需要花椒,他們經過實地考察,發現關嶺花椒品質極佳。
為達到出口標準,花椒産品需要接受幾百項檢測,勾忠華對這一點特別注意。“走到這一步,我們用了20年。”勾忠華感慨萬千。
“20年前,我們村裏有一株老花椒樹,結的花椒出油多、麻味重,口感特別好。”望著漫山遍野的花椒叢,勾忠華回憶道。
怎麼才能讓更多人長久吃上這樣的好花椒呢?勾忠華是個敢闖敢幹的人。他從那時起嘗試育苗,沒想到新苗保持了老花椒樹的優良性狀,果子又多又好。很快,勾忠華的花椒苗火了,親朋好友們紛紛前來討要,後來附近村鎮的村民都來求苗了。
老花椒樹不斷開枝散葉,勾忠華從中看到了商機。
他建起了苗圃,花椒苗賣得越來越遠,山坡上開墾的花椒地,面積也越來越大。
10年前,很多人挑着籮筐走街串巷賣花椒,但賣得最好的,還是勾忠華,因為“只有勾忠華的花椒才有那個味道”。獨特的椒香和口感,成了無形的標籤,助推勾忠華的花椒“麻”遍安順,甚至“麻”到了黔西南。
“我在貞豐那邊都很出名的。”勾忠華告訴記者,貞豐人愛吃花椒,吃來吃去,認準了勾忠華。有一次,他因有事就讓妻子挑着籮筐到貞豐走街串巷。誰知顧客見了就問:“你是勾忠華家的人吧?我要多買幾斤。”勾忠華妻子特別納悶:“你們怎麼知道的?我以前都沒來過。”
“因為你挑的是勾忠華的籮筐啊。”
自那以後,連勾忠華的籮筐都火了,商販們紛紛購買了同款,大家都想“借借光”。
時光荏苒,那副舊籮筐雖已退出了“歷史舞&”,卻成了關嶺花椒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見證。那株老花椒雖已枯萎,但由它繁育的花椒苗長滿了黔中的千山萬嶺。
近年來,關嶺根據全縣的花椒發展趨勢,全力將花椒産業打造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産業之一。通過實施“花椒三年計劃”,關嶺花椒種植面積從2019年的3萬畝提高到現在的十幾萬畝。同時引進企業,改良技術,通過精深加工、擴大營銷,將小小花椒玩出了眾多“花樣”,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如今,“關嶺花椒”系列産品不僅進入全國各大城市,還“麻”到國外。這讓勾忠華對今後的花椒産業更加充滿信心,他指着花椒基地對記者説:“你看,漫山遍野的花椒,像不像我們老百姓的綠色銀行……”(記者 苑慶磊 張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