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深化産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深化産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2024-07-04 09:27:09  來源:貴州日報

深化産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技能加身成就多彩青春

  又到一年畢業季。與其他經常穿梭在各大招聘會現場尋找心儀崗位的學生不同,遵義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智能技術專業2024屆畢業生何意,憑藉8項國家級榮譽、15項省級榮譽的大賽成績,將在今年8月進入黔南民族師範學院深造。

  兩年多時間裏,何意帶領“機”遇貴州項目團隊成員立足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需求,努力打造集耕地、播種、澆水、培土於一體的新能源小型農機,着力解決農機使用中環境污染大、功能集成度低、操作難度大等難題。

  一技傍身,無限可能。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全省各大院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大力引導學生走好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加快推進重技能、學技能、教技能的技能型社會建設,打造“技能貴州”,實現“人人出彩”。

  重視賽事 搭建技能“練兵場”

  5月8日至10日,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在貴陽市舉辦。貴州有22名選手參賽,斬獲3枚金牌、8枚銀牌、5枚銅牌、4個優勝獎。

  骨碟之間的距離要均等,每個餐位的骨碟與桌邊距離1.5厘米,水杯、紅酒杯、白酒杯要在一根直線上且3個杯子之間的杯度保持一致……貴陽職業技術學院2023級學生趙悉楠苦練技能,在賽場上捧回了餐廳服務賽項學生組銀牌。

  去年,貴州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累計獲獎達到167項,斬獲一等獎17項,其中高職組14項,創造了貴州參賽的歷史最好成績。

  貴州職業院校高度重視賽事工作,積極參與和舉辦各類競賽,構建規範統一、層次分明、富有特色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訓。

  職業技能競賽工作被納入貴州“十四五”就業創業規劃,“十四五”期間每年投入不少於5000萬元支持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活動。

  此外,貴州職業院校加強競賽基地建設,為在校生技能培訓提供保障。“十四五”期間,貴州每年計劃建設10個省級職業技能競賽集訓基地。

  加強實訓 優化實踐育人體系

  一技在手,一生無憂,能工巧匠在哪兒都是“香餑餑”。為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貴州職業院校不斷優化育人體系,將技能教學內容與技能證書、職業崗位要求、創新技術實踐、企業生産實際相結合,融“教、學、做”為一體。

  去年,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各專業3986名學生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取得高級工證書,超額完成學生職業技能鑒定考評指導中心制定的目標。

  在學歷證書+技能等級證書“雙證書”的加持下,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專業學生詹浩畢業時順利在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建設監理公司謀得了正式職位。

  2019年以來,貴州職業院校全力推進“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將學歷教育融入職業標準,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即可考取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物流管理、雲計算技術、社會心理服務等資格證書,實現“一生多證”“一專多能”。

  在貴州省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類學分佔據較大比重。在校期間,學生基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並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主動探索和學習行業産業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在校內外的基地掀起一股股實訓熱潮。

  圍繞“技能貴州”建設,貴州技工、黔菜師傅、黔靈家政、黔旅工匠等技能培養工程,也造就了一大批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高素質技能人才。

  精準開展技能培養,不僅是職業院校深化“三教”改革的生動實踐,也為職校生職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産教融合 鋪就技能成才路徑

  從開發到維護,再到售前産品經理,最後到項目經理,在IT行業深耕了10餘年的宋詩涵,未曾想到自己會在高校授課。從2021年1月開始,宋詩涵作為中軟國際大數據産業學院企業教師,入駐貴州輕工職院開展日常教學。

  在貴州輕工職院的教學課堂上,100個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課程內容,10余名企業工程師變身為專職教師開展授課,校內教師隨堂跟學互為助教。

  “豐富的大數據行業從業經驗是企業教師的優勢,現實的企業項目案例深受學生歡迎。校企雙方共同組建教研團隊,學校教師增長了實戰經驗,企業教師理論知識也有了很大提升。”企業教師團隊負責人宋詩涵説。

  深化産教融合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關鍵一招。合作過程中,貴州不斷探索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推動專業與産業契合、教學與生産融合。

  近年來,除了校企之間點對點開展深入合作外,社會多方力量攜手打造現代産業學院、産教聯盟和産教聯合體已成為貴州深化産教融合的重要舉措。

  作為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貴陽成立了健康醫藥、中高端製造等5個産教融合聯盟,建成科研服務&&9個、産業學院6家、産教融合實訓基地5個,高標準建設華為ICT産教融合創新等實訓基地3個,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進一步增強。(記者 潘曉飛)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