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貴陽貴安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暨“非遺購物節”系列活動在南明區青雲路步行街(城市方舟段)舉行。當天,活動現場宣讀了貴陽市2023非遺旅游體驗空間名單及南明區第十一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並進行授牌。
據悉,南明區第十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共9項。其中,傳統技藝7項,分別是:鄭氏肉餅雞製作技藝、烤雞製作技藝(張氏)、徐家脆哨製作技藝、陶氏絲娃娃製作技藝、陶氏戀愛豆腐果製作技藝、二戈村布依族刺繡製作技藝、二戈村布依族米酒製作技藝;傳統醫藥2項,分別是:郭氏化毒貼膏藥製作技藝、申氏序貫療法。
鄭氏肉餅雞製作技藝
鄭氏肉餅雞選用貴州高山雞、貴州黑毛豬、織金竹蓀為主料,配合貴州米酒、野芹菜、土蔥等為輔料。傳承人鄭國祖上張保保是一位穿青人,清末在潔通判陳昌言家當後廚,張保保利用當地出産的食材,結合穿青人的獨特烹飪方式,用當地産出的土雞與貴州特有的豬肉,製作出獨具特色的“肉餅雞”。經過百年傳承,2019年,鄭國開設了鄭氏肉餅雞專營店,通過經營的形式對鄭氏肉餅雞的製作技藝進行傳承和保護,提高其知名度。
鄭氏肉餅雞在原材料上講究品質,在製作過程中講求色、香、味、形、藝,深受廣大群眾喜愛,逐漸成為貴州省的知名小吃,傳承至今。鄭氏肉餅雞作為貴州一道獨特的美食,飽含當地人別有的情懷,已將它作為情香家味的一種寄託。
烤雞製作技藝(張氏)
張氏老貴陽炭燒烤雞發源於清末民初,自王德明創始貴陽口味的烤雞技藝後,一直在貴陽城區進行售賣,在四代傳承中,隨着社會的發展,在城區中不斷調整攤位的售賣地點,從富水北路、友誼路輾轉陜西路,再到合群路,擺攤賣烤雞,傳到第四代張喆雲。傳承人張喆雲自幼跟隨母親學習張氏老貴陽炭燒烤雞技藝,完整掌握技藝後,經過多年經營,創立“童年烤雞”店,註冊“童年二哥”的商標,創立品牌“童年烤雞老貴陽炭燒烤雞店”。
與其他地區的烤雞不同的是,張氏老貴陽炭燒烤雞不碼料,不腌制,關鍵在於醬料的調配和火候的把控,烤制的雞表皮焦黃,肉質鹹香濃郁,且有嚼勁,是一道獨特的貴陽風味美食。
徐家脆哨製作技藝
徐家人在製作哨子時,發現肉在鍋中多煉製一些時間,做出來的哨子酥脆,更便於儲存,還發現豬的槽頭肉做的脆哨比其他部位做出來更加酥脆、味道更好,就用這一部位的肉作為徐家脆哨的基本原料。在脆哨的煉製過程中,因選用的部位富含油脂,在生産脆哨的同時,也會産出豬油,熬製時加入了徐家秘制的調味料,就形成了具有獨特香味的豬油。徐家哨子油呈液體時,色澤金黃透亮,放涼後色澤白潤、油香濃郁,具有特殊香味。
徐家脆哨是肉哨的專營店,百多年來保持了好肉好味的經營之道。傳承人徐林在傳承中始終注重品牌的意識和傳承的責任,以“選好肉,做好臊”為原則,努力傳承着徐家脆哨這一金字招牌。
陶氏絲娃娃製作技藝
絲娃娃是貴陽地區獨特的地方小吃,用皮子包裹着胡蘿蔔絲、折耳根(魚腥草)、酸蘿蔔絲、萵筍絲、藕絲、海帶絲、洋芋絲、泡白菜絲、豆腐絲、黃瓜絲、涼麵、綠豆芽、鹽菜,包裹好後,在上面放幾粒酥豆,加上蘸水,看起來五顏六色,與“襁褓”中的嬰兒相似,因此得名“絲娃娃”。其味鮮脆爽口,新鮮脆嫩,酸酸辣辣,提味爽口,開胃健脾,綠色健康,營養豐富,物美價廉,是廣受貴陽人歡迎的一道地方特色小吃。
絲娃娃製作這一傳統技藝在陶氏家族中百年傳承,清代末年,陶惜蔭遷居貴陽、陶惜蔭繼承祖業擅長經商和美食,有一手好廚藝,居住期間為了生活結合貴陽地方特色,創立了陶氏家族中傳承的絲娃娃技藝。後在南明區、雲岩區等地開設了多家專營店,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同時提升了這一傳統地方小吃的品質。
陶氏戀愛豆腐果製作技藝
戀愛豆腐果發源於清代,興盛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因戰爭形勢的發展,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貴陽因其地理位置成為抗日戰爭的後方和重要的交通樞紐,人員大量匯聚。由於戰時物質匱乏,人們對於這種路邊小攤上的豆腐果因其物美價廉而廣受歡迎,特別是受到青年男女的追捧,常相約而食,也因此而得名“戀愛豆腐果”,此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戀愛豆腐果,選用酸湯豆腐為主料、以貴州産辣椒、釀造醬油、四川井鹽、當地苦蒜、折耳根、花椒、姜、蔥、鹼為輔料,通過對豆腐特殊的處理,運用獨特的薰制方式進行烤制加熱處理,結合貴陽地區流行的調味汁,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小吃。
二戈村布依族刺繡製作技藝
二戈村布依族刺繡是以棉布為主,在上衣、褲子、圍腰、背扇、枕頭、被面上用多色的絲線繡出以花鳥為主的各種圖案作為裝飾。布依族村民在南明區二戈村相對集中聚居,保存了布依族的民族生活習俗,其中以布依服裝保存得最為完整。在布依族服裝中以婦女的服裝最為精緻,突出表現在刺繡上。
二戈村的布依族服飾以刺繡為主要表現形式,在傳統的棉布上,採用多種彩色絲線,運用平繡、數紗繡、緾繡、挑繡、辮繡、盤繡、打籽繡、鎖扣、貼布繡等多種繡法,在藍色、綠色、紅色等顏色作底的布上繡出精美的圖案,圖案主要以花鳥為主、輔以幾何圖形,或採用大色塊繡出具象的圖案,也通過多種色線的套繡,形成生動的漸變圖案,以表達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完成中央的主圖後,在四週用梭梭針、吊三針等針法,繡出各種形式、觀感、觸感的邊框,使整個成品的服飾呈現形式豐富、表現力張揚的傳統美。
二戈村布依族米酒製作技藝
布依族米酒釀製是二戈村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族工藝。米酒在布依人傢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但用於飲用,能保健解乏,在待人接客、祭祀祖先、婚喪嫁娶、歲時禮俗等活動中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布依族米酒選用本地産當年的黏米、糯米兩種米分別進行釀製,成品酒色金黃、呈琥珀色、布依族米酒品質純正、回味悠長。長期飲用,具有防寒解暑、降壓降脂、明目醒腦、舒筋活血和益壽延年之功效。
布依族米酒釀造技藝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布依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着布依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布依族米酒的釀造技藝,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打造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郭氏化毒貼膏藥製作技藝
郭家澤,字清泉,生於清光緒21年(公元1895)。在經營中常用郭氏化毒貼膏藥治療船工和工人的腫塊,後其技藝形成家學在家族中傳承。傳至郭星斗這一代,郭氏化毒貼膏製作得到極大的提高,後傳至其女郭向陽,郭向陽自幼隨父學習中醫並坐診,在繼承傳統技藝與配方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再次提升了郭氏化毒貼膏藥這一傳統技藝,並在開辦貴陽華夏星斗醫院的醫療活動中,傳承家族技藝。
郭氏化毒貼膏藥製作技藝使用羌活、防己、木瓜、大黃、蒲公英、續斷、茜草等三十多味中草藥。穴位貼敷,腫塊患處,內病外治。其製作技藝是郭氏族人在千年傳承中不斷繼承的探索中醫的結晶,它保留了多種傳統制藥的炮製方法,對於中醫藥的傳承有着重要意義。
申氏序貫療法
申氏序貫療法是盛行於貴陽地區的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清光緒年間。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91年,申氏序貫療法的第三代傳承人申泰富多方籌措資金,成立貴州中草醫醫院。經過33年的砥礪發展,貴州中草醫醫院至今已經建設成為一家中醫特色突出的省級二級中醫專科醫院。
貴陽的申氏家族世代行醫,古時,申氏先祖受《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國傳統醫書典籍的 啟發,經幾代人摸索嘗試,針對腫瘤等疑難病症,淬煉出數百張秘驗方,並首創“一日一方、次日換方、依序施治、貫聯始終”的申氏序貫療法。
申氏序貫療法的特點是一日一方,各方不同,或三聯方,或五聯方,或七聯方。依序施治,周而復始,循環輪動;以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遵五行相生相剋,制化相乘之義;進行有序系統的治療。
(文圖:孫燕潞 部分資料由區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