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科院2023年重大創新應用成果發布會介紹八項技術推廣情況
高産高效科技成果是這樣落地的
省農科院2023年重大創新應用成果發布會現場。鄒林 攝
“油研2020已在長江流域廣泛推廣。”
“康農玉8009僅一年時間就在我國玉米主産區黃海淮海區域推廣種植240萬畝。”
5月31日,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2023年重大創新應用成果發布會上,隨着以油研2020為代表的八項技術推廣情況相繼介紹後,會場上多次響起熱烈掌聲。
“希望讓更多成果應用到生産上進行轉化,切實解決農業實際問題。”省農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周維佳介紹,無論是優異良種還是高效種植養殖,省農科院均研發儲備了一大批先進技術,都是增産增收、節本增效的成果。
科技引領産業發展,近3年來,省農科院引導創新團隊秉承“四個面向”,服務“三農”發展,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讓農業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結合。
創新種源科技
良種是農業現代化的堅實基礎。在發布會上,省農科院育種創新團隊的研究成果成為與會代表關注的焦點。
“歷經15年才育成油研2020。”省農科院油菜研究所副所長向陽分享了油研2020的育種過程:他和團隊在6000多份親本材料中組合篩選,最終選出80余份具有高産量、高含油等性狀的育種材料,在此基礎上再選育油研2020,育種過程漫長而艱辛。
向陽育种經歷傳遞的正是省農科院科研人員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和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省農科院數十個育種創新團隊長期潛心研究,不斷向科技廣度和深度進軍,助推育種科技實力整體提升。
“種子是糧食生産的源頭和基礎。”省農科院副院長向華介紹,省農科院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挖掘、種質創制和品種選育等方面工作,有效破解種業“卡脖子”問題。
新增3000余份糧油、蔬菜、水果等地方特色資源,創制出2000多份親本材料……一項項成果見證了種業工作的廣度和深度,豐富的種質資源為新品種的涌現築牢基礎。
發布會現場,一個個新數據、新品種正是省農科院科研人鑽研技術的智慧、辛勤付出汗水的凝結,他們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交流長期奮戰在育種工作一線感受。
依靠大量親本材料,省農科院選育新品種的數量、質量、種類均呈上升態勢,不僅有糧油作物,還新增紫蘇、獼猴桃、羊肚菌等20種作物的新品種。
攻關核心技術
“超高産精確栽培技術讓雜交水稻畝産超1000公斤,刺梨高效提取技術實現果汁脫澀,辣椒專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搭配既能提高生長速度又改善土壤環境……”發布會前,來自各單位的參會人員在省農科院搭建的成果展示展板前駐足參觀、交流點評。省農科院科研處處長吳佳海興致勃勃地介紹各創新團隊取得的核心技術成果,氣氛十分熱烈。
此次展板內容豐富,從高效種植養殖、精深加工、耕地質量與農業節水到綠色投入品以及農産品質量標準,展示了省農科院創新團隊在農業生産重點環節上,對産業重大問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所取得成績。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可實現玉米不減産,增收一季豆。”吳佳海説道,一系列的高效種植技術促進産業發展:鮮食玉米高效種植技術在羅甸實現一年收三季;獼猴桃液體授粉技術降低授粉生産成本10%以上。
攻關精深加工技術,省農科院創新團隊成功研製白及多糖、小曲清香酒、脫皮冷榨菜胚油、紅茶原飲等新産品,延長産業鏈、提升經濟效益。
為實現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省農科院創新團隊創制生物菌肥、生防菌劑,制定55個水稻、玉米、油菜、茶葉等作物施肥配方,高效應用天敵産品進行生物防治,在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同時,保障作物的産量質量不受影響,促進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
推廣創新成果
“黔豆12號適應區域廣,適宜在貴州各生態區種植,已在全省推廣210萬畝,産值達25億元。”發布會後,眾多科研人員齊聚一堂,省農科院油料研究所大豆研究室副主任陳佳琴介紹,黔豆12號解決了大豆適應性窄、産量低問題,因此獲得了眾多農戶和企業的選擇。
科研人員用詳實數據、生動案例交流先進成果的應用前景,他們取得的這一系列成果,面向産業需求研發,讓他們對成果應用前景充滿信心。
“貴州有120萬畝種植區域存在水稻—油菜輪作茬口銜接矛盾,而黔油早2號比中晚熟油菜品種短20天,可在水稻種植前完全收穫,適合在這些區域推廣。”省農科院油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超介紹,黔油早2號除了有早熟優勢外,産量也比同類早熟品種高。
“築香19水稻新品種的米飯具有爆米花的香味。”省農科院成果轉化處處長李大雄説道,因為香味物質2-AP含量高,造就了它的米飯具有獨特口感和香味,他們正在授權企業開展制種與推廣,向省內主要水稻種植區的多家米業、合作社推廣應用。
從優質高産的水稻、抗逆高産廣適的玉米、高産高含油量的油菜到耐蔭高蛋白的大豆等,科技創新的力量正在田間地頭激蕩,改變着産業面貌。
目前,省農科院正將一批高産高效的科技成果廣泛應用到生産一線,大力轉化技術成果成為現實生産力,讓科技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記者 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