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貴州電網科技創新人物故事-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貴州電網科技創新人物故事

2024-05-30 11:44:27  來源:貴州電網公司

  【人物一】

曾華榮:破“冰”前行“立潮頭”

  曾華榮,南方電網公司一級領軍技術專家,南方電網公司防冰減災聯合實驗室主任、貴州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技術總監兼高壓設備技術研究中心總經理。他長期從事高電壓技術工作,主要研究輸變電在線監測及防冰減災技術,攜其科技項目“自主可控融冰操作關鍵技術研究”成為南方電網公司首批9個科技項目“挂帥”人之一。

  時間回到1991年,22歲的曾華榮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帶着對電力事業的一腔熱忱來到貴州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原貴州電力試驗院),從此與電力科研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攻題,知難而不退

  時間的分水嶺是2008年,曾華榮目睹了解放軍官兵、電建黨員突擊隊、鄉村幹部奮鬥在尚未消融的崇山峻嶺中戰冰雪的身影,觸動很大,深刻認識到盡快解決防冰技術難題的迫切責任。

  在此之前,曾華榮是“西電東送”項目的調試骨幹。在那場肆虐南方的冰災之後,工作重心轉向防冰減災相關應用研究。

  “冰什麼時候來?會持續多久?什麼時候可以融冰?能造成什麼樣的損害?什麼時候會結束?……”回憶起那段經歷,曾華榮説,冰災來得太突然,當時經驗少、基本沒有參考資料,冰情又嚴重,工作開展非常艱難,一下子搞懵了!

  “當時最缺的是‘眼睛’和‘感知’,一雙可以看得見冰情的眼睛和一套可以監控冰情變化的感知系統。”曾華榮動起了腦筋,説出自己的想法,由於當時沒有對來冰的監測和預測,才使得冰來了我們都還沒有反應過來。

  “我們深刻反思和總結,選擇了對輸電線路進行抗冰加固、覆冰監測預警、預測預報、直流融冰裝置等幾個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攻關。”曾華榮、吳建蓉、楊濤、黃歡等一大批高素質的科研技術人才聚集到防冰技術團隊,開啟了防冰技術第一步——“看得見”的攻關。

  説幹就幹,曾華榮團隊開始他們的研究征程。他們以辦公室為家,以實驗室為戰場,從收集資料、提交可研報告、批復、研究、調試、正式投運……一堆堆資料,一串串數據,在他們的腦海裏“跳動”。

  作為項目的核心骨幹,曾華榮白天與大家一起探討、交流,晚上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查閱大量的資料和數據,反復推敲和測算,確保技術攻關方向及原則不偏不移。

  “當時什麼都是從零開始,一切都是摸索着石頭過河。”防冰技術團隊成員吳建蓉回憶説,最開始還是很艱難的,大家都希望早日研發出來,團隊堅持“白加黑”“五加二”的研究,反復討論、無數次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現場基礎測試、數值建模、模擬計算、調試測試,防冰技術團隊最終研究的第一代防冰監測系統實現了“看得見”冰情。

  “就像打仗運籌帷幄需要的情報一樣,監測系統這雙‘眼睛’看到的就是我們需要的‘情報’。”曾華榮説,有了它提供的信息,我們才知道哪有冰,哪最嚴重。

  通過不斷的應用和迭代,第二代帶有防冰凍功能的監測預警系統應運而生,實現了從“看得見”到“看得清”的進步。目前,覆冰監測預警裝置已研發迭代了第三代,有攝像機、拉力傳感器、氣象傳感器等傳感器的覆冰監測預警裝置相當於給電網安上了“千里眼”,實現了實時了解輸電線路覆冰情況。

  有了“情報”,怎麼預判冰情的未來走勢?憑着對電網事業的熱愛和孜孜不倦的鑽研韌性,防冰技術團隊在防冰技術領域不斷開拓着自己的科研“天地”。一種新的技術——預測預報又一次在團隊誕生。該技術是結合了氣象和地理位置信息的預測預報系統,實現了“看得遠”的功能。

  實現了“看得見、看得清、看得遠”,如何把線上的冰融化?重慶大學教授蔣慶良説,覆冰是極其複雜的國際性難題。在2008年南方大面積冰災後,我國開展了廣泛研究,而直流融冰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決電網大面積冰凍災害的方法。

  在2008年抗冰復電期間,南方電網公司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要求,及時組織專家、學者匯聚貴陽專題研究,提出了分線融冰提高電網抗災保障能力的舉措。貴州電網公司迅速落實,曾華榮、馬曉紅、張迅等一批技術骨幹主動參與研究,在直流融冰裝置上開展融冰技術攻關。

  當時,500千伏線路的融冰在國際上沒有成功的先例,無經驗可借鑒。曾華榮和團隊一起不停地在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細節上較真。歷經艱苦攻堅,兩套融冰裝置樣機試驗成功,在國際上首次證明直流融冰裝置可以解決500千伏大線徑線路融冰的難題,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

  曾華榮説,直流融冰裝置將我們通常用的交流電變成直流電,給輸電線路通上大電流,相當於給輸電線路裝上了“加熱器”,可以將線路上的覆冰融化。

  解題,實用來證明

  “2011年的冰災持續時間長達21天,災害程度已接近30年一遇,但電網的受損程度大大降低,實現了‘不倒鐵塔、縣城不停電、不停重要用戶’的‘三條底線’目標。”曾華榮自豪地説。

  “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原本對計算機科學和生物科技充滿憧憬,但最終在父母的影響下選擇了電力,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從不曾後悔自己的選擇,反而很慶幸。”曾華榮説,能夠參與到“西電東送”項目調試、親歷貴州電網防冰減災技術從無到有、再到專精尖,非常驕傲和自豪。

  自從走上了電力科研之路,曾華榮便模糊了節假日和上下班的概念。無數個夜幕降臨,萬家燈火的夜晚,那個亮着燈的實驗室閃動着曾華榮和團隊成員忙碌的身影。

  曾華榮常説:“任何脫離實際應用的科學研究都毫無意義。”

  就是這種嚴謹和堅定的信念,曾華榮一直致力於防冰減災技術的研究,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並將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他充分運用自己的學識才能和專業特長,解決了電網生産運行中的關鍵問題和電網建設運行管理中的重大技術難題。

  目前,南方電網研製的世界首套大容量直流融冰裝置,已經實現三代系列産品,共安裝了160套,“第三代産品更加智能化,性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覆冰監測裝置已安裝180余套並建成了網、省兩級覆冰監測預警系統&&。

  “融冰技術的研究最早是在加拿大,但世界第一套直流融冰裝置得到實際應用是在貴州地區。”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立浧説,可控電流源融冰裝置應成為新一代融冰裝置的標準型式。

  “有了覆冰監測預警系統和直流融冰裝置,成功應對了2011年、2014年和2019年的局部冰災,守住了防冰工作‘三條底線’,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曾華榮説。

  隨着防冰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2015年貴州電網公司成立防冰減災重點實驗室,2018年升級為南方電網重點實驗室,2020年進一步升級為南方電網防冰減災聯合實驗室。從2017年開始,曾華榮接過前輩趙立進的班,開始擔任實驗室負責人至今,實驗室也取得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尤其在電網防冰減災技術研究方面成效顯著,主持完成了十余項重大科技項目研究,獲得國家能源局、貴州省、南方電網公司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

  “實驗室的建成,有效的預警南方電網五省區的防冰減災工作,對‘西電東送’線路設計方案及現有線路改造方案起到了指導性意見。”與曾華榮並肩作戰的戰友馬曉紅説,聯合實驗室為南方電網公司防冰減災、科學研究提供第一手數據,在“西電東送”工作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續題,當好他人梯

  “在防冰技術的歷程上,還有許多沒有徹底解決的問題等待我們去攻關。”曾華榮深知肩上的責任和重任,正在研究“超潤滑輸水材料、防冰塗料、自動除冰等新的防冰技術。

  科研是電網發展的命脈。創新,更需要一大批能夠擔當重任的科研人才。作為南方電網的科研工作者,曾華榮説:“我有責任和義務為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當人梯,把知識傾囊相授。”

  這些年,曾華榮把積累的科研資料,包括腦子裏的儲存,都與大家“共享”。無論是誰,研究什麼課題,借用哪些資料,他都有求必應;年輕科研人員遇到了科研難題,只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年輕人的研究論文,大到研究主題,小到標點符號,他都一字一句地推敲,一絲不茍地修改……

  “師父的很多方面都值得學習,他耐心指導和每次的分享都毫不保留地傳授於我,雖然還在科研的路上,但他已經全面地培養我們,希望我們做好接棒人,追夢前行。”曾華榮的徒弟楊旗説。

  多年來,曾華榮通過師帶徒,培養了楊旗、牛唯、劉君等多名科研技術人才,對徒弟們每次的成長和科研成果的問世,一個一個變成現實,得到廣泛的應用時,他都由衷地欣慰和自豪。

  回首30餘年,曾華榮從調試技術員,一個防冰抗冰“小白”成長為專業技術領頭人。他不因勝利而驕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難而退縮。曾華榮説:“只有企業這個堅強的後盾和精誠合作的團隊,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作為南方電網科研的代表,曾華榮始終站在企業發展的高度,顧大局、愛科研、重實效,銘記“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用科研成果的廣泛應用詮釋30余萬南網人“辛苦我一人,點亮千萬家”的真實寫照;他用實際行動傳遞“萬家燈火 南網情深”品牌形象,他也因是南網人而自豪!

  科研沒有終點,創新永在征途。在癡迷的電網防冰技術崗位上,面對電力科技奔涌的時代大潮,曾華榮一直在路上……(陳舉 王燕)

  【人物二】

蘇華英:“呼風喚雨”備水化能

  進入雨季,突然的暴雨來襲,打破了長夜的寧靜。

  南方電網貴州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水調與新能源辦公室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東風至索風營區間流域突降暴雨,需要緊急調整運行方式。”電話那頭語氣急切。

  對蘇華英來説,這又是一個不眠之夜,根據氣象情況,蘇華英夤夜修改了水電運行方案。春季氣候多變,風雲難測,突發的天氣情況總是會打亂調度的步伐。24小時手機待命也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水電是貴州電網第二大電源類型,也是全網裝機佔比最大的清潔能源。18年來,蘇華英一直承擔着貴州電網水電調度運行及管理工作,從無到有,建立了科學的水電調度體系,深挖每一方水的發電潛力,保障水電的可靠供應。連續多年,貴州電網水能資源利用率位居全國前列。

  “天機算盡” 用好每一滴水

  10分鐘後,蘇華英的電話再次響起,“當前東風水電廠離防洪限制水位已不足1米”。

  蘇華英簡單詢問監測水情信息後,在腦海中不停閃現出全網三大主要梯級30座大中型水電站的流域、水庫及機組等海量數據,生成一系列排列組合。她當即做出判斷:“盡快降低東風棄水風險,立即安排洪家渡機組全停、引子渡單機運行,同時安排東風、索風營一條線滿發。”

  水電調度工作複雜而繁瑣,事關整個貴州電網的安全運行及電力的有序供應,為了能優化水電調度,用好每一滴水,和各方溝通也是蘇華英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旦要牽涉到調度方案的調整,一方面要對接發電企業,另一方面要對接調度&,內部還需要和其他專業科室等進行溝通,另外還要和總調溝通,優化調配梯級水電站群上游水庫和下游水庫蓄放水方式。”蘇華英每天要接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電話,曾經有一次因為電話過多,還導致了耳膜發炎。

  在同事王融融眼中,蘇華英不僅工作細緻,還是名副其實的“神算子”。“風雨難測,雨量天定,但是用好每一滴雨,發好每一度電卻是可通過精準計算、科學調度實現的。”蘇華英説,水電調度就是通過結合天氣預報及流域産流、匯流特性,精細分析預測各區間流域來水,考慮電網安全約束、電力電量平衡、發/輸/變電設備及水工建築物檢修、梯級上下游水力&&、流域通航、生態綜合用水需求,建立優化調度模型,計算得出年、季、月、周、日、實時水電發電計劃,以調度指令的形式下發至水電站實際執行。

  “我的工作比較特殊,整個貴州電網就只有我一個人處理水調工作,所以我的工作是沒有人能幫忙審校的,方案一旦發出去,這些操作都是不可逆的。”工作18年來,蘇華英擬定的調度方案已不知凡幾,她憑着“算術”高超和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一直保持零失誤的操作。

  2006年蘇華英從四川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便選擇了貴州電網調度中心。彼時,貴州水電調度方案都是靠手算,做XLS表格,由於缺乏專業人才,有時一份調度方案的計算就要花2至3天的時間,不僅計算量大,還有可能存在計算錯誤的風險。

  “機器計算準確率及計算效率肯定高於人腦計算。”作為貴州電網第一個科班出身的水電調度專業人員,蘇華英入職後,便琢磨如何建立科學的水電調度體系。

  2007年,她全程負責建一體化的水電調度業務支持系統,從設計系統,到公式計算,建模型,系統功能及數據校核,都自己親力親為。蘇華英讀研究生時,就曾獨立承擔過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的建設,相關經驗為蘇華英此次搭建水電調度系統打下了基礎。她坦言,在建項目時她心裏只有一個想法,要建成、建好,徹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為電網水電調度核心業務提供技術支持,確保貴州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的可靠供應,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

  終於,通過一年的時間,貴州電網一體化水調自動化系統便建成投入使用了。目前,蘇華英建設的水調系統順應工作需要,經過幾次迭代,一直在水調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隨着多年的工作深入,蘇華英在水電調度專業領域理論的深入研究以及它的實際應用方面已經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她曾在2013年、2019年兩次獲得全國水力發電科學技術一等獎。

  王融融介紹,蘇老師“算得準”,還有一個原因是她有“強迫症”,雖然自己寫的調度預案已經爛熟於心,但她卻還是會一遍又一遍地翻閱着,用筆標注着預案裏的要點,關鍵數據,反復推演。在水調系統升級改造的時候,她也會因為一個小細節和廠家討論對接兩三個小時。“系統的主界面展示需要調整。”蘇華英提出了修改意見,王融融當時還不夠理解為什麼蘇華英會這樣要求,後來系統建成後,非專業人員,也能輕而易舉的看懂界面、上手操作系統,王融融明白了蘇華英考慮的前瞻性。

  “溯源窮流” 尋找科學調度的秘鑰

  貴州作為我國“西電東送”主力省之一,加強烏江流域梯級水電站開發,一直以來都是貴州打造“西電東送”水上能源基地的重點工作。其中,沙沱水電站作為“西電東送”第二批開工項目之一,是烏江流域梯級開發、貴州省境內最後一座大型水電站,主要以發電為主。

  為開展跨流域梯級水電優化調度,多年來蘇華英一直對複雜的流域特性持續進行研究,她的足跡幾乎遍佈了省內30座大中型水電站。

  沙陀水電站剛建成,蘇華英便不遠千里驅車前往,調研流域地理、水文氣象特性,了解水電站現場運行管理情況。“由於當時路不好走,我們開車花了近8個小時才到,沿路都是彎曲的山路,一路上吐了好幾次。”蘇華英介紹道。

  在蘇華英看來,科學調度的基礎是尋找降雨産生水流的科學規律,這是實現科學調度的秘鑰。她説:“貴州境內有兩大水系、90余條河流,流域面積很大,下雨也經常是沒有規律的,而要做好水調工作,就要去找水文氣象規律,要去計算這些雨能産生多少流量,可以給我們貢獻多少電能,這個規律找得好,對我們發電調度的計劃安排是有很大幫助的。”

  為了做好水電調度工作,在確保安全和不增加成本情況下,深挖水資源的發電利用潛能,連續多年實現節水增發電。僅近5年就實現了貴州電網節水增發電量133億千瓦時。

  2023年,貴州電網面臨流域來水特枯、降雨時空分佈不均、轉折性天氣頻發、煤電頂峰能力長期不足、電力供應形勢持續緊張的困難。貴州電網科學的調度體系成了保障電力可靠供應,又實現水電蓄能完成年度目標的“定海神針”。

  貴州電網聯合有關部門,成立並高效運轉水電運行專班,提前預警,精準調度,積極應對全省11次區域性暴雨。

  “氣象衛星雲圖顯示,綠地已被濃厚的白色所覆蓋,馬上降雨就要來臨,立即做好蓄水準備。”蘇華英雖然不是學氣象的,但憑藉多年的經驗,以及對氣象預報的研究,她不用等氣象預報,便能看懂氣象衛星雲圖,提前謀劃蓄水工作,保障水電。

  蘇華英在主汛期精準研判後期來水及電網供應形勢,科學開展梯級水庫汛末回蓄,優化梯級水能利用。

  在全年來水整體偏枯近三成的情況下,2023年1至12月流域水能利用率達100%,較南網下達的年度計劃指標(99%)提升1.0個百分點,共計節水增發電量16.86億千瓦時,為貴州“綠色”調度、電力保供及公司降低購電成本作出重要貢獻。

  如今,貴州水電裝機容量已從是蘇華英入職時的400多萬千瓦,增長到1700多萬千瓦。水電已經是貴州電網主要的電源類型,也是貴州佔比最大的清潔能源。

  蘇華英説,未來隨着“雙碳”目標下能源結構的調整,火電在總發電量中的佔比逐年下降,作為清潔能源的水電如何通過傳統角色的重塑和改造,發揮流域水電基地巨大的梯級杠桿作用,克服天然徑流的時空分佈不均及豐枯季節變化,深入挖掘和提升靈活調節能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

  下一步,蘇華英將在大規模水風光儲集中消納協同優化與智慧調控、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等方面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具有貴州特色的創新力量。(吳玉霞)

  【人物三】

王冕:深耕數字電網 揮灑青春汗水

  王冕,貴州電網公司三級領軍技術專家,現任南方電網貴州電力科學研究院生産技術支持中心副總經理,長期從事電力電子專業在電力系統應用、配電網自動化、電能質量治理等領域的工作。

  他是一位集合部門領導、科創博士和技術專家三大標籤於一身的“斜杠青年”。入企第一年,他帶領多個部門的技術人員共同研發出“智能型綜合配電箱”,有效解決了貴州電網配變三相不平衡問題;入企第五年,他轉戰了生産技術中心擔任副總經理,開展數字化建設工作。八載創新風霜,管理角色轉換,他摘得了碩果,留下了佳話。而這段佳話,還要從2017年的春節説起……

  破除難題創佳績,新硎初試露鋒芒

  2017年春節,12398能源監管熱線共接到15起來自貴州用電客戶的投訴,居全國第一!在這15起客戶投訴中,停電投訴佔到11起,貴州織金地區最長停電時間甚至達到了20小時以上。

  剛剛從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的王冕,在進入南方電網貴州電力科學研究院系統所工作之初,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對於剛入企的王冕來説,這些數據既陌生、又熟悉……

  “那段時間,這些數據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打轉,連吃飯、睡覺都反復思考、不斷琢磨。”王冕笑着説。這道“最後一公里”的難題成為了創新博士路上的第一隻“攔路虎”。

  “配電變壓器是電網到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電網的高壓電必須經過配電變壓器降壓後才能給用戶使用,而‘三相’就像‘三個和尚’挑水一樣,如果‘水太多(負載大)’和尚們都挑不動,或者是挑水不平衡,某個和尚挑得太多,那就大家都‘沒水喝(停電)’,甚至會‘渴死(燒燬變壓器)’。”

  發生春節停電事故後,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經過複雜的事故調查分析,最終將治理三相不平衡的重要任務交給了公司的技術研究中心——貴州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黨委統籌部署,任命王冕博士為項目負責人,帶領系統所、電測所、高壓所、安生部相關人員組成跨專業研發團隊……很快,王博士通過系統分析和數據調研發現,春節停電的罪魁禍首是配電變壓器三相不平衡!

  “既然問題出在配電變壓器,那我們就要掌握全省配電變壓器的現有情況!”王冕博士帶領團隊火速出擊,發現貴州電網大約有13萬多&配電變壓器分佈在全省各地,其中只有很小比例的設備能夠遠程傳輸運行數據,而大部分設備都需要人工統計數據,而人工統計的速度很難在這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做到預判故障、及時響應。團隊認識到,要更好更快解決電網到用戶“最後一公里”的難題,所研發的設備要做到不僅能夠全面監控、預判故障,提前安排調試,更要降低成本,節約費用。

  遺憾的是,現階段並沒有現成的産品可以參考,團隊成員就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加班加點查看資料、翻閱文獻,從畫CAD設計箱體開始,逐步開展産品的部件融合工作。

  “沒有做實驗的粗電纜,就去市場上買,買來自己切割,撥開電纜拿出銅芯,壓上接線器,再鏈結設備。”王冕回憶道:“這是我從‘象牙塔’出來之後第一次體會到‘知易行難’的道理吧,書本上很簡單的幾個小操作,在沒有專業工具輔助的情況下,我們往往需要幾小時才能完成。”為了開發合適的新産品,王冕博士輾轉深圳、廣州、浙江、西安、武漢、湖南多地,對當地廠家進行考察學習。歷時幾個月,從編寫項目書、設計箱體、産品部分的選擇到産品的初形,王冕對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確保無誤。

  自強不息,天道酬勤。同年6月,智能綜合配電箱閃亮登場,被廣泛運用到全省的各個地區,列入了貴州電網公司重點推廣科技成果目錄。2018年的春節,全省未發生一起配電燒損事故,12398的客戶投訴量從去年的15降到0,三相不平衡治理成效顯著。

  茍日新,日日新。智能型綜合配電箱不斷迭代更新,形成集成式、模塊式、分佈式三代産品,有效解決了配變三相不平衡和不平衡重過載的問題,2017-2020年在全省範圍內合計應用639&,初步估計正常運行一年大約可以節省436萬度電,綜合成本降低約50.7%,可節約投資成本約為1616.67萬元,應用前景廣闊。

  守護生産擔重任,心中有“數”展作為

  2021年,隨着生産指揮數字化轉型的推進,王冕博士轉戰貴州電網生産技術支持中心擔任副總經理,分管配電網技術支持、科技創新、生産指揮&&建設等工作。

  “身上的責任更重了,我不斷提醒自己,要加倍努力完成新的工作任務。”王冕博士這樣説。同時,他也將這句話銘記在心,不斷超越自己。

  王冕博士的團隊承接了貴州電網公司生産指揮中心建設任務,全過程開展防冰管理、設備缺陷管理、工作票審查、配網故障停電管理等18項生産指揮中心業務運轉工作,全程參與省地縣三級生産指揮中心“12345”實體化運轉體系策劃,規劃並建成16個生産指揮業務場景,發布業務指引22項,有力支撐了公司生産組織模式優化及數字化轉型工作。

  “現有10條線路出現覆冰,覆冰比值最大已達0.8,主要分佈在烏當地勢較高處……”王冕指着指揮&&的屏幕説,現場模擬的生産指揮系統的防冰場景,只需輕輕點擊鼠標,各種數據信息“一目了然”。用數字和代碼築成的數字化&&,就像是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生産技術的“駕駛指揮艙”,依託統一的電網模型,指揮中心建立了涵蓋物理電網‘輸、變、配、用’能量流各階段、設備資産全生命周期各環節、貫通電網生産管理各層級的數字化系統和應用場景,通過它們就能掌握整個貴州電網的生産運行情況。

  王冕説:“在覆冰監測方面,依託覆冰監測系統、覆冰預警和人工收集地融除冰信息,我們將安裝有攝像機、拉力傳感器、氣象傳感器等的覆冰監測安裝在輸電線路上,相當於給電網安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能實時、清晰地了解輸電線路的覆冰情況。”

  依託生産指揮中心,貴州電網已實現了對冰雪凝凍災害應急處置全過程的透明化、可視化監測,以及災害過程的分析評價,就像一雙雙看不見的手,24小時不間斷地為設備運維、電網調度、物資調撥、客戶服務等提供技術支撐。

  2022年春節期間,貴州電網遭遇了當季強度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一輪寒潮,生産指揮中心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利用覆冰預測、覆冰監測、配網停電信息等信息化系統和場景,實時監測災情分佈情況和嚴重程度,王冕和團隊成員在春節假期7×24小時堅守在值班崗位上,為公司成功應對此次極端寒潮天氣提供了實時的決策依據,助力公司數字化轉型再上新&階。

  今年是王冕博士來到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的第八年,寒窗苦讀的積累,讓他在從零開始的工作中也能沉着應對,事必躬親的經歷,讓他在數字化的浪潮中亦能不懼風浪,勇創佳績。作為一名以電力電子在電力系統應用、配電網自動化、電能質量治理等領域為研究方向的電氣工程博士,王冕將繼續在核心專業領域深耕,為數字化電網建設揮灑青春汗水,作出無悔的青春貢獻!

  科技創新獎勵及個人榮譽

  近年來,王冕博士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及以上8篇,授權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32項、軟著3項,入選2020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第五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貴州省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貴州省“千”層次創新型人才,榮獲貴州電網公司第七屆“十大傑出青年”、貴州電網公司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以第一完成人獲得第一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創新賽優勝獎、2018年金橋獎二等獎、全國電力職工技術成果獎二等獎、2019年南方電網公司成果推廣三等獎、2021年貴州電網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作為技術骨幹承擔課題20余項,其中包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貴州省科技支撐計劃2項、南方電網公司重點項目6項、貴州電網公司重點項目13項。(陳舉 趙海翔)

[責任編輯: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