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夏雨的洗禮,貴州省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龍灣村山間綠意疊翠、田園繁茂蔥榮。
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龍灣村,村民在加工編織袋。(田鳳 攝)
在該村的編織袋加工廠裏,在工人們的熟練操作下,機器不停運轉,線圈不斷縮小,拉鏈縫邊、花樣加固、手輓車縫、成品包裝等工序有序進行,趕制訂單的忙碌場景成為了這個夏天村裏“最悅人”的風景。
龍灣村編織袋加工廠生産的編織袋。(田鳳 攝)
“我們公司5月13號接到了一個生産13000個格子袋的訂單。”岑鞏縣千百袋塑業製品公司負責人高德俊介紹,由於現在是插秧的農忙季節,廠裏僅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在崗,但通過流水線作業,目前我們9個工人已完成了1萬個格子袋,按照現有生産節奏,能夠保證訂單在一個星期內按時交貨。
龍灣村是羊橋土家族鄉的第一自然大村,轄區面積21.46平方公里,總人口996戶、4136人,其中勞動力人口2700餘人。
龍灣村村民胡運生在加工編織袋。(田鳳 攝)
立足自身資源、環境、人口、區位等方面優勢,龍統村在抓好鄉村農業産業發展的同時,緊扣鄉村振興主題和強村富民目標,將鄉村“微工廠”建設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吸納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抓手,以閒置的土地、樓房、養殖場等作為突破口,通過盤活出租閒置資源,優化鄉村“微工廠”落地政策和發展環境,暢通服務企業“快速通道”和解決問題“綠色通道”,採取村企聯建、鄉村合夥人培育等方式,引導鼓勵有經濟實力、有投資意願、有鄉土情結的鄉賢帶資回鄉辦廠,依託龍頭企業的資源、技術、信息、市場等優勢,承接産業鏈供給訂單需求,借勢發力打造村級代加工點,切實把農村閒置資産變成增收“活資源”,帶動群眾“足不出村”實現掙錢、種田、顧家“三不誤”, 以“微動力源”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龍灣村加工的訂單産品出口海外。(田鳳 攝)
“我們主要是為總公司的訂單産品提供代加工服務。”高德俊介紹,總公司與東非和印度的企業長期合作,訂單穩定。通過總公司接訂單、出原材料、包技術支持,公司代加工的訂單産品質量可靠、 銷路不愁。目前,公司共配備平車縫紉機35&、花樣機3&、雙針機6&、空壓機1&,共吸納了30多名村民穩定就業,累計為總公司代加工編織袋3萬餘個。
村民胡運生家裏的田地都流轉給了大戶發展水稻制種産業,年紀大了,無法外出務工,他成為了鄉村“微工廠”裏的上班族。
龍灣村編織袋加工廠負責人高德俊介紹接下來要生産加工的籃球袋樣本。(田鳳 攝)
“想不到老了不離家也能掙到兩份收入。”胡運生説,家裏的2畝多地租出去,一年有1000多塊的租金。現在來廠裏上班,包吃住,工資計件,多勞多得,上個月做了4800多個編織袋,掙了2000多元的工資。
“下一步 ,我們還將代加工洗衣粉袋、開口袋、籃球袋等訂單産品,以豐富多元的産品供給,助力群眾穩定就業持續增收。”高德俊説。
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龍灣村一角。(何小雨 攝)
通過精準把握鄉村振興“支撐點”,今年,龍灣村共發展水稻制種1300畝,共有中藥材500畝。2023年以來,該村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共投入財政專項銜接資金100萬元,支持養牛戶利用村集體閒置資源發展肉牛養殖220頭,促進實現村集體、養牛戶、脫貧戶、監測戶增收的多贏。(周燕 何小雨 田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