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後生”梁意-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菌後生”梁意

2024-05-08 18:31:00  來源:石阡縣委宣傳部

  石阡縣花橋鎮梁家屯村村民梁意,用小小的一朵菌擦亮了青春底色。

  “偷聽”而來的機遇

  無資金、無技術、無資源,這是梁意自嘲自己是“三無人員”。資金,是親戚朋友借來湊的;技術,得自己去其他基地觀摩學習;資源,四處求人“拜山問佛”。

  “想著以自身之力,能讓家鄉父老有口飯吃”一直以來是梁意最大的願望。2012年,20歲不到的梁意從貴州省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兩年,正覺有悖於自身理想,就在一次回家探親的路上,聽到了車上的食用菌廠老闆的談話。一場“偷聽”而來的機遇,加之梁意從小回饋鄉梓的夢想,就這樣碰撞出“火花”。

  彼時的石阡縣花橋鎮,還未通高速,但好在離縣城較近,不要説私人資源,就是公共資源,也少得可憐。梁意憑着滿腔熱血,游説自己的親戚朋友,望著不到20歲的梁意,親朋好友也滿眼擔憂,梁意的籌錢計劃自然收效甚微。最終,在父親和舅舅的幫助下,籌到了5萬元。

  年輕的梁意拿着沉重的5萬元,突然間又不敢動了,他內心在不斷煎熬着,這是父親和舅舅的錢,虧了怎麼辦?農副産品抗風險能力差,損失怎麼算?自己究竟有沒有學到位?到底自己是不是還是“三無人員”?滿腦子的問號,似乎正要掐滅一個年輕人夢想的“火苗”。

梁意(左)在出菇房查看采收的平菇

  梁意當時很迷茫,但父親一句“想法千千萬萬,做法就一條”點醒了他。他深刻地明白,自己當時的使命,不在於想多少,而在於“開始做”。

  於是,他到村裏協調土地,到縣城對接建築材料,在網上尋找資料,在周邊鄉鎮布局食用菌專用攤位……那段時間,忙得腳不沾地,往往衣角被深夜的露水浸透,又被溫暖的朝陽烘乾。慢慢地,廠房起來了,設備進來了,路修通了,攤位也協調好了,當然,錢也花得差不多了……

  梁意望著工廠的設備,信心滿滿!很快,梁意將收穫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沒資金,就先少量生産,帶動現金流,他還清楚地記得,2014年底,自己的第一批菌棒,只有800棒,成本也就3000元,生産的平菇色澤鮮艷,外形討人喜歡,味道也很鮮美,很迅速風靡市場,每個菌棒毛利就有5元左右。

  “當我看到800棒全部成功出菇的時候,我感到異常的欣慰,興奮得手舞足蹈,我還邀請了親朋好友到家裏來品嘗我的食用菌。”梁意回憶到。

  向失敗“取經”

  初次成功的喜悅,衝昏了梁意的頭腦,接踵而至的失敗,差點讓年輕的梁意緩不過氣來,但成長的磕磕絆絆,也使得梁意逐年變得沉穩。

  2015年初,出菇房放進去了5000棒菌棒,梁意準備大幹一場之際,老天卻跟他開起了玩笑。時間到了,溫度控制好了,也跟着網上學着進行了滅菌操作,但是就是不出菇,梁意百思不得其解。

  是哪出的問題?梁意跑到縣農業農村局請教專業人員,在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下,得出了“菌棒的配方搭配不合理,培養料營養失調”的結論。失敗不可怕,怕的是沒有站起來的勇氣,自己才24歲,站起來,重新站起來,成為了梁意最新的意念。

  縣農業農村局的老師們也特別支持,看到年輕人的這股衝勁,也仿佛看到了年輕的自己,紛紛&&今後有什麼問題,隨時打電話來問,也會隨時上門幫忙查看菌菇長勢,這也就使得梁意得到了資源保障。

  就這樣,梁意又在不服輸的勇氣下,開始了第二次生産,這次投入約10000棒,是梁意的親朋好友籌來的近10萬元,雖然在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們的幫助下,優化了菌棒配方,也通過小型試驗出了菇,但這次,梁意又敗在了粗心大意上。

梁意查看出菇房出菇情況

  出菇房由於前幾次的生産,遺留了部分雜菌,必須經過系統徹底的消毒,才能再次進行生産。但梁意以及他的工作人員只對出菇房內的安放菌棒的架子處進行了消毒,忽略了角落,導致了第二批再次失敗了。

  回憶起那段時間的事,梁意坦言:“自己當時很頹廢,覺得自己做不成了。好在縣農業農村局、團縣委、花橋鎮等單位的領導輪流到家中給我加油鼓勁,為我出謀劃策,並協助我尋找資金,重建場地,鼓勵我奮發前進。為此,我倍感信心,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我決定再次重振旗鼓。”

  慢慢地,梁意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技術工程師,要有人員對生産環境把關,對産品質量把關,自己的優勢是産品銷售,就發揮自己的優勢。於是,梁意踏上了尋找技術人員的道路。

  梁意先後到省裏面尋覓,到周邊基地參觀學習,了解運營模式。也到相關單位參與銷售方面的培訓,充分考慮自己條件的情況下,最終在遵義,請來了高級農技師代元禮。為了打造帶不走的技術隊伍,梁意請代元禮到家為自己及附近村寨的青年農民講授專業知識,並現場指導一個月。

  漸漸地,令人困惑的技術難題逐一解決,為了更好地回饋周邊村子,梁意重新站起來,於2016年5月成立了石阡縣梁意食用菌産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招募了第一批工人,建成基地總佔地面積20余畝。

  青春因菌更俊

  2021年,梁意成立了石阡意民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同時創建了第二個基地。公司所在地花橋鎮冷水壩村黨支部書記王儒勇&&:“梁意在我們這裡建廠,是在我們村建立了一座造血工廠,我們的村民,經過培訓,就能在工廠上崗,真正是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

  基地發展到現在,總佔地90余畝。擁有食用菌種植大棚30個,出菇面積共計約10000平方米,年産量約750噸,年産值約400萬元。

梁意在顯微鏡下查看菌種菌核

  孫傳鳳是花橋鎮冷水壩村的村民,她家是曾經的建檔立卡戶,為了照顧在花橋中學讀書的孩子,孫傳鳳只能閒居在家,2016年,經人介紹,來到了梁意的公司,經過崗前培訓,現在每天送完孩子,就在梁意公司的出菇房裏忙碌,每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

  孫傳鳳是梁意公司員工的一個縮影,在創立之初,本着人文關懷,梁意公司側重於招收建檔立卡戶人員,村裏的低保家庭等困難群體。公司成立以來,直接帶動就業人數12人,上下游産業間接帶動200人就業,帶動脫貧戶10戶實現增收。此外,在大災大難和公益事業上,梁意也出錢出力。為“我為家鄉捐棵樹”、為村裏考上大學的學弟學妹助力助學、為村裏修路捐贈等,捐贈合計人民幣10萬餘元。

  花橋鎮黨委書記何廷龍&&:“我們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像梁意一樣幹事創業,做留下來的産業發展,做造血生肌的為民實事,花橋鎮黨委、政府將提供一切可能之便利,為家鄉父老辦實事,做事業。”

  如今,梁意還在繼續探索,意在延長産業鏈,開發上下游産業。梁意的青春因菌更俊……(陳良淵)

[責任編輯: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