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珍”貴,他們用匠心釀造“珍酒味道”-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你最“珍”貴,他們用匠心釀造“珍酒味道”

2024-05-01 22:15:2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貴陽5月1日電(盧志佳)貴州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嚴謹複雜,一年一個生産周期,要經過兩次投料,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醇厚醬香的背後是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

  這段時間,貴州珍酒的釀造正處於第三輪次取酒階段,為了釀造好“黃金輪次酒”,貴州珍酒的制曲、釀酒、酒體設計等崗位的工匠們,將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醬酒生産的每一個環節,慢工出細活,以匠人匠心釀造品質醬香。

  釀酒技術發展到今天,很多環節都可以被機器替代,但傳統發酵的醬香型白酒卻還是深深地依賴着人的參與,地道的醬香從來離不來人工的細節和溫度。可以説,工匠是一家酒廠最珍貴的財富。

  制曲工人周登霞:像抱娃娃一樣抱曲塊  

  大曲是醬香型白酒釀造時的糖化發酵劑,大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酒的産量和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句話,“曲為酒之骨”。周登霞,就是為珍酒塑造“骨骼”的工匠。

  今年35歲的周登霞是遵義市匯川區人,在經過多年漂泊的打工生活後,2017年,周登霞入職貴州珍酒。7年來,周登霞一直在制曲車間工作,用她的話來説,“這是一份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4月29日,周登霞正在查看曲料含水量。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挑戰性來自於,這是一場人和微生物的相處和“博弈”。如果曲塊踩制形狀不標準,曲塊裝倉的疏密度不合適,發酵的溫度控制不好,都會“得罪”嬌氣的微生物,最終影響大曲的質量。

  為此,作為制曲班長的周登霞要時刻掌控整個工藝流程。每天6點到崗之後,她要檢查、判斷曲料是否適宜,隨後也會不間斷地檢驗曲料情況,通過曲料水分、手捏成團狀態等,來判斷是否符合生産工藝標準。

  這樣的細節質量管控還有很多。車間裏,周登霞手裏經常拿着一把尺子,隨時檢查曲塊的高度。大曲的形狀是中間高四週低,形似龜背,而“龜背”的高度有着嚴格的標準。

  4月29日,周登霞正用尺子測量大曲“龜背”高度。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我們珍酒的標準是12到13厘米,這1公分的誤差主要還是照顧新員工,老員工踩出來的曲塊基本都是12.5厘米左右。”周登霞説。

  除了高度,曲塊的完整度也十分重要,缺邊缺角的都要“回爐重造”。周登霞解釋説,曲胚踩制好之後,還要碼放入曲倉進行發酵,裝倉的核心就是緊致,缺邊缺角的曲塊在碼放時會形成局部的空腔,空腔富集氧氣,微生物過於活躍,局部溫度會過高,造成曲塊質量不穩定。

  裝倉之後,曲塊要經歷40多天的發酵時間,期間要進行兩次翻倉。所謂翻倉,就是根據倉庫內的環境差異,對大曲的擺放位置進行調整,不僅可以令曲塊更加均勻、充分地發酵,還可以起到換氣、排潮、控溫的作用。

  4月29日,周登霞把踩好的曲塊入倉碼放。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翻倉的時候仍然要保持曲塊的完整度,我們都是像抱娃娃一樣抱,生怕把曲塊弄斷了。”原來,斷裂的曲塊會損失一部分醬味和豉味,並形成一股餅乾味,這樣的曲塊釀不出醬香濃郁的醬酒。

  7年時間,貴州珍酒規模越來越大,周登霞丈量酒廠的腳步也越來越長。她打趣説,現在從酒廠大門走到制曲車間要走半天,她也説,“我在很多行業打過工,珍酒給了我實現自身價值的舞&,我從心底裏熱愛這份工作。”

  釀酒主管趙鶴翔:把釀酒技藝做到極致

  傳統醬香型白酒“一年一個生産周期、兩次投料、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工藝為人所熟知,所謂“慢工出細活”,正是釀酒車間裏工匠們那股子極致的講究,才造就了正宗的“珍酒味道”。

  趙鶴翔是貴州珍酒釀酒六車間的主管級工藝員,本科畢業於貴州理工學院釀酒工程專業,科班出生的他,2019年進入貴州珍酒釀酒車間工作。

  4月29日,趙鶴翔正在進行上堆操作,高溫堆積發酵是大曲醬香白酒釀製所獨有的釀酒工藝。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甫一來到貴州珍酒工作,趙鶴翔最大的感受是,“怎麼和書本上的差距那麼大?”

  “比如説堆積發酵,教科書上基本就是四個字,來了之後才知道堆子的高度、直徑以及天氣等因素,都會影響堆積發酵的質量,這些都要慢慢去摸索。”趙鶴翔説。

  傳統的白酒生産是一份體力活。潤糧、上甑、糟醅攤晾尤其耗費體力,趙鶴翔進入貴州珍酒工作的第一個月就瘦了20多斤。據説,貴州珍酒在招聘釀酒工時,會要求進行體側,男子1千米跑進4分30秒,引體向上要做至少6個,從趙鶴翔的經歷來看,這其實也是一種對求職者負責任的制度。

  4月29日,趙鶴翔正在進行上甑操作。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傳統的白酒生産也是一份手藝活。趙鶴翔説,看似緊張忙碌的珍酒釀酒車間內,實際上有“輪次生産管理規定”“大曲醬香酒生産工藝文件”等多項規定在指導、約束工人們的操作,整個生産流程中,光是溫度控制的規定就有十幾項。

  “比如説酒醅上堆的時候,我們明確要求酒醅團塊的直徑不能超過3厘米,超過的團塊我們要把它破開才行。”趙鶴翔説,這些規定都來自於前輩工匠們無數次操作的經驗積累。

  為了釀好一杯酒,趙鶴翔每天從檢查窖池開始,而後穿梭於起窖、下糟、拌曲、上甑、蒸餾、攤晾、入窖、發酵等循環往復的工藝操作中,為了提高優質基酒的産量,趙鶴翔有時候連吃飯、走路、睡覺都在思考該怎麼做。

  4月29日,趙鶴翔和同事感受酒醅的味道,以防堆積發酵過程中産生雜味。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時間是最好的朋友。”在趙鶴翔看來,所謂匠心,就是不斷學習和長時間積累,在熟練掌握每一個釀酒操作的基礎上,深挖每一個細節,堅持精細化操作,把釀酒技藝做到極致。

  酒體設計師趙翠梅: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基酒

  

  酒體設計師,是白酒的“靈魂設計師”。對於醬酒來説,每一個輪次的酒,都無法作為醬香型白酒單獨存在,這就需要酒體設計師將不同輪次、不同酒齡、不同酒度以及不同風格的基酒進行設計、勾調,才能成為消費者舌尖的美酒佳釀。

  對於貴州珍酒來説,酒體設計師也是公司當之無愧的“C位明星”。29歲的趙翠梅入職貴州珍酒之後,曾擔任質量技術部化驗員,但是一直沒有停止“追星”之路。

  4月29日,趙翠梅正從基酒樣品中選酒。新華網 盧志佳 攝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酒體設計師並非易事。酒體設計中心是整個酒廠最為核心的部門之一,每年都會舉辦特殊的考試,挑選對酒的嗅覺和味覺最靈敏的員工有機會進入到酒體中心工作。工作過程中,趙翠梅主動參加各類白酒品評培訓,從貴州珍酒的新酒評委,到省級白酒評委,幾年下來,趙翠梅錘煉了自己的白酒品鑒能力,也成功加入公司酒體中心,成為一名酒體設計師。

  “我首先要對我們公司生産的基酒進行分類評級,忙碌的時候每天都要品評200到300款基酒樣品。”除此之外,在做酒體設計時,趙翠梅還要面對成百上千的排列組合,努力找到酒中微量成分之間的差別與融洽。

  4月29日,趙翠梅巡查酒庫,實時了解基酒儲存變化情況。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截至到今年4月底,貴州珍酒優質醬酒年産能突破4.1萬噸,基酒庫存達到9萬噸,規模穩居貴州醬酒企業前三。面對珍酒浩瀚如星海的酒體世界,如何記住這些味道呢?趙翠梅的訣竅顯得有些“笨”,有些“拙”,就是對成百上千個酒體樣本的刻苦鑽研。

  “認識基酒,了解基酒,就像和朋友相處一樣,你只有和對方多見面多聊天,才能記住他的樣貌,了解他的品性。”趙翠梅説。

  作為一名酒體設計師,趙翠梅從上班就開始評酒、復評、選酒,再到市面上各類産品的品鑒,這對嗅覺、味覺的敏感度要求特別高。“理論上太酸、太辣的東西都不能吃。”趙翠梅説,為了不干擾嗅覺,從成為酒體設計師開始,她一直不用香水,也不用過香的洗髮水和沐浴露,“要設計出美酒,需要的是‘心無旁騖’的匠心精神。”

  4月29日,趙翠梅用移液管勾調小樣,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勾調精確度要求很高。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對酒體設計師的嚴格要求,背後所折射出的是貴州珍酒以品質為信仰,是“一絲不茍釀美酒、精雕細琢造産品”的極致追求。

  就拿某一款酒體勾調來説,酒體中心的設計師們每人要勾調幾百個小樣,然後在其中選出一款小樣,這個過程有時候就要耗費起碼兩個月時間,選出的小樣還要經7名以上公司評委品評一致通過,才能大規模勾調,灌裝出廠。“我們是一票否決制,保證出廠的每一滴酒都是‘珍酒味道’。”趙翠梅説。

[責任編輯: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