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勞倫斯·許以苗族錫繡為主題設計的系列時裝被多名藝人穿着推薦,劍河苗族錫繡再度引發全網廣泛關注。
國際知名設計師勞倫斯·許作品充分展示錫繡的“國際范”。圖來源於網絡
聚光燈下,那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錫繡繡片,搭配着當代前衛潮流元素……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牽手,碰撞出絢爛火花,在舞&上大放異彩,為史詩般的非遺文化,注入了時代的新活力。
誰曾想到,這些登上國際時裝舞&的錫繡飾品,竟出自劍河縣大山深處的一群農村繡娘之手。
做工精美的錫繡繡片。劉夢攝
“這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高光’時刻。”想起那次時裝周,繡娘王秀芳仍情不自已,“驚喜、自豪,從小就跟着媽媽學錫繡,我們真的沒想過,這門手藝還能走上這麼大的舞&,讓那麼多人看到”。
繡娘羅新蓮臉上也流露出自信而燦爛的笑靨。“看到我們的錫繡被他們穿得那麼漂亮,很開心,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傳統錫繡技藝“繡”出美好生活
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像把銀河穿在了身上。這,便是在苗繡中獨樹一幟的錫繡。
苗族錫繡目前僅存於劍河縣境內,是世界唯一的金屬繡,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一代又一代的劍河苗族姑娘,在家門口、在田野旁、在繡坊裏,一針一剪一線,賡續着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傳承着延綿不絕的傳統技藝。
繡娘正在製作錫繡。劉夢攝
細緻裁剪、飛針走線、指尖起落……王秀芳、羅新蓮和姐妹們正在聚精會神俯身刺繡,細細的錫條在繡布上穿梭,一扣一剪,方寸之間,錫的堅硬與繡的柔軟相互融合,百轉千回的圖案躍然浮現,紅藍綠的彩線點綴其中,盡顯東方古樸大方之美。
“現在我們的錫繡得到那麼多的關注,知名度也提高了,外面的客商甚至是國外的朋友,看到這些錫繡服裝、錫繡飾品展示後,很感興趣,主動找我們購買,增加了我們的訂單和銷量。”貴州繡之魂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創始人楊海彬説。
楊海彬和妻子在進行直播。劉夢攝
2012年,楊海彬成立貴州繡之魂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廣攬當地繡娘,挖掘刺繡愛好者,無償教給她們刺繡知識,並通過訂單式回收繡片等方式,帶領她們增收致富。
楊海彬介紹:“我們免費為繡娘提供刺繡的原材料,她們繡好以後,我們就上門回收,小的200元,大的幾千元。繡娘們不用擔心銷路,直接就可以領到工錢。”相對靈活的工作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婦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有訂單我們在家裏就能做,能在家帶孩子,又能得點收入,我們已經很開心、很知足了。”羅新蓮説,訂單式生産給了繡娘們“穩穩的幸福”。
“活起來的錫繡才更有價值”
時光流轉,古老手藝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個普通水杯,繡上精緻的錫繡,隱隱透着“低調的奢華”;一個純銀手鐲,與錫繡的光澤感交相輝映,更顯熠熠生輝、閃光明亮;一個簡單的挎包,用錫繡精心裝點,瞬間變得高貴雅致……一系列文創産品,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錫繡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繡娘正在製作錫繡。劉夢攝
在對刺繡圖案款式推陳出新的同時,楊海彬積極探索“非遺+電商”模式,推動産品搭上網絡銷售“直通車”,讓錫繡工藝“活”起來。“活起來的非遺才更有價值。”楊海彬説到。
“忙趁東風放紙鳶。”楊海彬説:“接下來要抓好這次機遇,與高校、設計師建立合作,設計出更多符合消費者喜好的民族文創産品,並通過互聯網來宣傳,不斷拓寬銷售渠道。”
保護好、傳承好是發展好的基礎。2006年,苗族錫繡先後被列入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從“省隊”到“國家隊”,錫繡的傳承與保護邁上了更高的&階,也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繡娘們正在聚精會神俯身刺繡。劉夢攝
近年來,劍河縣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把“錦繡計劃”作為傳承傳統民族技藝、促進婦女發展增收的重要抓手,採取送訓上門、外出學習觀摩、以會代訓、以賽代訓、訂單式培訓等方式,並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和創辦示範企業帶動全縣民族刺繡産業持續發展,多措並舉推動苗繡“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
因美而生,因時而變。錫繡的新故事,才剛剛開始……(楊元紅 劉夢 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