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貴如油”到“用水自由”——石阡縣坪地場鄉幹群齊心尋水記-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從“水貴如油”到“用水自由”——石阡縣坪地場鄉幹群齊心尋水記

2024-04-09 11:13:36  來源:貴州日報

  3月26日,連綿的春雨下了兩天兩夜,石阡縣坪地場鄉雷首山村黨支部書記楊凡家門口,匯集于屋頂的雨水嘩嘩流下,灌滿了屋檐下看起來有些泛白、破舊的塑膠水桶。

  “雖然現在水龍頭一開,清澈的自來水嘩嘩流出。但曾經飽受了缺水之苦,多數人家還保留著存雨水的習慣。”回想起過去的日子,楊凡靦腆地笑著。

  雷首山村海拔高、地下水源稀缺。過去,群眾吃水一度“貴如油”,鄉親們生産生活用水全靠天降雨。

  去年通過水價執行標準後,甘甜的自來水流進家家戶戶,村民自此告別肩挑背磨的背水生活。

  位于石阡東部的坪地場鄉,一半以上是典型喀斯特地貌,附近山上林木鬱鬱蔥蔥,可唯獨存不下水。代代人繁衍,卻始終面臨吃水難題。有史以來,村民們為“鬥”一口水從未止步。

  坪地場人的一天,從四處尋水開始。不管是孩子還是老人,抬水、背水、挑水是他們的共同記憶。

  二十多年前,讀初中的楊凡每次去學校,都要帶著兩個5公斤的水桶,方便放學後從3公里外取水。他説:“回家後要幫忙幹農活,帶桶上學就是為了不走這一趟冤枉路。”

  找水難,存水難,吃水便萬分珍惜。楊凡洗臉只能把毛巾輕輕打濕。在他的講述中,一天是這樣用水的:早晨的洗臉水,留著晚上洗腳,最後用于喂牛……

  因為缺水,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句順口溜:坪地場,田大丘,三年兩不收;如有哪年得收了,狗都不吃麥溜溜。

  面對現實,坪地場人無奈過,抱怨過,但從未認過命。

  多年來,在上級的支援幫助下,在鄉黨委政府和各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們四處找水源、引河水,想盡一切辦法與水“鬥”。

  以前,坪地場鄉也動過打井的念頭,但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多,地質構造中幾乎沒有地下水。

  “沒辦法,人們只能將水資源利用的觸手伸向更多領域,修水窖、集雨水、挖旱井。”坪地場鄉水務站站長王濤回憶。旱井一般選在低洼處,主要用于收集大雨過後滲透的雨水和冬天的積雪,供人畜使用。

  旱井興起于何時,已無人知曉。楊凡家老屋旁大樹下的旱井,是雷首山村30多戶100多口人的生命水。

  “旱井裏面的水是‘死水’,樹葉落在裏面像泡茶一樣。舀一瓢,要等沉浸好一會兒後才能加熱。”説到動情處,楊凡的眼中隱隱泛起淚光。

  2009年,在政府的補貼下,雷首山的村民們投工投勞,清污泥、砌墻面、封井蓋,當地用水情況逐漸得到好轉。但在少雨時節,缺水仍是一道不好邁過去的坎。

  脫貧攻堅戰打響,坪地場鄉黨委政府通過增加財政投入、整合涉農資金、利用金融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引導農民自願投入等方式,多方籌資重點投入飲水工程建設。

  “從洋溪河取水,經漏口槽處凈化設備處理,再電提至人口集中的村寨,這些年建成了棗園、汪河、集鎮三大片區管網電提供水保障體係,覆蓋了本地所有村民組,形成了三‘龍’治水格局。”王濤説。

  隨著一根根管道連接組建,一條條供水“動脈”開始涌流,流入村民的家裏,讓村民徹底告別了“望天水”的日子。

  2023年上半年,雷首山村接通自來水,結束了坪地場鄉最後1個建制村不通自來水的歷史。

  “水質一直很好,水壓也比較穩定。”71歲的老黨員孫遠海談起家裏的用水體驗,很是滿意。

  調水難,管水更難。最長管線20余公里、最高提灌600余米、水位落差最大200余米,管水又讓坪地場陷入“水危機”。

  為優化水資源,坪地場鄉通過整合各類要素,努力打好農村飲水工程規模水廠標準化管理和供水水質達標率“組合拳”,進一步建立起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體係。

  “水源來之不易,水費能實現長久管理機制。”王濤説,該鄉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等方式收集群眾意見,最終形成以“政府牽頭+公司代管+村支部配合+農戶監督”的管理模式執行水價,節水、惜水也在坪地場鄉全方位展開。

  不僅如此,該鄉還明確專人負責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每村配備管護人員2名,通過“基本待遇+績效考核獎勵”的方式,實現飲水管理有制度、管護有成效、管運有保障,形成水池有水、有人管水、全民護水的良好局面。

  解決了缺水的後顧之憂,坪地場鄉立足資源稟賦,按照“産業富鄉、生態立鄉、農旅興鄉、民生穩鄉”的遠景目標,充分利用山區林地發展特色林下經濟,做大千畝黃花菜特色産業,做強石材産業,不斷為農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坪地場鄉治水的故事,改變了過去無數年缺水的歷史,也寫下了宜居幸福更上層樓的新故事。

  雨下得越來越小,薄霧也漸漸散去。從高處俯瞰,雷首山村這口百年旱井,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地守望著小山村。(記者 葛永智)

[責任編輯: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