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馬尾繡工藝是中國織繡中非特殊的刺繡工藝類別,全國僅有水族馬尾繡背帶等産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意義,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因歷史悠久、針法古樸而被喻為“刺繡中的活化石”。
水族馬尾繡是由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既古老又具民族特色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馬尾繡的製作過程繁瑣複雜,成品古色古香,華美精緻,結實耐用。刺繡圖案古樸、典雅、抽象並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
馬尾繡作品題材主要涉及穿着服飾及各類生活用品中的主體裝飾,包括女性圍腰的胸前繡片(也稱為胸牌)、繡花鞋、繡花背包、童帽、背帶、枕頭和被面等,這種刺繡技藝主要流傳於三都縣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社區)的水族村寨。水族馬尾繡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取馬尾3至4根作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製繡花線,再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繡線盤繡於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然後,再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最後,再按照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餘部分。
近年來,三都縣不斷完善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措施,把優秀鄉土人才、能工巧匠、致富能手納入人才庫管理,同時,不斷激發民族文化市場潛力,以馬尾繡産業發展助力當地婦女就業創業,繡娘們通過馬尾繡技藝,在飛針走線中,讓指尖開出了“致富花”。
“我們結合非遺文化,在傳統工藝上不斷創新,融入更多現代化元素,開發更多的文創産品,進一步擦亮馬尾繡名片,實現馬尾繡價值最大化。”三都水族馬尾繡非遺技藝省級傳承人韋應麗説。(張俊峰 歐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