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小院,滿庭菇香。在春意盎然的季節,貴州省施秉縣楊柳塘鎮,不僅有迷人的花香和婆娑的樹影,更有農戶庭院中一朵朵菌菇害羞地探出“小腦袋”,成為鄉親們眼中極為珍貴的“春景”。
菌棒長出菌菇。(鄭旭 攝)
“這已經是第三次出菇了,密密麻麻的,又是一輪新豐收;這麼小的地方,每次都能産幾十斤,一斤五六塊錢,出菇周期又短,這不僅能滿足口福,還能在家門口掙着錢……”談及自家的菌菇,施秉縣楊柳塘鎮屯上村村民田大姐就樂上心頭。
玉米芯長出的菌菇。(鄭旭 攝)
施秉縣農村以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為主,以往收割玉米後,秸稈、玉米芯多被直接廢棄或用於燒柴烤火。貴州巴梭雅農電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梭雅農”)落戶楊柳塘鎮後,依託獨特的食用菌生産技術和設施農業裝備,通過抖音、快手等網絡&&,拍攝種植短視頻,詳細講解介紹如何利用秸稈、玉米芯、廢棄的松樹根等種植蘑菇、天麻、靈芝、茯苓……把過去在菌種公司和向農戶學到的種植技術一一分享,向全國網友傳授種植技術。
王靜採摘菌菇。(鄭旭 攝)
“我們選擇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和精確數值,因為農戶通常沒有相應的測量設備,而且這些具體數據對他們來説也並不十分重要。以玉米芯的消毒為例,雖然理論上需要使用pH值為8到10的鹼性物質,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只需告訴農戶們將玉米芯浸泡在按100斤水配1—2斤石灰的比例調製的石灰水中,因為這個比例正好符合所需的鹼性範圍。”巴梭雅農的負責人王靜向筆者解釋道。
王靜到農戶家查看菌菇生長情況。
近年來,巴梭雅農堅持“共同發展,共同致富”理念,推廣“食用菌+庭院”種植模式,實行“三包”到戶(即包技術、包原料、包銷售),通過“公司+電商+合作社+農戶”相結合多元化經營發展,與有意向合作的農民簽訂合同,提供菌菇棒和技術培訓,幫助農戶在原本閒置農家庭院種植菌菇,出菇後統一購銷,利用抖音等新媒體&&銷往全國各地,帶動大家一起發展食用菌産業,共同增收致富。同時,強化學習,根據種植戶反饋問題,不斷提高農業種植技術、優化視頻內容,詳細講解種植要點及注意事項,提供現場或電話指導,確保種植戶學得會、種得出、賣得好、有收入,達到“‘庭院’就業、‘村’‘民’致富”的效果。
王靜直播。(磨桂賓 攝)
目前,巴梭雅農抖音&&榮獲了270多萬的粉絲。2023年,銷售額220余萬元,帶動本村及全國各地共計8000餘人種植平菇、茯苓等農作物,面積高達29000余畝。(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