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持續升溫 紅色文化浸潤人心-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紅色旅游持續升溫 紅色文化浸潤人心

2024-02-25 09:47:04  來源:貴州日報

春節期間,5萬人次打卡“紅飄帶”,遵義會議會址日均接待游客4萬人次——

紅色旅游持續升溫 紅色文化浸潤人心

  “紅軍長征的故事令人感動,紅色文化的科技表達讓人震撼。”2月20日,在貴陽市見龍洞路和彩湖路交匯處以長征為主題的特色建築——貴陽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紅飄帶”內,一場以“藝術+科技”為媒介的全域行浸式數字演藝,讓重慶游客張淮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的標誌性、引領性工程,走進《紅飄帶·偉大征程》,一個個革命先烈的名字和面孔匯聚在全息影像構建的時空中,述説着長征故事。在“紅軍戰士”的帶領下,觀眾踏上這段偉大征程……春節期間,“紅飄帶”吸引游客5萬人次前來打卡。“紅飄帶”從2023年10月22日試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15萬人次。

  在遵義,同樣以紅色文化+科技為主題的《偉大轉折》劇目,從農曆大年初一到初七連續上演13場,累計接待觀眾7700餘人次。遵義會議會址是游客必打卡的紅色旅游景點之一,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春節期間,這裡日均接待游客達4萬人次。

  紅色旅游持續升溫,紅色文化不斷浸潤人心。

  貴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紅軍長征轉戰貴州,足跡遍及9個市(州),60多個縣(市、區),留下753處不可移動長征文物,2500多件可移動文物,高等級長征文物數量居全國第一。

  2019年,貴州被賦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的重大政治使命。自啟動建設工作以來,貴州確立了以遵義為“一核”,銅仁、畢節為“兩翼”,並覆蓋全省60余個縣(市、區)的“多點”體系架構開展建設。

  從文物保護到環境亮化,從內容建設到數字再現……歷經多年建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紅色文化符號,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成為貴州大地上耀眼的紅色明珠。

  紅色文化是培根鑄魂、激勵人民奮勇擔當的強大精神支柱。如何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激發新活力,成為貴州紅色文化建設思考的新使命。在紅色文化保護和傳承中,貴州一次又一次激活紅色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內生動力,奮力書寫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壯麗篇章。

  深挖紅色文化這一創作富礦,去年初,大型專題片《長征之歌》在央視播出,每集都有貴州內容,播出後産生強烈反響;由貴州省委宣傳部、江西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大道薪火》上榜各大收視率榜單,成為網友熱追劇目;貴州黔劇院原創紅色題材黔劇《無字豐碑》首演成功後開啟全國巡演,所到之處備受關注……

  為更好傳承紅色文化,貴州在發布的多彩貴州重大文化工程中,對紅色文化重點建設工程提出具體實施要求,重點把豐富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好、紅色傳統傳承弘揚好,更好發揮紅色文化資政育人的作用。搶抓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機遇,加強對革命遺址的保護修繕和展陳提升,全面提升全省紅色文化整體呈現水平。培育紅色産業,推動紅色經典串點成線,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

  隨着紅色文化旅游的熱度高漲,貴州各地在摸清“紅色家底”的基礎上,將分散零落的紅色資源連點成線、串珠成鏈,讓更多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位於銅仁市石阡縣的困牛山戰鬥遺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該縣把“以‘紅色文化’為引領的文旅産業”作為全縣“五大産業”之一,在持續深挖紅軍長征在石阡戰鬥史實、深化拓展“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千古壯舉”專題研討會成果等方面持續發力。

  “過去一年,我們做了犧牲紅軍戰士遺骸、遺物以及革命遺址遺跡的挖掘、搜尋、考證工作。”石阡縣委副書記、縣長曾奕輝告訴記者,該縣已發現革命活動遺址7處、紅色不可移動文物22處、可移動文物20余件;拍攝完成專題片《長征之歌》、教育片《困牛山之戰》、紅色電影《浴血困牛山》;累計接待幹部群眾瞻仰緬懷革命先烈7000余場次、10萬餘人次。

  去年,貴州省文旅廳在9個市(州)開展了“重走長征路”研培體驗等系列活動;精心策劃設計推出10條紅旅融合精品線路;持續辦好全省紅色講解員大賽,建設一批紅色講解員先鋒隊;推動長征文化遺址遺跡、抗戰遺址、三線工業遺産等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提升貴州紅色文化整體呈現水平。

  在紅色文化走出去方面,貴州與上海在中共一大會址共同舉辦“從初心之地赴轉折之城”滬黔紅色旅游融合精品線路發布暨上海遵義號紅色旅游包機首發儀式;在倫敦舉辦“在英國重新發現中國:茶話貴州”活動,以講述第一位向全世界介紹紅軍長征的外國傳教士薄復禮的故事切入,邀請英國客人到貴州做客,沿着紅軍和薄復禮的故事旅行,發現貴州的歷史之美、山川之美和茶文化之美。(記者 趙相康)

[責任編輯:鄧嫻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