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立春,伴着薄霧,走進興義市萬峰林街道納灰村,只見群山環抱間,屋舍儼然,金黃的油菜花若隱若現,宛若仙境,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鄉村圖景,正一步步從“紙上畫卷”變成“現實生活”。
握好接力棒,跑好新征程。2023年,結合主題教育開展,黔西南州將“實”的要求貫穿始終,引導黨員幹部堅持以學促幹,圍繞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方面,研究政策、謀劃舉措、部署工作、指導推動。通過深入開展“六個專項行動”,建立完善監測和幫扶機制,累計識別“三類”監測對象1.85萬戶7.42萬人,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4.49%;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項目1347個,爭取各類資金20多億元,和美鄉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業更加高質高效、農村更加宜居宜業、農民更加富裕富足,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際成效逐步呈現。
抓産業 促發展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産業,富裕一方百姓。
新年伊始,普安茶源街道聯盟村茶神谷,叢叢茶葉在暖陽映照下青翠欲滴,空氣中儘是茶香,讓人心曠神怡。
“這段時間溫度比較低,我們茶農一要打頂防凍,二要用一些植物的誘抗劑來提高茶樹的抵抗力,從而提高抗寒以及防病蟲害的能力。”茶園裏,普安縣茶業發展中心技術人員進村入園,為農戶講技術、講要領,為茶農科學管護茶園“把脈支招”,為早茶生産保駕護航。
茶源街道聯盟村茶神谷,是全國早茶大會暨2024年“貴州綠茶”第一採的主會場,新年第一天,“貴州綠茶”第一採系列活動在這裡開展,並聯動了哈爾濱國際冰雪節開展2024年“貴州綠茶”“普安紅”茶品鑒推薦活動,以茶為媒助推鄉村産業、文化、生態融合發展,充分展示推介貴州早茶資源和多姿多彩的茶文化,進一步提升了“貴州綠茶”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助推貴州茶産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去年,我家的10畝早茶,就為我帶來6萬元的收入,效益非常可觀。”茶源街道茶農余芳説。
“2022年1月1日,‘貴州綠茶’第一採首采地落戶聯盟村,茶葉品牌效應慢慢凸顯出來,農戶的收入也增長了,2022年人均收入14000多元,2023年人均收入實現19000多元,希望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聯盟村駐村第一書記匡室運説。
近年來,黔西南州加快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産業,聚焦品種品質品牌、優勢單品、優勢時段和優勢區域發展農業特色産業,為産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奠定基礎,持續做大“貴州第一採、黔茶第一春”“貴州菜心”“興仁薏仁米”等特色農業品牌,做好“土特産文章”。目前,認證農産品地理標誌29個,7個農産品被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
黔西南州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堅持以學促幹,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圍繞鄉村振興階段重點內容,大力實施“3+1”保障鞏固提升專項行動,紮實推進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全州有序推進7個省級、32個州級鄉村振興集成示範試點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
聚英才 增動能
“我跟老伴是從挽瀾鎮納坎村搬來的,兒子平時打零工不在身邊,多虧了小楊,經常到家裏噓寒問暖,幫我們幹了不少事。”説起貞豐縣珉谷街道水景灣新市民居住社區鄉村振興專幹楊璞,社區居民黃永書讚不絕口。
為打造一支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鄉村振興專業隊伍,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力量,貞豐縣實施“縣編鄉管村用”,採取縣編專錄、鄉鎮專管、村級專用的方式招錄鄉村振興專幹,不斷充實村級力量,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黔西南州深入推進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以更大力度、更強措施培育集聚人才,簡化程序引進各類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3364人,深入實施“峰林人才計劃”和“雁歸行動”。搶抓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機遇,建立“師徒式”幫帶機制,幫帶培養醫療人才403名,培育“土專家”“田秀才”423名,着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嚴格實行鄉鎮編制“專編專用”,對鄉鎮空編情況定期調度並督促補充,每年開展鄉鎮借調人員清理規範,探索“縣編鄉管村用”做法,利用縣級機關編制招錄人員到村工作,充實鄉村振興工作力量。全州共選派79名優秀年輕幹部到鄉村振興任務重的鄉鎮(街道)挂職,選派2360名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256名科技特派員和217名選調生到村開展工作。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新增選派1794名綜合素質好、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組建攻堅隊下沉村組。
興文化 樹新風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根脈。
“年關將近,在外務工年輕人陸續返鄉,我們組織12名村組幹部、黨員代表、寨老等,組成移風易俗政策宣傳黨員志願服務隊,挨家挨戶走訪宣傳節儉操辦婚禮等村規民約。”冊亨縣弼佑鎮秧佑村黨支部書記岑南華説。
“過去操辦一樁白事最少四五天,所需的費用加起來至少五六萬元,你家擺六個菜,我家就擺八個菜,背上債務也硬撐起這個面子。”談到過去的習俗秧佑村村民感受頗深。主題教育期間,秧佑村持續加大移風易俗宣傳力度,切實為老百姓減輕“人情負擔”做好文章。
與此同時,興義市、義龍新區深入實施“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攻堅行動,&&《興義市推進移風易俗婚喪嫁娶事宜倡導性標準》,常態長效治理濫辦酒席、大操大辦、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
望謨縣深化“黨建紅黃卡”積分管理模式,把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員、村常務幹部、網格員、黨員、群眾納入積分管理,設立積分紅黃卡,共評選出“紅卡”個人534人、“黃卡”個人121人;“紅卡”家庭545戶、“黃卡”家庭248戶。同時,堅持以解決實質問題為導向,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在新市民社區持續深化點單、派單、接單、督單、曬單、評單“六單一體”閉環服務機制,依託“望謨科技便民服務&&”小程序,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解決新市民訴求共5556件。
堅持學以致用,黔西南州把主題教育、黨員輪訓與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等結合起來,積極發動廣大黨員幹部運用“一線工作法”,健全“村(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戶”組織體系,將問題解決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工作落實到一線,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目前,黔西南州劃分網格9050個,選優配強網格黨小組組長6716名,&&移風易俗倡導性標準8個,建立紅白理事會1291個,建立鄉風文明積分超市644個,勸導377例違規操辦酒席行為,批評教育600餘人。
護生態 優環境
當下,興義市萬峰林景區的油菜花陸續綻放,引得蜂飛蝶舞,好不熱鬧。盛開的油菜花與民族村寨相映襯,呈現出一幅美麗的康養鄉村圖。
“我們這裡的生態就一個字,好。”説到生態建設,當地人由衷自豪。現在村裏靠着生態優勢,吃上了旅游飯,大多數老百姓改變了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習慣,開辦了農家樂、小賣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築巢引鳳,花開蝶來。靠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生態優勢,興義市萬峰林街道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盤活傳統村落文化資源,走出了一條生態自然、舒適宜居、美麗富饒的鄉村振興之路。
尤其是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興義市以賽促旅、體旅融合,成功舉辦了2023萬峰林半程馬拉松賽,並實現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眼下,2024年萬峰林馬拉松報名通道已開啟,預計3月3日開賽,規模達兩萬人。萬峰林景區也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業態,帶動沿線村民就業創業增收,成片的油菜、水稻、花卉苗木、精品水果等,不僅讓景區呈現了四季皆景,也讓當地群眾進一步享受到了生態紅利,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基礎。
除了萬峰林景區,安龍縣棲鳳街道者貴村充分利用森林覆蓋率達70%、海拔低氣候熱等自然資源稟賦優勢,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融合,引企業進村發展6200畝倣野生鐵皮石斛園,帶動村裏80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村集體經濟每年創收10萬多元,成為安龍縣以生態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示範標杆。目前,者貴村倣野生鐵皮石斛園被授予“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特色産業示範基地”“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産業扶貧示範基地”“貴州省省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石斛産品獲得有機産品認證,“安龍石斛(鐵皮石斛)”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認證。
…………
以綠水青山為底色,以生態宜居為本色,鄉村綠色生態振興讓黔西南鄉村振興成色更足。
強組織 聚合力
“國家開放大學課程內容豐富,把農村産業發展、鄉村規劃等講得很透徹,學習期間我收穫很多,眼界寬了,幹事創業的思路也打開了。”去年,通過“充電賦能”,興義市三江口鎮團結社區黨支部書記鄭維坤抓産業的思路更清、信心更足。
結合農村幹部整體學歷偏低、素質不高等問題,黔西南全面實施“雙培養雙提升”行動,着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業績過硬、作風過硬、口碑過硬的村級黨組織書記隊伍,培養儲備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振興骨幹隊伍,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黔西南州緊盯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骨幹“兩支隊伍”,依託縣(市)鄉(鎮、街道)黨校主陣地以及開放大學、職校等渠道,通過鄉村振興工作實踐鍛煉,大力實施學歷能力“雙提升”行動,全面提高一線隊伍履職能力本領,全州組織發動1800余名村幹部和鄉村振興骨幹參加學歷提升,培訓鄉村振興骨幹8090人次,培訓農村黨員5萬餘名。
組織進一步建強,合力進一步凝聚,為鄉村振興持續推進提供了堅強保障。(記者 王成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