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月20日電 黔東南的7月因各種民族節日、村超熱情似火,黔東南的1月也因臘肉、跑山雞、各種野菜等各種美食透着年味和煙火氣。
&&山。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伴隨着浩渺煙波,17日下午,7位小紅書博主沿着濕潤的瀝青路走進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山。爬了一段&&山後,一行人來到山腳&&村牟永祥的家中,鑽進製作臘肉的熏房。十多平方米的熏房內有一個火塘,一盞暗紅的小燈,幾扇紗窗,兩千多斤熏得金黃透明的豬肉。遠道而來的博主圍着火塘,早已忘卻屋外的濕冷。牟永祥倚墻而坐,開始復刻兒時的回憶——鼎罐飯。一堆柴火,跳動的火苗,一口漆黑的鼎罐,白米清湯在炭火的炙烤下開始濃稠,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幾位博主拿出設備,記錄那溢滿煙火氣息的美味。
鼎罐飯。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山屬喀斯特地貌,2014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白雲岩喀斯特”。隨着來爬山的人越來越多,有吃飯需求,牟永祥開起了農家樂。“早些時候有人來吃飯,還不好意思收錢,請他們吃。自家種的菜養的雞鴨喂的豬,肯定好吃。來吃飯的人説在外面是10塊一個人,他都開我10塊錢一個人……”,牟永祥盯着鼎罐飯,時不時轉動方向,撥動柴火,向圍坐的博主講述辦農家樂的緣由。吃飯需要提前預訂,而鼎罐飯、臘腸、臘肉、臘豬腳是客人常點的菜,也是牟永祥家的特色菜。鼎罐飯進入燜飯環節後,牟永祥進入廚房開始製作其他菜,幾位博主也涌入廚房,好奇地詢問菜品製作的各道環節,時不時拿起品嘗拍攝,廚房一時擠滿了人,儼然一副過年的熱鬧景象。
博主們正在拍攝剛切出來的五花臘肉。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它吃起來有一股煙熏味,五花肉肥瘦相間,但是肥肉的部分一點都不膩”,餐桌上,來自上海的小紅書博主王艾達夾起一片五花肉對着鏡頭描述道。貴州臘肉主要以煙熏為主,用松柏枝熏上兩到三個月,這種長時間熏制出來的臘肉,外表色澤金黃,肥膘透明,可較長時間保存,成為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年關將近,黔東南的嫋嫋炊煙透着淡淡的柏樹香,傳遞着苗家人的年味和團圓的喜悅。
博主王艾達正在拍攝試吃。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18日上午,小紅書博主一行穿過雲霧,沿着蜿蜒的公路來到“紅色黑衝”,體驗了一場紅色之旅。白垛鄉域內的黑衝位於施秉縣城的北邊26公里,與&&山相鄰為姊妹景區,同樣坐落於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地的莽莽群山之間,既是峽谷徒步的好地方,也是追尋紅色歷史革命遺跡的好去處。
參觀黑衝紅色遺址。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冬天來一碗太子參燉土雞,滋補又暖身。走在黑衝,隨處可見散養的家禽。當散養的走山雞遇上太子參,就是被煲湯了。施秉是全國太子參的主産區之一,産品質量上乘,産量佔全國總産量的四分之一,這裡有全國及全球最大的太子參産地交易市場——施秉太子參牛大場交易中心。
中午,太子參燉土雞一上桌,湯汁就被舀到碗裏,博主們爭相品嘗、拍攝。不一會兒,一鍋湯就見底兒了。來自杭州的博主王晨晨端着一碗湯對着鏡頭描述道:“可以看到這個湯汁呈金黃色,嘗一口非常的鮮美……”。除雞湯外,金黃色的鍋巴洋芋飯也是餐桌上的“團寵”。四川的博主陳遠説道:“這個洋芋飯非常的香,即使不下任何菜都可以吃一整碗”。
太子參燉土雞。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洋芋飯。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血豆腐和豆腐。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黃平舊州古城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㵲陽河上游,坐落在貴州省黃平縣西北部,總面積223平方公里,城內有5.8萬餘人,其中少數民族就佔62%。當地人自豪地稱“這是一座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古城”。下午,小紅書博主一行來到黃平縣舊州古城。
黃平舊州古城。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在舊州古城的街道兩旁,可以看到許多精美的木雕建築和石刻裝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黃平舊州古城最早建於明代,當時是水陸交通要塞,是一個繁榮的商貿中心和文化交流之地。明清時期的繁榮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建築,成為今天舊州古城最大的特色。古宅是舊州古城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之一。這些宅院一般由若干座建築群組成,包括正堂、廂房、花廳、後花園等。精美的木構、雕刻和彩繪,都展現了明清時期建築師的高超技藝。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古代貴州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體味那個充滿古老韻味的時代。
無論是對歷史文化感興趣,還是對美食和自然景觀有需求,博主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喜好。博主王晨晨背對着鏡頭,緩緩走進一座古宅,在搭檔的配合下記錄留在這裡的足跡。
野菜糰子。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酸湯魚、雞稀飯、各種野菜是黃平這片土地貢獻的美味。當聽到要開始做酸湯魚時,博主們紛紛涌進廚房,記錄自己即將要吃到的美味製作過程。苗族阿婆往熱鍋裏倒上一小碗壓榨的菜籽油,加入蔥薑蒜爆香,接着倒入糟辣子,當地特産的毛辣角(野生番茄),廚房內瞬間瀰漫着開胃的酸香。飯桌上,大家討論着雞稀飯的傳説、野菜的功效、苗族的銀飾,計劃着下一次喝米酒的黔東南之行。(方永琼)
黔東南美食。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