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文獻記載,自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將黔中都督府的9州擴大為15州後,以今貴陽為核心的黔中地區便有了矩州這類羈縻州治所的設置,換個角度説,也就是有了那個時代城市的草創。只是由於地形地貌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那時的矩州是沒有三街六巷的,大體上屬於建有圍墻的鄉村,還不時受戰亂或災害影響發生漂移。但它畢竟可視為貴陽城市的源頭。
貴陽真正具備城市雛形應該在南宋時期。2011年出版的《貴陽通史》引用宋太祖趙匡胤《敕普貴書》中的“唯爾貴州,遠在要服”之語後稱:當時的貴州專指的即今貴陽一地。並認為這個“貴州”寄治於山谷之間,“無城廓,官府唯有短垣”,其地稱“黑羊大箐”。到了元朝,設貴州等處蠻夷長官司,將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置於城中。同時修建由湖廣通往雲南的驛道及四川通往廣西的驛道。於是,貴州城成為西南地區的咽喉要地與軍事重鎮。元政府為控制西南,將貴州城更名為順元城,砌築土城墻以護衛。由此時起,今貴陽的城市建設拉開了帷幕。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設司治於城中,隆慶二年(1568年)移程番府於省城,次年更名為貴陽府,貴陽由此成為貴州省城的正式名稱。隨着明初廣設衛所、大興屯田,大批漢族移民進入黔中,城市建設迅速展開。元朝的順元城雖有朝京、柔遠、武勝、聖泉、德化5門和兩道水關,有小十字等一些街道,但依舊狹小,城垣鄙薄。明代大興土木之後,城建發展提速。尤其明天啟年間後,不僅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貴州衛指揮使司、貴州前衛指揮使司、貴州宣慰使司等衙署集中於城南一帶,城北內外還出現了頗具規模的商業市場12個。其中如三牌坊市、四牌坊市、譙樓街市、鳳憲坊市、館驛前市等都很興旺。市中心除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外,更有若干小街和寺觀、祠廟、樓&亭閣。太平路的前身龍井巷不僅於此時誕生,更因龍井氣騰如雲,“龍井秋陰”列為明代貴陽八景。
清代的貴陽外來移民大量增加,城市商貿迅速發展,出現許多成行成市的街道,如廣東街的棉紗與綢緞,南京街的日用雜貨、鹽行街的鹽商雲集,與外籍客商對應的陜西、江西、江南、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兩廣、北方會館先後建立,數量多達11個,成為貴陽市內具有地名內涵的一批建築群。而其中的江西會館便在今太平路與龍井路的連接路口。
清末江西會館修建的戲樓
每座城市都是一個流動的生生不息的有機體,每處城市景觀都與這一機體的時空相關聯。在貴陽這座城市的歷史長河中,龍井雖然處於動態的演變之中,但卻深深嵌入貴陽人的腦海裏。因為它是古今貴陽人通過歷史文脈與城市各種元素之間對話的渠道,貴陽太平路的名稱沿革便充分顯示出這一特徵。
按照1942年3月文通書局出版的《貴州市指南》記載,貴陽建市時共有街巷137條,其中以太平謂名的有兩條:一是太平街加注原名太子坡;另一條稱為太平路,加注原名粑粑街,附九架爐大陽溝。由上述兩條街名看來,後者顯然不是今之太平路,因為當年的九架爐在今南明區市南路附近。而其中的打鐵街加注原名鐵匠街,附龍井巷;打銅街加注原名銅匠街,這兩街反而與太平路、龍井巷相鄰,皆屬於毓秀路街道辦事處。由此可見,眼下網絡關於“歷史上,太平路又叫打銅街、打鐵街、龍井巷、花家巷、太子坡等,其因貫城河流經的這一段叫太平河,連接兩岸的橋叫太平橋而得名”的記述是有一定依據的,只是未曾將這一沿革的變遷闡述清楚而已。
據相關資料介紹,貴陽市龍井路社區位於貴陽市雲岩區太平路中段,東及北面與中華社區相接,南與延中社區公園路居委會相接,西與延中社區岳英街居委會相接。1990年出版的《貴陽市誌·城市建設志》稱:太平路解放後列入翻修改造工程,“起中華中路至公園北路,長272米,平均路寬7米,1984年施工,重鋪大部分瀝青路面。”同書《貴陽市歷年改建、翻修的主次幹道表》中又註明“龍井路起迄點太平路至中華中路,220米,路寬10米,瀝青路,改造時間1965年”。以此看來,歷史上的貴陽龍井路與今之太平路還真有認真進行研析的必要。
270余米的太平路的確藏匿着“老貴陽”的輝煌。由於城市的改造與新市政建設,如今的各種導航地圖取材於市政標牌,將龍井路標示為百盛購物中心北側之一隱秘小巷,而將原位於中華北路與打銅街銜接的龍井路至原太平路段統稱為太平路,這種標示既有疑誤亦顯重疊。筆者聽老一輩的人説:解放前後他們一直將今之太平路稱之為龍井巷,因為那裏不僅在貴陽有着極大的知名度,而且還是他們幼時接受貴州省最早誕生幼兒教育的地方。如今的貴陽市第一幼兒園,在他們幼時稱省立第一幼稚園,他們不僅在那裏接受了貴州省最早的學前教育,至今還保留着深刻的記憶,甚至還保存着當年發放的畢業證書和園內活動的照片。
解放前太平路上省立幼稚園兒童在攀登架上
貴陽市第一幼兒園,位於沿中華北路進入太平路約百餘米處,路名牌為太平路1號,如今仍是貴陽最受家長們青睞的學前教育首選。貴陽市第一幼兒園成立於1937年10月,名為“貴州省立幼稚園”,由當時的省教育廳創辦,是貴州省第一所獨立建置的公辦全日制幼兒園。剛建園時僅有一個班三十余名孩子,到1949年解放前夕招收幼兒約一百餘名。解放後,人民政府大力發展幼兒教育,1978年至1983年重新擴建教學樓,規劃設置為容納招收6至7個班級的幼兒園。隨着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需求,如今全園有12個班,大班4個,中班4個,小班4個,在園幼兒達439人。由此可見,在貴州省學前教育的歷史上,貴陽第一幼兒園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幼兒教育尤其需要寧靜與安全的環境,這是否亦與太平路之名有着一定的關係?
正如許多老貴陽人所喜聞樂道,太平路即原習慣所稱的龍井巷,不僅是貴州學前教育的先行地,還是有着眾多歷史文化遺存之地。近年來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這一片區的歷史遺跡許多都已消失。但人們對該路的歷史記憶卻歷久彌新,丟不掉、忘不了。就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曾經有一座古老的龍王廟,有一座古老的戲&,附近有着貴陽曆史上曾引以為安的水關,有着連接穿城而過被譽為玉帶河兩岸的太平橋,橋下河岸更有清代布政司署和貢院;其南數百步有夢草池,路旁還有貴陽著名古建萬壽宮與江西會館。凡此種種無不顯示這不是一條平凡的路,它承載着貴陽厚重的歷史,連接着貴陽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
太平路的太平眾説紛紜。有説“太平橋位於太平路,因噴水池一帶地勢較低,每遇暴雨,便被水淹,人們祈求平安,修了一座拱橋,取名太平橋,還在橋樑上建了一座龍王廟,祈求龍王管住洪水”的,但卻無法解釋“水挽銀河兵盡洗,風乘琼島劫難侵”的詩意。太平橋應該説是在屢遭戰亂之後,為政者祈願於安寧的一種寄託。由於太平路橫跨於貫城河上,龍井位於城隍廟前,井水清洌味甘甚於他井,眾飲之有如享太平之滋,故其橋取名太平,亦未嘗不可。誠如《(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引明人茫文縝呤此井詩所雲:“雲岩千仞瑤瑤窩,月泓萬頃金銀波。頃年窟宅少移改,神珠照夜紅光多。西城將回望霖急,香玉半含鸚鵡粒。漫空涼意綠垂垂,雲澤潛通晴自濕。”我省一位歷史學家在其《昔日的貫城河》一文中稱:“太平橋。取兵火盡而太平之意”。對此,筆者是極表讚同的。
貫城河上的太平橋
早年間的太平路集中了貴陽城內的鐵匠舖,一家挨着一家,叮叮噹當的打鐵聲終日響個不停。這些鐵匠舖最初大多分散於城內各地,隨着城市擴建,居民增多,商業興旺,官府為便於管理,減少城市噪音,店家為方便原材料集中進貨,遂陸續遷到太平路後段。這裡既位於城市中心,又不貼近主幹道南北大街,便於市民購買日常所需鐵鍋、刀具、火鉗之類鐵製品。打鐵街就此而生。之後一些銅匠瞅準商機,也將店舖遷於此處,便於市民銅鐵器皿一併選購。
匯聚經營是商業的一項法則。貴陽因僻處西南腹地,行業匯聚晚至清末方始成形,而打鐵街、銅匠街的出現則在20世紀20年代。銅鐵器具雖都屬生産、生活用品,但兩者生産方式大相徑庭。鐵製品全靠打制,銅製品主要靠鑄造與打磨,兩行相間,相互干擾甚大。然而歷史文獻中並無銅鐵兩行匠戶群起糾紛的記載,民間亦無這方面的傳聞。反而不知不覺中,鐵匠街漸次陸續移向公園北路方向,銅匠戶則多在太平路中段偏西,形成了兩行業各自的生産銷售區。太平路上也就有了兩條行業街。由此筆者不禁想到,作為貴州歷史文化特點之一的“和諧”,同樣是貴陽曆史文化的內涵,它在太平路的街道發展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也當是太平路名為“太平”的原因之一。
2023年6月的“方志貴陽”發表了一篇題為《頂流網紅街太平路的“前世今生”》文章。文章提到“如今的太平路已然成為貴陽老城區的頂流網紅打卡點、夜經濟聚集地。每天,有很多人來到此處‘幹飯’打卡,紅遍了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對於文中的“頂流網紅”雖感到有些誇大,但其中關於“歷史上,太平路又叫打銅街、打鐵街、龍井巷、花家巷、太子坡等。太平路因貫城河流經的這一段叫太平河,連接兩岸的橋叫太平橋而得名。過去,曾將貫城河面覆蓋作防空洞,太平橋撤毀,今已不在。太平橋下河岸有清代布政司署和貢院;其南數百步有夢草池。諸多名勝佳景圍繞,使得那時期的太平橋畔成為貫城河上最引人遐思之處”。這一段表述卻讓人不能不産生強烈的共鳴。
人們習慣上將南明河稱為貴陽的母親河。這條曾出現在徐霞客筆下,科名之士、騷人墨客、研經習史者對之多有咏嘆,以致“南明河文學”應運而生,而其河畔翠微園500多年前的風貌與情韻,更令人悠然神往。但南明河也曾在一段時間被綿綿不斷的污水染黑身軀,被兩岸低矮的棚戶區遮住容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心治理南明河,經過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終於使這條母親河“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足見只要政府有規劃、有魅力,在貴陽各族人民的奮戰下,貴陽這座美麗城市的大美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與南明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源於城北茶店葫蘆山下匯集兩岸溪水,自北向南蜿蜒城中有如玉帶,歷代視之為黔城亮麗風景線,沿岸有着難以枚舉歷史文化遺跡的貫城河,至今仍湮沒在諸多鋼筋混凝土蓋板之下。如今貴陽城區許多仍在使用的地名皆因貫城河而起;許多仍保留着源於貫城河名稱的橋梁卻只有橋而不見水;許多緊密與享譽全國歷史文化名人關聯的地名也已無法對中外游客描述。凡此種種,不能説不是爽爽貴陽的一種遺憾。
文旅結合是當下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如何運用更先進的思維模式,把貴陽市的歷史文化資源運用好,將文化深深地融入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中,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近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雲岩區已在研究關於太平路提升改造的更新方案,並將於2024年1月底對群眾開放,這是一個非常震撼人心的消息。如果通過這個方案的實施,在恢復、提升太平路周邊的文化底蘊,讓數以萬計來到雲岩旅游的中外客人,由被動消費轉變為主動消費的同時,進而逐步改變昔日美麗的玉帶河只聞其名不見其河的狀況,那麼,雲岩區的城市形象必將煥然一新。(鄭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