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一路”托舉一村巨變——平塘縣天空之橋服務區交旅融合傳導“高速平原”的民生溫度-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一橋一路”托舉一村巨變——平塘縣天空之橋服務區交旅融合傳導“高速平原”的民生溫度

2023-12-27 10:19:08  來源:貴州日報

  站在橋上看風景——天空之橋服務區成為無數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隆冬的平塘縣天空之橋服務區依然熱鬧。

  12月7日一大早,操各種口音的遊客就從服務區酒店陸續前往觀景臺。

  一輪紅日從山巔躍出,光芒灑向晨霧繚繞的山間空谷,橫跨兩山的平塘特大橋金光燦燦,長著小蠻腰的橋塔猶如漂浮在雲霧之上,宛如仙境。

  “‘天空之橋’名副其實,太震撼了!”留著大胡子的北京攝影師曹佩軍之前從網絡上關注到貴州的大橋,親眼看到,直呼“不虛此行”。

  一飽眼福之後,遊客又向服務區鄉村振興直營店聚攏。“姐,人多,快來!”店長孟運娟一邊笑語盈盈迎客,一邊電話催促閨蜜劉泉嬌。

  匆忙扒拉幾口飯,劉泉嬌夫婦發動小貨車,拉上趕早採摘的果凍橙,從橋下的平裏河村“爬”上服務區農特産品銷售攤點。兩個多小時,150多公斤水果售罄,銷售額2000多元。

  “交旅融合”開通富民“新財路”。數據顯示,天空之橋服務區開放3年多來,累計幫助周邊群眾銷售“土特産”總金額5000余萬元。

  “高速平原”引領山鄉巨變,發展加速度,民生有溫度。天空之橋服務區是交通運輸部批復的交旅融合服務區示范項目,開業3年來,與大國重器“中國天眼”、地質奇觀“平塘天坑”抱團引客留客,富民效應明顯,並先後獲評“第二屆全國高速公路旅遊特色服務區”“貴州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公路學會2022年度交旅融合創新項目”等30余項榮譽。今年10月,天空之橋服務區入選全國第一批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十佳案例。

  絕壁“天路”鑄就豐碑

  這是兩條“天路”合寫的時空之詩。

  在“高速平原”好夢成真的貴州,萬橋飛架是亮麗的風景線。截至目前,世界排名前100座的高橋有近一半在貴州,前10座高橋有4座在貴州。但唯有平塘特大橋被譽為“天空之橋”。

  追尋“天空之橋”的名字來源,與相距12公里、挂在懸崖絕壁上的“天空之路”一脈相承。

  駕車從服務區下行進入平塘縣通州鎮平裏河村,穿過碧波蕩漾、翠竹夾岸的槽渡河,沿G552國道爬上壁立千仞的沙坪埡口,一段寫進貴州公路文化的摩崖讓人震撼:

  “築路意志堅,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雲朵,踢倒了山尖,不管車馬來多快,總在我後邊!”

  這裏保留了絕壁鑿路的印痕,並用雕塑和文字生動再現了開鑿“天空之路”的艱難場景。

  上世紀50年代,千余名川藏公路建設者將全國“兩路”精神帶到貴州,投身從冊亨經望謨、羅甸、平塘、獨山、從江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的“冊三”公路建設大潮。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貴州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經過勘察設計的公路。公路經過平塘縣平裏河村地界,高聳的絕壁和深切的河流成為“冊三”公路建設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築路意志堅。平裏河村今年89歲的向傳國就是當年築路大軍中的一員。“腰上綁著麻繩,挂在岩壁上用鋼釬打炮眼,手上的血泡幹了又起,沒有人叫苦喊累。”向傳國動情回憶,岩壁上的麻條石像糍粑一樣裹得很緊,一個炮眼只能炸出一小塊,路是大家一炮一炮地啃出來的。如今在摩崖上,仍能看到一個個相隔不到兩米的炮眼痕跡。

  扛起大道上青天。1958年,“冊三”公路平塘縣境內路段通車,平塘縣幹部群眾深情地把這段挂在絕壁上的公路稱為“天空之路”。

  天塹變通途,平裏河村日新月異。一個村莊交通發展的足音,見證了貴州從“飛鳥不通”到“高速平原”的歷程。

  2002年,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下,貴州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平裏河村碎石路升級為瀝青路;2015年,G552國道升級為二級公路,長168米的五孔箱梁式大橋平裏河大橋建起,取代了當年的三孔橋;2019年底,余慶—安龍高速公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橫跨槽渡河峽谷的平塘特大橋通車。

  從無路、碎石路、瀝青四級公路到現在的二級公路、高速公路,從無橋、三孔老石橋到現在世界最高混凝土橋塔,平裏河村交通發展邁進“高速平原”新時代。而當年絕壁鑿路的英雄壯舉,成為平塘人奮進自強的精神財富,成為貴州交通文化的精神豐碑。如今,絕壁鑿路的場景以雕塑和文字的形式生動再現,並成為黔南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雲上“金橋”“果然不同”

  “天空之橋”和“天空之路”之間,藏著一個“水果王國”。

  12月7日,走到“天空之橋”正下方,果園裏,金黃色的蜜橘、果凍橙壓彎了枝頭。這是貴州漢雷香種植有限公司打造的800畝連片示范果園,村民們正忙著給果子去袋、給果樹施肥。再過一個月成熟上市,這裏的橘、橙將遠銷香港、韓國等地。

  “氣候適宜加交通便利、運輸方便,是我選擇在這裏投資的初衷。”平塘特大橋通車後,貴州漢雷香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彭濤看準平裏河村這片光熱條件好的寶地,流轉來橋梁施工時徵用的土地進行復墾,建起這個標準化精品水果種植基地。

  幾年下來,貴州漢雷香種植有限公司已投入超1000萬元,其中一半用于群眾工資支出。“務工群眾多是家住附近的中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安逸!”57歲的基地技術管理員王洪幫説。

  産業“步步高”,交通是“先導”。

  平裏河村平均海拔640米,有“天然溫室”之稱,出産的四月桃、蜂糖李等精品水果遠近聞名。憑借交通優勢,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有經濟頭腦的村民就把水果當成“搖錢樹”來種,從房前屋後零星種植到在山坡上連片種植,逐漸成為家庭增收的主要來源。2016年,脫貧攻堅首戰之年,定點幫扶平裏河村的平塘縣科協帶來果蔬種植技術與發展資金,為當地水果産業發展“錦上添花”。2018年,平裏河村引進貴州漢雷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貴州省林草公司,以公司帶動農戶的方式大力推廣精品水果種植,當地水果産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挑起“金扁擔”,交通再賦能。2020年,天空之橋服務區投入使用,不僅修通了進村連接線,還開設了農産品直營店,並與村合作社簽訂代銷協議,全方位支援平裏河村産業發展。

  “過去到貴陽的車程是7個小時,現在只要2個小時。”經商多年的平裏河村村民陳保余説,高速公路開通後提高了水果的保鮮率,銷售渠道也更寬更暢了。

  四季蔬菜鮮、月月果香甜。目前,平裏河種植有四月桃、蜂糖李、蜜橘、果凍橙等60多個水果品種,總面積達1.3萬多畝,還有早熟蔬菜3000多畝。一批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也在當地政府的培育、支援下興起壯大。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根本。“去年,平底河村每人平均收入超2.5萬元。”平裏河村黨支部書記陳天會掰著手指算,“村民的收入構成,務工工資和水果售賣收入各佔一半。下一步,鄉村旅遊發展起來,後者比重會越來越高。在外務工的不少年輕人也陸續在回來,村莊‘空心化’局面將得到改觀。”

  橋路“相伴”加速巨變

  從“天空之橋”動工修建到建成通車,平裏河村村民經歷了從“怕橋”到“愛橋”的觀念轉變。

  掩映在路旁半人多高的草木之中,平塘特大橋工程部舊址早已失去往昔的熱鬧。在62歲的村民鐘大方眼裏,這裏是那段熱火朝天的建設歲月的見證。

  “2018年開小賣部,施工人員是常客,最多的一年掙了18萬元。”鐘大方説,在橋梁剛開始建設的時候,他還擔心大橋通車後村子成為死角。多方打聽,從服務區到村裏會修一條公路,他放下了心,並申請地基在河邊建起一棟“河景房”。

  記者在他家的“河景房”樓上樓下轉了一圈:除了三樓室內完成了裝修,安裝了空調,一樓二樓還只是框架。“我這房屋修得寬,一層就有200多平方米。”鐘大方説,等村裏的旅遊設施完善了,遊客多了,在縣城務工的兒子媳婦就要回來,開民宿或農家樂。

  同樣擔心橋梁修通後村子被“甩開”的陸朝兵,外出務工幾年又回家了。

  “2017年,大橋動工,有那樣的擔心,我一家四口就走了。”陸朝兵説,3年前,看到天空之橋服務區帶動了村裏發展,連外地老板都進村投資建果園,他決定返鄉,並把拋荒的10多畝坡地種上漢雷香,“今年進入豐産期,翻過年就有收入了。”

  對于平裏河村發展鄉村旅遊,平塘縣和天空之橋服務區已繪下藍圖。

  平塘縣文旅局胡英傑介紹,配合天空之橋服務區發展規劃,未來,在平裏河村鄉村旅遊規劃基礎上,將立足萬畝精品水果基地,打造集培訓、研學、交旅融合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示范村。

  “我們將依托服務區這一窗口,鋪設一條致富路、發展路、幸福路,把交旅融合的主戰場延伸到橋下的平裏河村。”天空之橋服務區區長羅池浩説,平塘特大橋已是一座“網紅橋”,接待的國內外遊客已超220萬人次,這樣的流量加持,平裏河村鄉村旅遊未來可期。

  就在記者在採訪之時,平裏河村又迎來一個好消息:當地已規劃,將把從天空之橋服務區到“天空之路”遺址長達12公里的鄉村公路改造為一條旅遊大道。

  “我們平裏河從‘河美村莊’到‘和美村莊’為期不遠了。”平裏河村黨支部書記陳天會滿懷憧憬。

  採訪手記

  “交旅融合”鋪就富民“新財路”

  爛漫星河下,縹緲霧靄中,觀橋、露營、研學、團建……天空之橋服務區不斷玩出新格調,帶動了農産品銷售和鄉村旅遊發展,成為交旅融合的示范案例。

  這裏緊挨“中國天眼”,僅半小時車程,“觀天眼、看天橋”已成遊人遊玩的標配。隨著平裏河村鄉村旅遊的興起,“住村居”又將成為遊人新的選項。

  站在平塘特大橋上看風景,思緒飛躍千山萬水。貴州以橋梁為代表的交通建設,為貴州奮力高品質發展和邁進鄉村振興新征程鋪出了坦途。

  從有形的橋到無形的橋,貴州不斷架起聯通內外的開放通道和凝聚起奮力追趕的精神力量。一個立體化的現代化交通體係支撐起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天地,緊緊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全國大棋局之中,譜寫著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新篇章。

  青山依舊在,天塹變通途。在與喀斯特地貌的戰鬥中,貴州從地理樞紐到交通樞紐的千年之變,讓貴州橋、貴州路成為新時代貴州精神的最好載體之一,詮釋著貴州何以貴。

  叩問“一橋一路”,從全省第一、到全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平裏河村踏上“致富路”、邁上“致富橋”,不斷書寫著奔赴幸福的精彩故事,猶如一部濃縮的大國交通成長史,生動見證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如何在綠水青山間不斷創造出一個個奇跡。(記者 劉瑩 向淳 袁鵬 張雲開)

[責任編輯:王雪松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