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節以“稻+魚”的生産方式,實現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糧漁雙豐收;秋冬季節以“糧油輪作”種植模式,喚醒沉睡土地資源,實現“冬閒田”變“增收田”是&江縣實施“萬元田”工程的舉措。為推動農業生産方式轉變、農業産業提質增效,今年以來,&江縣大力推進“萬元田”工程,推動全縣“三農”工作迅速脫胎換骨,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確保農業穩産增産、農民穩步增收。
在&江縣排羊鄉富強村排扎大壩稻田魚喜獲豐收。(陶國華 攝)
一場霜凍過後,迎來了難得的晴好天氣。初冬時節,&江縣各地田間地頭,機械翻犁、土壤平整有序進行,穿梭其間的村民們正忙着松土、施肥、擺苗、澆水……隨處可見一派忙碌的冬種勞作景象。
為緩解部分農戶家庭勞動力緊缺問題,施洞鎮機關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志願者等30餘人深入各村寨,開展秋冬種服務管理。
&江縣&盤鄉陽芳村稻田魚喜獲豐收。(龍軍 攝)
“這一戶的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就剩一個弱勞動力在家,他家這2畝地,一直沒有辦法種。”施洞鎮平兆村副主任田平安向鎮黨委、政府反應情況後,當地就立即組織了機關黨員幹部和村黨員志願者來幫助他移栽油菜。
“冬田不閒,土地生錢”。施洞鎮採用以“黨支部+基地+農戶”管護模式,充分發揮黨員、人大代表、村幹示範帶頭作用,通過召開院壩會、入戶走訪、村大喇叭、微信群等多方式加大對秋冬種宣傳力度,動員村民進行土地翻犁、撒種、施肥、育苗、田間管理、移栽等,通過示範引領,以點帶面擴大産業規模。今年,施洞鎮預計建設示範點5800畝,目前已完成5800包種子發放到村到戶,並完成三個集中育苗點37畝土地翻犁和播種。
“過去,我們村沒有秋冬種的習慣,大部分農田秋收後就閒置了,今年我們動員村民收完稻穀後繼續種植油菜,用‘稻油輪作’模式增加農田的畝産價值,促進一田多收。”老屯鄉榕山村支書姜山東介紹道。
&江縣老屯鄉黨員幹部在田間幫助農戶種植油菜。
要想油菜苗長得好,田間管理是關鍵。今年以來,老屯鄉引進了“油研2020”新品種,分1個鄉級育苗點和8個村級育苗點進行集中育秧、統一管理。期間,鄉農服中心農技專家定期奔赴田間地頭,就追肥、灌水、病蟲害防治等環節提供全程技術指導與服務,確保農田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不僅如此,老屯鄉還緊盯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3083畝,打造400畝以上油菜壩區3個,新修機耕道6條,切實改善了該鄉農業産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為進一步優化糧油結構、提升農田畝産效益,按“2+2+1”農業主導産業布局,&江縣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及各村發展意願,探索開發了“稻+油”“稻+菜”等輪作模式,讓水稻收割後的“冬閒田”變成“增收田”,既鼓起群眾“錢袋子”,又豐富了“糧袋子”。
今年,&江縣秋冬種油菜種植任務4萬畝,目前已完成3.6萬畝。共計發放油菜種子4500公斤,完成油菜集中育苗示範點350余畝,農戶分散育苗2500余畝,投入資金133余萬元。
&江縣排羊鄉富強村排扎大壩收割機正在對稻穀進行收割。(陶國華 攝)
“我們把120畝壩區稻田全部栽種油菜新品種,待來年初春油菜花開,游客前來,將呈現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談到連片栽種的油菜帶來的效應,排羊鄉富強村黨支部書記姚祖恩算是典型的“農業經紀人”。
今年以來,富強村採取“溝溜式”稻魚生態種養模式,不僅提高了魚苗的成活率,也有效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實現了單産面積增産增收。
“一畝土地生産稻穀710公斤,可投放魚苗達150斤,按新米每斤4至5元、稻花魚每斤25元計算,‘稻+魚’畝産突破萬元以上,再加上當前的油菜種植,一地多收,種出‘萬元田’已成為現實。”姚祖恩説。
&盤鄉陽芳村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
為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江縣依託科技賦能推廣新型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全面推行“優種、優法、優機、優企、優品”五優模式,創新“立體化、設施化、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品牌化”六化生産標準,引進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的中浙優8號、華浙優210、宜香優2115等一批産量高、品質好、抗病強的金獎優質稻全縣推廣種植8.31萬畝,其中10畝以上連片示範田2萬畝。連續兩年從45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而在今年單産測産中提高到了712公斤,管理稍好的稻田達800多公斤,最高達到了878公斤,水稻産量明顯提升。
&江縣通過大力推進“萬元田”戰略,優化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撂荒地復耕、品種改良和新品種選育,推廣“稻漁”“稻菜”等種植模式,喚醒土地資源,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助力農業生産能力穩步提高,實現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
&江縣排羊鄉富強村排扎大壩稻田魚喜獲豐收。(陶國華 攝)
通過“稻+魚”這個主導産業,&江縣圍繞“做精一袋米、養好一條魚、做香一鍋酸湯、建強一個加工園、打響一個村 BA直播帶貨品牌”為目標,積極開發水稻加工、魚製品加工以及預製菜加工的主導産業,正式入駐企業7家。今年,&江縣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國家生態農場建設。
“獲得‘四塊牌子’的基礎主要是&江結合西南山地資源稟賦和苗族傳統農耕文化,創新推廣‘五優’模式和‘六化’標準,形成了以農産品精深加工為核心、科技賦能為支撐、聯農帶農為宗旨的發展格局。”&江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梁魯洋介紹,按照“提升一産、壯大二産、帶動三産”的思路,&江縣進一步優化農業産業結構,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集中優勢資源發展農産品加工,提升農産品原料附加值,推動&江農業産業發展實現“接二連三”融合發展。(陶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