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黔幫扶“三條路”助推貴州赤水竹産業發展-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粵黔幫扶“三條路”助推貴州赤水竹産業發展

2023-12-21 18:01:0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貴陽12月21日電(記者李凡)近年來,貴州省赤水市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抓東西部協作契機,充分利用粵黔幫扶“協作項目+協作資金”思路,為竹産業發展鋪好産業路、就業路、文化路,助力赤水特色竹産業高品質發展。

  資料圖: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規劃修建竹産業路

  11月以來,黔北小城赤水市,受地理位置影響,部分高海拔地區戶外溫度低于0℃,盡管已進入深冬,但轄區兩河口、丙安、石堡等多個鄉鎮新建的竹片廠一片忙碌景象:剛剛採伐下山的楠竹、茨竹在工人們的幫助下送進切片機,這些竹子切片,隨後被運往工廠用于造紙。

  赤水市有“中國竹都”之稱,轄區現有竹林面積132.8萬畝,竹資源豐富。為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近年來,該市依照“全域造竹、全竹利用、全民受益”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竹産業發展。

  為助推竹産業發展,赤水市緊抓東西部協作粵黔幫扶這一契機,在2021年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與赤水市形成結對關係以來,雙方緊密協作,圍繞竹産業充分利用“協作項目+協作資金”,築好竹産業發展“三條路”,幫助當地村民就業、增收。

  要致富,産業路需建設在“前”。為發展竹産業,赤水市結合實際情況,精準謀劃産業路修建地點,充分考慮産業路建設和配套會車道、排水溝、安全護欄等基礎設施。2021年以來,珠海市金灣區累計投入協作資金1053.1萬元,先後在旺隆鎮、天臺鎮、葫市鎮轄區的7個自然村,規劃修建竹産業路約18公里。

  同時,優先考慮建檔脫貧戶務工需求,結合鄰村勞動力,帶動務工人數230人次,發放工資共167萬元。此外,這些竹林多年未採伐,竹林茂密,不利于竹子成長。赤水市相關部門組織人員對這些竹子實行應伐盡伐,充分改善林分結構,優化竹林面積近萬余畝,受益村民達1700余戶,戶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

    建廠增崗鋪設“就業路”

  帶動就業增收,是竹産業發展的目標。為增強村民採伐竹子的信心,赤水市將粵黔幫扶協作資金同市場經營主體結合起來進行股份分紅,按照每年5%以上的紅利對脫貧群眾進行差異化分配;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以不低于500元/噸的價格收購竹原料,受益群眾每噸增加收入50元。

  為推動基地建設,珠海市金灣區投入協作資金270萬元,先後在赤水市兩河口、丙安、石堡鄉、長沙鎮新建5個竹原料切片廠,每間切片廠每年生産竹原料約3萬噸,同時解決脫貧群眾就業崗位5個以上,群眾每人平均增收1500元到3500元不等,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此外,金灣區投入協作資金1959萬元,盤活赤水市閒置廠房,新建竹筍精深加工廠一期和二期項目,從竹筍加工廠建設期間到投入運營,共帶動群眾就業2000余人,每人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

    助力非遺“文化路”

  為不斷活化“非遺”資源,為鄉村振興發展增添“非遺”新活力,粵黔幫扶團隊還採用“非遺+基地”方式賡續竹産業“文化路”。金灣區投入協作資金239萬元擴建了赤水市大同鎮竹編幫扶車間,同時投入協作資金299萬元新建中國竹産品交易中心,不斷推動“非遺+會展”“非遺+文創”等産業形態發展。

  據統計,僅竹編幫扶車間的股份分紅就讓130戶脫貧戶受益,增加穩定勞動力就業崗位30個,使轄區群眾捧起了‘非遺’的金飯碗,讓非遺“手工藝”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赤水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粵黔幫扶助推赤水竹産業的發展之路,既解決了農戶多年來出行難的問題,又幫助減少人力和運輸成本,拓展了工作崗位,增加了農民收入,真正實現了“一棵竹”帶富一座城。

[責任編輯:吳雨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