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2月19日電 12月13日至17日,“2023黎平·中國侗年”系列活動在貴州省黎平縣舉行,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前來游玩、體驗,黎平縣文旅融合發展成效進一步釋放。
天下侗家年 侗年的IP化發展
一年的農事結束後,便是慶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過年的日子。和漢族過春節相似,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一至初三是侗族的新年。這幾天人們會盛裝出席,舉辦祭祖、踩歌堂、唱大歌等活動。
侗年村晚現場。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本次侗年活動設立一個主會場和六個分會場。在肇興侗寨主會場,來自佛山、廣西、湖南、從江、榕江等地藝術家們相聚侗寨,為當地居民和游客上演童聲侗族大歌、蘆笙舞、醒獅等節目。除觀看晚會外,當地群眾和游客還可以體驗侗年團圓飯、年貨大集、民族團結大巡游、哆吔相送、祭薩大典等民俗。在翹街古城、紀堂村、堂安村等六個分會場,一系列侗族特色活動異彩紛呈,侗果、腌魚、油茶、鳳柚等美食也是玲瑯滿目。
侗年年貨大集。新華網發(龍建睿 攝)
據當地人介紹,早時過侗年的時間是在農曆十月底、十一月初,每戶過節時間並不固定在某一天,但會擇期舉辦大規模的民俗活動。隨着對民俗文化活動的重視和旅游産業的發展,過侗年的日期開始固定。2011年,侗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黎平縣採取“政府主導、企業承辦、群眾參與”的方式,大力扶持、引導和鼓勵民間辦節,推動中國侗年IP化。目前,侗年已是黎平縣最為隆重、最為熱鬧的節日之一。
祭薩大典上巡游展演。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祭薩大典上巡游展演。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祭薩大典上巡游展演。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侗年聯歡會上的侗族小朋友。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木構建築 一榫一卯見匠心
一進入肇興侗寨,那鑿榫打眼、立柱連枋、結構縝密的木構寨門就會吸引人們的目光。放眼望去,所到之處的鼓樓、碾坊、花橋、土地祠、禾倉等建築無不透露着侗民族的智慧、勤勞和淳美。從“依樹積木”的“巢居”,到“人並樓居”的“幹欄”,再到“雕梁畫棟”的藝術進化,侗寨裏的建築經歷了漫長的演變。
肇興侗寨。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黎平肇興寨內有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代表這裡的五大房族。鼓樓高聳入雲,巍峨壯觀,是侗族同胞表達喜慶和團結的象徵。碾坊則是侗寨中磨米的場所,其設計與工藝展示了侗族人民對食物生産的重視和技巧。花橋上欄杆的雕刻以及橋下流水的聲音讓過路的行人陶醉其中。土地祠是侗族人民祭拜土地神的場所,象徵着他們對土地和自然界的感激之情。禾倉的巧妙設計,既能保持糧食的新鮮和乾燥,又能防止蟲害和濕氣的侵襲。
肇興侗寨夜景。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無論是公共建築、民居建築,還是生産性建築、祭祀性建築,侗寨建築主體大都是木構的。2008年,黎平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黔、湘、桂侗族村寨,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一榫一卯見匠心。肇興侗寨的房樑木構不僅顯示了侗族人民對建築技術的造詣,也展示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
肇興侗寨內的民居。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侗族大歌 侗文化的無字名片
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歌聲是侗民族記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侗族大歌是在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位於黔、湘、桂三省邊界的黎平縣,是侗族原生文化保護最完整、侗族大歌流行最盛的地區之一。
來自當地及周邊的少數民族群眾在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寨演唱侗族大歌。新華網發(龍建睿 攝)
侗族大歌來源久遠,迄今至少有2500多年的歷史。宋代,侗族大歌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侗族大歌通常在村寨或氏族之間的集體做客場合中演唱,按其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及民間習慣可以分為嘎所(聲音大歌)、嘎嘛(柔聲大歌)、嘎想(倫理大歌)、嘎吉(敘事)四大類。
侗族男女唱火塘歌。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010年,侗族大歌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今年10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從江22名少年兒童獻唱侗族大歌,純凈的天籟之音打動現場來賓,引發媒體的爭相報道。
飯桌上當地侗族男子起調唱侗歌。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融合發展 文旅搭&經濟唱戲
在肇興侗寨主會場的“轉岩薩”祭薩大典上,侗寨男女老少皆穿民族盛裝集結,吹奏蘆笙後,在寨佬的引導下,祭薩隊伍排一字長龍,浩浩蕩蕩地從仁團鼓樓出發,沿街一圈後前往侗寨廣場舉行儀式。一時,肇興侗寨主街萬人空巷。
祭薩大典巡游展演。新華網發(龍建睿 攝)
在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寨,侗族群眾身穿節日盛裝參加巡游,展示多彩民族文化。新華網發(龍建睿 攝)
黎平縣文旅資源豐富,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共榮共生。全縣有中國傳統村落9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0個,2011年黎平翹街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有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村寨5個,革命遺址59處,黎平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全縣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73項。
歡樂侗年團圓宴席上,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
今年來,黎平縣緊緊圍繞旅游産業化發展目標,突出“文旅搭&、經貿唱戲”,通過線上線下宣傳營銷,推介黎平,進一步提升黎平在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加快推進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經初步測算,侗年期間,全縣接待游客5.4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921.28萬元;肇興景區接待游客2.6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467.66萬元。住宿營業額、餐飲營業額增速均得到大大提升,全縣旅游業強勁復蘇,促進了三産融合發展,激活了當地經濟,帶動群眾增收。(方永琼 龍建睿)
侗族婦女在集市上賣自家産的腌魚。新華網發(方永琼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