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黔南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觀察-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黔南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觀察

2023-11-26 09:00:34  來源:貴州日報

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黔南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觀察

  遊客在貴定縣德新鎮四寨村遊玩,與當地村民載歌載舞。張韋 攝

  “好花紅,好花紅,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樹,朵朵向陽朵朵紅。”流傳在黔南州民間的經典民歌《好花紅》,唱出了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沐浴初冬暖陽,行走黔南大地,鄉村沃野充滿活力,“生態之州、幸福黔南”奏響幸福樂章。

  都勻市墨衝鎮粵港澳大灣區良畝精品蔬菜種植基地,一排排茄子飽滿光滑,沉甸甸地挂滿枝頭,工人們正忙著採摘、裝箱、發車;

  三都自治縣高硐村廣場上,群眾身著盛裝,歡聚一堂跳起蘆笙舞蹈共慶豐收;

  …………

  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黔南州抓緊抓實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個底線任務,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抓好産業和就業“兩個關鍵”,擦亮生態底色,做足“三農”文章,努力建設更高水準民族地區創新發展先行示范區。

  省政協副主席、黔南州委書記唐德智表示,要始終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壓艙石”,推動農業更加高質高效、鄉村更加宜居宜業、農民更加富裕富足,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新篇章作出黔南貢獻。

  産業裏的幸福:

  做足特色文章,農業增效動能強

  鄉村要振興,産業必振興。黔南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産業,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實現農業強、産業興。

  特色産業紅紅火火——

  在羅甸縣沫陽村,由貴州羅甸兆豐農業科技推廣有限公司打造的1100畝標準化火龍果園目前已經進入盛産期,果農們正忙著採摘新鮮果子供應市場需求。

  “以前自家種植銷路不穩定,後來把4畝土地流轉給兆豐公司,我的收入更有保障了。”村民黃元梅現在光靠務工每月就能收入3500元左右,“除此之外每年還有分紅。”

  羅甸素有“天然溫室”之稱,年平均氣溫19.6℃,年日照時長約1520小時,無霜期長達335天。憑借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加上優質的土壤質地,羅甸成為貴州亞熱帶水果主産區,成了名副其實的“水果王國”,特色農産品揚名省內外。

  羅甸臍橙、火龍果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榮膺“中國火龍果之鄉”“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縣”等稱號。2023年,全縣水果種植面積23萬畝,投産面積16.5萬畝,預計産量19萬噸、産值14.2億元,覆蓋9個鄉鎮3.52萬戶14.78萬人。其中火龍果種植面積3.54萬畝,投産面積3萬畝,預計産量3.9萬噸、産值3.12億元。

  “40斤,按2元一斤,這一袋是80元。”在貴定縣大有金桐(貴州)實業有限公司收購現場,工人驗果、稱秤、現金付款等操作一氣呵成,讓農戶實打實地看到了種植山桐子帶來的好處。

  作為貴州省維護國家糧油安全戰略的産業,貴定縣抓住我省將山桐子産業發展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特色優勢産業的機遇,圍繞40萬畝山桐子産業全産業鏈謀劃發展。目前,全縣已經完成種植山桐子8.12萬畝,種植農戶11730戶,涉及村民組1283個,全縣脫貧戶12121戶中有10730戶參與種植。進入盛産期後,鮮果總産值可達6.5億元,戶均增收近5000元。

  優勢産業乘勢而起——

  走進貴定縣山王果5G智慧工廠,車間內各類數據採集、上傳設備一應俱全。

  “刺梨果採摘後24小時內不加工就會變黑。為保證産品品質,我們要求在8小時內由果變成汁。”山王果集團總經理李劍介紹,2020年8月,山王果5G智慧化工廠投入使用,通過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對生産、品控、物流、倉儲等10多項生産重要環節進行管理,不但提高産品品質,效率也大幅提升。

  今年,山王果集團實現了第一次收刺梨鮮果破1萬噸、第一位百萬元果農誕生和第一次收購來自全省70個縣優質刺梨鮮果的“三個一”突破。

  因為刺梨,龍裏縣茶香村從16年前每人平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省級二類貧困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刺梨專業村。2022年,該村通過刺梨産業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1.4萬余元。目前,全州刺梨種植面積達61.72萬畝,年綜合産值30億元,覆蓋農戶9.1萬戶29.64萬人。

  品牌影響日益增強——

  2022年,“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子全説,這是貴州手工茶人的榮耀,更多的鄉親因為廣泛參與到手工採茶、炒茶的工序正變得荷包漸鼓。目前,都勻市多舉措提升“都勻毛尖”品牌影響力,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隨著黔南州全力推動農業産業穩中提質增效,都勻毛尖、羅甸火龍果、惠水香米等11個優勢單品産量産值排全省前列,都勻毛尖位列中國地理標誌農産品(茶葉)品牌聲譽百強榜單第4位。今年上半年,黔南州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204.87億元,同比增長3.7%,排全省第二。

  鄉村裏的幸福:

  勁吹文明之風,富學樂美氣象新

  白墻青瓦小村寨,家教家風迎面來。置身于龍裏縣灣灘河鎮翠微村,自強不息的梁氏家風、孝悌為先的王氏家風、團結合作的羅氏家風、尊禮守法度的陳氏家風、讀書為重的楊氏家風,讓人如沐春風。

  美麗不僅體現在白墻黑字上的文明新風,翠微村村民知行合一的行事作風更讓灣灘河鎮黨委書記猶翌記憶深刻。

  2021年,在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示范點建設過程中涉及祖墳遷移的問題。“80年以上的祖墳很多,我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然而現實卻讓猶翌無比意外,“通過到府走訪、開群眾大會和寨老勸説,村民兩天時間遷墳395座,60余畝地被騰了出來。”

  以美為引,鄉風醉人。黔南州結合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整合示范試點建設,在各縣(市)、村(社區)著力打造一批鄉風文明建設示范點,通過示范帶動,積極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讓鄉村振興的成色更足。

  在貴定縣昌明鎮打鐵村,村民在村口豎起“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石碑,鄰近的高坡村村民立起“高坡更要志氣高”的村訓。

  如何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鐵村自有硬道理!該村大力發展櫻桃、紅高粱等産業,通過引進箱包廠預計解決就業50余人,村集體自辦自來水廠預計年産值50余萬元,不僅壯大了村集體,還惠及302位脫貧戶。

  高坡村也不“示弱”,發展海花草200余畝,積極引導外出務工就業400余人,佔全村人口四分之一,種植山桐子1100畝,惠及269位脫貧戶。

  幸福生活是幹出來的,也是學出來的。

  取三、四根馬尾做芯纏繞于絲線內,將繡線盤繡于花紋輪廓上……繡到開心處,還用水族歌謠歌唱美好新生活,在三都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馬尾繡小鎮,這是當地“繡娘”的日常。

  雪花湖社區是一個易地搬遷安置點,為讓搬遷群眾有一技之長,中和鎮依托水族特色馬尾繡,將社區婦女培養成“繡娘”,帶動社區和周邊1000余名繡娘實現就業,月每人平均收入3000余元。今年以來,全州開展的“錦繡計劃”培訓繡娘就達3353人。

  鄉村勁吹文明風,富學樂美氣象新。黔南州全力推進鄉村建設行動,農村道路、農房品質、數字鄉村建設、村級綜合服務設施、鄉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目前,黔南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2%,醫保費用“一站式”直接結算覆蓋達98.6%,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係行政村平均正常運作率為97%,行政村(社區)資訊採集錄入進度排全省第1位。

  收入裏的幸福:

  守牢底線任務,農民增收底氣足

  在都勻市墨衝鎮良畝壩區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10余名群眾正在基地內翻土播種。

  墨衝鎮良畝村十二組村民羅府桃説,今年的活比較多,工資每天80元,家裏還有3畝土地流轉出去,每畝流轉費1200元。

  “目前,良畝壩區有500多畝土地在生産,茄子等蔬菜産量在1000多噸,每個月基地收入在100萬元左右,工地上最多的一天有100多名群眾幹活,每個月工資支出20萬元左右。”良畝村黨總支書記、主任肖玉紅説,基地既豐富了大灣區市民的菜籃子,更鼓了當地百姓的錢袋子。

  抓住東西部協作機遇,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廣州和黔南優勢互補、合力開拓讓兩地的合作常看常新,上演了精彩的“雙向奔赴”。

  今年以來,黔南州與廣州市共同搭建服務平臺、實施技能培訓、築牢穩崗就業,兩地攜手,雙向發力,精準推進東西部勞務協作提質增效,共同推動解決黔南籍群眾穩崗就業問題。目前,利用東西部協作機制,通過提供崗位、就業培訓、組織輸轉、幫助穩崗等幫扶方式,轉移農村勞動力41966人,其中脫貧勞動力27279人。

  守住群眾“幸福線”,産業增收是關鍵。今年,三都水族自治縣種植的13.6萬畝水晶葡萄不僅綠了山坡,更富了群眾。“我家種了70多畝葡萄,畝産增加了10%至15%。”三合街道苗龍村下羊忙組種植大戶劉興亮高興地説,“今年收入比去年明顯增加。”

  就業是持續增收的“金鑰匙”。平塘縣在全縣21個郵政服務網點建立“就業驛站”,開展“線上+線下”就業服務,“面對面”推送崗位資訊卡、技能資料包、政策宣傳袋,將就業服務延伸到組、推送到戶,實現就業崗位派送全覆蓋,有效破解就業難。

  “通過縣就業局的介紹,在社區裏面找到了喜歡的工作。脫貧只是開個頭,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幸福的生活!”李銀花是平塘縣金盆街道北環社區易地搬遷群眾,縣就業局到府服務,讓她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願望。

  “日子是越來越好哩!”從小學習的技藝,如今成了致富的手藝,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高硐村的王光蘭開辦起高硐苗麗蠟染銀飾專賣店,一年能創造近10萬元的收益,“我感到十分自豪。”

  守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個底線任務,農民底氣更足。放眼黔南大地,一幅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翩然展開。(記者 李築 張發揚 袁紹陽 邱其武)

[責任編輯:劉昌餘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