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民心“快車道” 群眾致富“直通車”
——貴州最美農村路賦能鄉村振興
秋意正濃時,梵凈山區如詩如畫。山腳下,一條繞山而修的道路如絲帶般在山間穿梭,隨着山勢綿延起伏。
這條全長30.44公里的江口至梵凈山環線公路,將沿途連成一條美麗農村交通經濟走廊,逐步成為當地群眾邁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
近年來,貴州健全完善“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體系,深入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全省農村公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性地解決了老百姓“出行難”“運輸難”問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交通運輸保障。
我省從2017年率先在西部實現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運,到2019年率先在西部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一條條蜿蜒交織的農村公路,溝通了廣袤城鄉,更串聯起機遇與希望。
今年,又從全省萬餘條公路中推選出2023年度貴州省“十大最美農村路”,充分展示貴州省高質量建設“四好農村路”特色,在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裏,合力繪就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美麗農村新畫卷。
路通出行便 補短板惠民生
交通巨變讓山鄉巨變,為山區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早飯後,山間薄霧還未散去,把農具和肥料搬上電動三輪車,一曲山歌還沒哼完,李福貴就來到了自家的赤松茸基地。“公路不僅修到了家門口,還直通田間地頭。”家住修文縣六屯鎮大木村的老李説。
從江縣加勉鄉真由村村民潘春橋開着小汽車接送孩子上學放學,以前的摩托車早已“退役”。他説:“自從泥巴路硬化以後,村裏買小轎車的人越來越多,自己買得還算晚的。”
“有一年,外省客商來採購蜜柚,從果園到客商居住的酒店僅9公里距離,但是因為路面坑洼,蜜柚顛簸受到損傷,價格也隨之降低。”荔波縣拉岜村果農覃樹友每每想起為柚子出山發愁的日子,更為如今因路通而貨暢的轉變倍感欣喜。
2017年11月,全長24.953公里的荔波至王蒙至瑤山公路修建完成通車,“交通+旅游+産業”模式讓水果走出大山,拉岜村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以前的柚子只能賣幾毛錢一斤,現在每斤能賣到3元左右,加上我擴種和擴銷後,年收入翻了差不多十倍。”覃樹友看著自家柚子一車車運往外地,喜笑顏開。
2015年以來,貴州先後啟動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等攻堅行動,在西部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的基礎上,接續實現“村村通瀝青(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
“十三五”期間,全省新改建農村公路6萬公里,建成“組組通”硬化路7.87萬公里,惠及近4萬個村寨1200萬農村人口,産業因路而興、鄉村因路而美、農民因路而富。
路通百業興 鄉村美如畫
“種出來不容易,賣出去更難。”早在20多年前,陳中松就嘗試過種烤煙,因為路不通,所有農資都要肩挑背馱,家住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石朝鄉浪水村的陳中松只好和老鄉們一樣外出務工。
隨着貴州農村公路“村村通”“組組通”等工程的實施,石朝鄉短短3年就建成128公里硬化路,不僅連接縣城,串戶路也實現了硬化。鄉里順勢發展起了香榧、金銀花、精品水果等特色山地産業。
全長21.877公里的打易至郊納公路位於望謨縣打易、郊納兩鎮境內,是按照二級公路標準修建的一條縣道,2019年建成通車後,2021年又作為“四好農村路”進行精品線路打造,公路輻射沿線萬畝紫茶。
於是,紫茶産業順勢規模化發展起來,成為當地支柱産業。“以前路沒通,我們去縣城要兩個小時,現在路通了我們到縣城只要50分鐘,原來我們的茶就是在鄉場上賣,現在路通了物流有了,我們的茶不僅賣到省外,還賣到了國外。”郊納鎮郊納村村民劉順琴説。
近年來,我省構建起串聯各村組和鄉鎮、連接城區和對外通道的縣域農村公路交通網,推進交通與産業融合發展。到2022年底,我省打造以旅游路、産業路為重點的“美麗農村路”3.3萬公里,規劃建設美麗農村路經濟示範走廊1.2萬公里已建成4000公里,進一步激活了農業農村的發展潛力。
農村公路建設承載鄉村振興夢,截至2022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7.5萬公里,硬化路率從2012年的27%提升至2022年底的95.3%,便捷高效、普惠公平的農村公路路網體系加快完善,鋪就了鄉村振興的“致富路”、群眾生活的“幸福路”。
路通連城鄉 出山奔海去
一個個景點因路而美,一座座村子因路而興,一戶戶百姓因路而富……農村交通條件的大幅改善,推動農村物流網絡日益完善,讓城貨下鄉、山貨進城、電商進村、快遞入戶成為現實。
為此,大木村的李福貴開始種植起赤松茸,早上7點工人便開始採摘,每2個小時就會有一批松茸菌從基地運往冷庫進行分揀,一級、二級松茸將被打包送往貴陽機場,第二天一早便會出現在香港、廣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商超貨架,而三級松茸則通過汽車運輸到距離較近的成都市場和扎佐、石板等物流園。
“採摘最多的時候,每天要運輸3至4噸,以前路不好根本想都不敢想。”順着李福貴手指的方向,大木村的赤松茸將沿着這條便捷公路,無縫銜接高速路口,46分鐘到達貴陽機場,7個小時運抵成都。這樣的速度保證了松茸36小時內的最佳口感。
放眼望去,我省便利的農村公路為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轉變,為加快産業發展,原來的機耕道變為産業路,深入至田間地頭。
“城鄉客運既降低了群眾出行和物流成本,又盤活了客運班線資源。”業界相關學者&&,貴州農村交通條件改善,在方便群眾出行的同時,農村消費群體的消費意識被激發,打通了城貨下鄉的“最後一公里”與黔貨出山的“最初一公里”。
截至2022年底,貴州88個縣(市、區、特區)實現三級及以上客運站全覆蓋,96.7%以上的鄉鎮建有客運站,農村客運物流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便利通達,完成9個“交郵融合+”發展示範縣創建,城鄉居民享受了“手機上下單、家門口坐車、集中點拿貨”的便民服務。
不僅如此,省交通運輸廳搶抓貴州大數據先發優勢,在全國率先推出“通村村”APP出行服務&&,實現農村出行和城鄉物流雙向流通,2018年實現縣級全覆蓋,以往因交通困難帶來的難題都迎“路”而解。(記者 劉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