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群:“指尖技藝”繡出美好生活-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蔡群:“指尖技藝”繡出美好生活

2023-10-31 11:47:27  來源:畢節市委宣傳部

  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官寨鄉,問起苗族服飾的製作,當地村民都會提到苗家刺繡能手蔡群。近期,我們有幸參加“一路看貴州,多彩黔之行”——鄉村振興促進團社會實踐活動,在官寨鄉大寨村,我們拜訪了苗族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蔡群,聆聽了她的故事和經歷。

  回鄉創業:拾起傳承,尋找新出路

  “不經歷風雨,怎麼會遇見美麗的彩虹。”蔡群外出務工多年,也吃過不少苦頭。由於心靈手巧、工作勤奮,她在外務工時學得超凡手藝。由於對蠟染刺繡的熱愛,2005年,蔡群拿着在外務工積攢下來的錢返回家鄉,在自己家裏面開起了蠟染刺繡作坊,同時開辦農家樂餐飲服務,將民族民間工藝與旅游服務結合起來發展。

  “一個人做什麼東西,不要急,急不來的。因為你要守得住,等得了。”2006年,蔡群參加手工藝刺繡比賽——貴州省組織的“兩賽一會”(旅游商品設計大賽、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旅游商品展銷大會)活動。在家人的支持和親戚的鼓勵下,本來對獲獎不抱有期待的她還是決定試一試,沒想到上交的刺繡作品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二等獎有2000元獎金,我好開心,這可是我在外打工4個月才能掙到的。”這也讓她意識到,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是值錢的!接下來的兩年,蔡群陸陸續續又做了許多刺繡和蠟染的工藝品,但是中途也曾被丈夫勸説繼續一起出去打工。直到第三年“五一”再回鄉的時候,她又在省、市的比賽中連獲大獎,這更加堅定了她留下來的決心。

  從一個人創業在織金洞景區擺地攤,到自己去外面展銷,再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繡娘加入進來,她們的訂單越來越多……這期間要吃的苦,蔡群全都堅持下來了。在創業過程中,她也曾遇到過不少困難,比如有的繡娘會擔心自己做的東西不被她收購,不相信自己能通過這門手藝賺到錢。“那時候一般苗族農村婦女都不識字,沒有上過學。我給她説什麼,她都不敢相信,她一定要等做好東西交給你,然後你把錢給她以後,她才能確定你説的是真的,才相信你不會騙她。”也有很多年輕人看到她慢慢掙到錢以後,才願意跟着她返鄉創業。蔡群的公司滿足了許多苗族同胞們在家附近既能就業,又可以照顧老人、孩子的想法。

  現在不僅是苗族同胞,只要是願意參加她提供的技能培訓,並且培訓後能夠製作出優質手工藝品的工人,她都會為其提供就業機會,有訂單也會派發給他們,真正實現了“公司+農戶+市場”的管理運作模式。在蔡群的帶動下,織金縣苗族村寨家家戶戶都在製作蠟染,很多苗族婦女積極加入到苗族傳統文化産業創業隊伍中來,多數農戶因製作蠟染刺繡,收入明顯增加。

造福家鄉:“指尖技藝”綻光彩,一針一線“繡”幸福

  談起貴州十年發展中身邊的變化,蔡群説:“過去十年,我們這些繡娘是沒有房子、沒有車的,現在她們可以在家門口實現用自己的手工藝賺錢,小洋房、小車也都買得起了,遠比外出務工強上一百倍。”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外出拾荒的打工妹到如今的人大代表,她用自己的力量帶着村裏的姐妹們“繡”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從小作坊到工藝廠,蔡群始終沒有停止在苗族服飾製作上的創新。“我的産品圖案獨特,工藝嚴謹,是別的地方比不來的。”在設計的蠟染和刺繡的圖案上,織金蠟染傳統的紋樣靠技藝傳承,不用直尺、圓規,純手繪就能做到分毫不差,這是繡娘們從生活和勞動中獲取的靈感,一派天然。現在她的産品已經包括蠟染方巾、馬尾繡繡片、銀飾、苗家上衣、苗家背帶等幾個系列,産品通過網絡訂單,遠銷香港、北京、大連,年銷售量1萬餘件。除了企業的大訂單,公司也會收到一些個人的訂單,繡娘們也會製作憑藉自己靈感設計的産品。

  “我們做刺繡,其實還得感謝政府,如果沒有政府搭&&、沒有政府幫我們宣傳的話,現在我連什麼叫做非遺,什麼叫做傳承都不會知道。”每每談到政府給予自己的幫助時,蔡群眼裏總有淚光。“現在有了政府為我們搭建好的&&,有了政府的關心,我真的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們搭建出的&&能讓我們這些繡娘把民族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以後就能讓更多人能了解我們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非遺工藝。”

  “非”出大山:走向兩會,走向世界

  蔡群代表畢節地區參加第六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2011年3月,蔡群被評為“貴州省百佳創業小老闆”。同年11月,蔡群創辦的織金縣蔡群苗族蠟染刺繡工藝廠被列入“貴州省旅游商品産業重點企業”。在她的帶動下,官寨、珠藏等鄉鎮許多苗族聚居村寨家家戶戶都在製作蠟染,“織金蠟染”成了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實現了個人願望的蔡群,並沒有忘記幫助同樣歷經打工艱辛的鄉親們實現願望。2013年,她成功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後,更加不遺餘力地投身到保護苗族蠟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將苗族刺繡蠟染帶上了兩會,走向了世界。“如果沒人帶動的話,年輕人都出去打工,蠟染就不會有人做了,這門技藝就面臨失傳的危險。”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她提出了保護蠟染刺繡等非遺的相關建議,呼籲國家加大立法保護力度,鼓勵和支持更多具備條件的民間團體或者個人開展技術培訓,並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支持力度,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永久的傳承。她還建議,國家能培養一支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經理人隊伍,讓他們成為致富的領頭羊,帶領農民拓展市場,讓民族工藝品“走出去”。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她提出了“關於加大力度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的建議。2021年12月,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織金蠟染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看著身上傳統的苗繡圖案,她説:“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化。我們把傳統的跟現代的結合起來,讓國內、國外更多的人去了解。不光是我們少數民族穿上傳統服飾走出去,還要讓全世界人都能穿我們的民族服飾。”(高博雅 閘淇允)

[責任編輯:汪強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