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木重生到鵝毛輕舞
——林業大縣錦屏産業轉型發展的辯證法
青山似錦,綠水如屏。
黔東南州錦屏縣作為林業大縣,林業經濟一度支撐着縣域經濟發展,林業在造福百姓的同時也孕育出木商文化。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錦屏開始尋求轉型之路,通過結構調整推動林業發展“升級換代”,展現出傳統産業的優勢和韌性。
同樣在錦屏,鵝産業異軍突起,一片鵝毛撬動起一條産業鏈裂變式發展,新賽道開跑塑造出新優勢,帶動全縣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從林木重生到鵝毛輕舞,錦屏縣在“進與退”“新與舊”“上與下”之間,探索産業轉型發展路徑,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方林木的重生,看“進”與“退”的抉擇
沿着清水江旁的公路行走,波光粼粼的水面格外美麗。“上世紀80年代前,這片水域熱鬧得很。”錦屏縣茅坪古鎮的林農們回憶,當時沿海木商把採購的杉木扎成木排,順着清水江漂流3個月,就能運到江浙一帶。
過去,茅坪是我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之一。從古鎮展示出的老照片中,既能看到一排排木材堆在清水江上的“大場景”,也能看到放排人在湍急的江中放排的“特寫”。宏大壯觀的放排場景,林農辛勞危險的水中馳騁,這些都是錦屏“木頭財政”的生動寫照。
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在禁伐天然林、限伐人工林後,一向靠“木頭經濟”支撐的錦屏縣財政和林農收入銳減。
木材貿易何去何從?林農生計如何解決?面對一系列時代之問,錦屏在“退”與“進”之間抉擇,最終選擇了一條以林養林的路子,明確“以林為主,農林牧結合;多种經營,全面發展”,促進“木頭財政”向生態經濟轉變。
穿過沿江公路,車行至森林中的道路上。“你們看,這一片就是春蕾林場,曾經是縣內最大的用材基地,現在是全國最大的鄉村林場。”護林員吳子書介紹,今天這片茂密的森林,得益於錦屏縣委、縣政府1977年提出並推進的“六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錦屏”計劃。
沒有大刀闊斧地另起爐灶,也不是添枝加葉地小修小補,錦屏縣通過林業改革,推進林業産業化經營,形成林藥、林茶、林蜂、林果、林菌、林禽、林畜的“林+N”經濟模式,促進“木頭財政”向生態經濟轉變。
錦屏縣林業局局長陶通照算過一筆賬:過去,一畝杉木平均一年只有300元收益,賣木材既不掙錢又破壞生態。“現在利用杉木種植鐵皮石斛一畝産值可達上萬元,群眾還可以通過租金、務工和分紅等方式共享經濟效益。”
老中生新,新老共存,是錦屏在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進退抉擇的結果。如今,林地的變化不僅在於結構優化的“外在”,更在於功能升級的“內核”。
眼下,錦屏縣正深挖“國儲林+”模式,持續推進34萬畝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一二三産高效聯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民生福祉全面增進”的林下經濟綠色發展之路。
一片鵝毛的輕舞,看“新”與“舊”的更替
傳統單一的産業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錦屏在思考着未來的方向,找尋新的突破口。
錦屏生態優美,又有養鵝的傳統,是不是可以在鵝身上做文章。
思考鵝、研究鵝,錦屏謀定而動,將鵝産業作為“一縣一業”産業全面推進。
2017年,錦屏縣大力招商引資,引進知名羽毛球生産企業南京亞獅龍集團,投建錦屏縣亞獅龍羽毛球産業園,並將其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羽毛球産地,向全球60多個國家提供産品。
“誰會想到錦屏這樣一個林業大縣會把羽毛球産業做起來。”時至今日,説起6年前的場景,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産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經理胡兵仍然覺得不可思議,但他又説:“其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在亞獅龍到錦屏建廠之前,錦屏並沒有上規模的養鵝産業。為了提供羽毛球原料,錦屏的鵝産業迅速擴大。
發展羽毛球産業,企業的信心從哪來?這跟縣委、縣政府釋放的信號有關。
招商過程中,錦屏黨委、政府負責人連續到企業總部拜訪多次;項目落地後,錦屏建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雙組長”領導制,成立了縣級生態鵝産業工作專班,並&&《關於鵝全産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
一手抓傳統産業提質升級,一手抓新興産業培育發展。錦屏果敢有為的産業布局,帶來的是企業發展的充沛活力。
“世界上每10隻羽毛球,就有1隻是錦屏造。在亞獅龍錦屏工廠,每天幾乎有15萬隻羽毛球被生産出來。”胡兵介紹,公司去年共生産羽毛球328萬打,實現工業産值2.45億元,今年有望取得新突破。
在羽毛球生産車間可以看到,經過洗毛、烘毛、植毛、入庫、飛行等38道生産工序後,一個嶄新的羽毛球出爐。“我從建廠就在這裡上班,從最開始篩選羽毛到從事質檢工作,都能輕鬆駕馭,每月收入4000多元。”公司員工瞿秋華對産業工人的新身份十分滿意。
一片鵝毛的輕舞,讓錦屏縣的産業結構有了新變化,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一根鏈條的延伸,看“上”與“下”的聯結
培育新産業,錦屏沒有盲目貪大,而是走因地制宜的路子,注重“上”與“下”的聯結。
一個羽毛球要用16片刀翎毛,而一隻鵝只有14片這樣的羽毛。如果亞獅龍錦屏工廠滿負荷生産,一天則需要20萬隻鵝的刀翎毛。
面對供需的較大落差,錦屏縣首先在上游養殖端尋求突破,大力發展鵝養殖和屠宰加工。目前,全縣15個鄉鎮幾乎鄉鄉養鵝,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保底回收、貸款貼息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鵝産業鏈。
“我們正在修建的鵝棚舍,可以解決季節供應不平衡、出欄數量較低的難題,建成後可養殖5萬羽種鵝,年産200萬枚蛋,年凈利潤預計1600萬元。”錦屏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允炎説。
如今在錦屏,一個全國縣級羽毛球自主IP賽事人氣逐年攀升。今年2月中旬,來自廣東、陜西、四川、香港等地的16支球隊180余名運動員匯聚錦屏,參加2023年貴州錦屏亞獅龍杯羽毛球全國邀請賽。
做好一個球、辦好一場賽事、建好一個小鎮,在鵝産業鏈下游,錦屏正積極布局羽毛球特色優勢體育産業,以賽促文、以賽促旅,全力推動體育強縣、體育旅游融合發展。
目前,錦屏縣已建成鵝養殖示範基地21個,養殖商品鵝300多萬羽,引進羽毛球運動裝備製造企業8家,建成12個羽毛球場館,開設15家餐飲名店,逐步形成種鵝飼養、種蛋孵化、商品鵝屠宰加工、羽毛球生産、羽毛球裝備製造、羽毛球體育運動為一體的産業鏈集群。
錦屏鵝産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從産業鏈的延伸中可以窺知一二——“築巢引鳳”“上”“下”聯結,讓企業集聚、産業集群順理成章。以“鵝”為鏈,隨之而來的,是産業競爭力不斷增強與價值鏈持續提升。
為加快文體旅融合發展步伐,錦屏縣以羽毛球比賽為牽引,積極打造以銅鼓工區、多彩田園、隆裏盛豐等為核心的集農文旅、康養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向着“康養之都 運動之城”目標進發。
採訪中,不少錦屏幹部發出這樣的感嘆:過去,錦屏只有傳統的林業、農業,在全省的存在感、知名度較弱。無中生有的鵝産業越做越大,在發揮比較優勢同時又塑造了新的優勢。鵝産業的創新實踐,不僅壯大了縣域經濟,也提升了錦屏的知名度。
發展就是一場充滿辯證法的賽跑。堅持不懈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新”與“舊”、“快”與“慢”、“高”與“低”、“趕”與“轉”的關係,在實現經濟興、生態美、百姓富的道路上奮力前行,錦屏大有可為、未來可期。(記者 許邵庭 劉藍嬰 曾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