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資源到賣風景,銅仁萬山推進城市異地轉型、産業原地轉型——
礦竭城不衰
銅仁萬山,新中國第一個縣級行政特區,享譽中外的“丹砂王國”,這裡有着工業文明的深邃與厚重。
步入萬山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仿佛就是一個時間軸,從中能感受到萬山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觸摸城市發展的脈絡。
萬山汞礦曾是我國最重要的汞資源基地,其儲量和産量均居全國之首,汞礦開採盛極一時,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建設生産過程中,老一輩汞礦工人發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發明了V型礦車、自製輪胎、“撈車器”等一大批設施設備,為國家貢獻了國際免檢産品紅凌牌硃砂、銀河牌水銀。
“井下3000多人、地面上4000多人同時作業,創下日處理礦石千噸的歷史紀錄。”
“上世紀60年代就點上電燈,礦區有60多輛解放牌汽車。”
…………
作為曾經的工業重鎮,高峰期有五六萬人駐紮在礦區,學校、醫院、電影院等設施一應俱全。
然而,由於資源枯竭,萬山汞礦開發的喧囂漸漸歸入沉寂。2002年礦區被迫實行政策性關閉,2009年萬山被列入中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萬山區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萬山加快推動轉型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收入水平,為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加快推動轉型可持續發展”成為萬山前進中的根本遵循,萬山圍繞城市異地轉型、産業原地轉型重點發力。
在城市異地轉型方面,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城區面積從2013年的9平方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24.5平方公里。道路、供電、供水、公共服務體系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消費金融圈已具雛形,城市金融實現由點到面的飛躍。
在産業原地轉型方面,以萬山經濟開發區為中心,着力培育了新型支柱産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成九豐農業、牙溪生態農場、敖寨食用菌,讓農業産業現代化取得新突破。同時,依託萬山硃砂工藝品産業園和萬山化工園,推動産業集聚發展,實現了由過去單一獨撐向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2015年,萬山按照“修舊如舊、留住鄉愁”原則,對原礦區遺址、遺産、遺居進行全面清理和整合打包,將廢棄汞礦遺址打造成中國首個以“山地工業文明”為主題的礦山休閒懷舊小鎮——硃砂古鎮,昔日老礦區搖身一變,成為熱鬧繁華的旅游景區。
用“糧票、飯票”買農特産品、聽一堂礦工的夜校課、請人代寫一封給過去的書信……都可以讓你回到“那個年代”,重溫那一段激情的歲月。
“現在,來小鎮的游客特別多,國慶期間餐館的生意也很好,最多時要賣100多碗豆花。”每逢節日,經營餐飲生意的“礦二代”舒小琳都會作為義務講解員,在景區為游客講解硃砂知識、介紹汞礦歷史。
舒小琳家兩代人都是汞礦職工,父母在汞礦幹了幾十年,她從小在礦上長大,對汞礦有着很深的感情。“現在老礦區又‘活’了,我們既當景區的主人,又為游客做嚮導,一步步見證着老礦區的涅槃重生。”
熟悉的街景、有韻味的老店,“那個年代”老街承載着幾代人的共同回憶。
不僅有“那個年代”老街,硃砂古鎮還有懸崖酒店、汞礦工業遺産博物館、玻璃棧道……
數據顯示:今年中秋、國慶期間,萬山區接待游客67.1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9億元。其中,硃砂古鎮累計接待游客人數9.24萬人次。
“十年來,萬山大力發展旅游經濟,推動工旅、文旅、體旅的深度融合,旅游業態越來越豐富,游客體驗感也越來越好,為萬山轉型發展翻開了嶄新一頁。”萬山區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斌説。(記者 權若青 潘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