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新農人” 唱響“新農經”-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90後“新農人” 唱響“新農經”

2023-10-07 10:40:54  來源:貴州日報

  從畢節大方縣城向南出發,一路青山疊翠,10分鐘車程便來到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

  “我們的目標是讓大方天麻系列産品扎根江蘇,推介到全國甚至海外市場。”近日,在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副總經理文竟之與江蘇客商交流。

  文竟之的父親多年來一直從事天麻種植,是遠近聞名的天麻種植專家。在父親的影響下,文竟之對發展天麻産業興趣濃厚。2017年,文竟之辭去金融行業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投身天麻産業。因有金融行業從業經驗,“90後”的文竟之主動承擔起了公司天麻産品市場開發和品牌創建工作。

  調查市場、搭建&&、尋訪專家……為了打開天麻産品的銷路,文竟之的足跡遍及國內外多個城市。

  經過5年的打拼,她將公司銷售額從2017年不到2000萬元,提升到2022年的近5000萬元。公司的天麻種植規模也從不足1萬畝增加到2.6萬畝,每年用工3000餘人次,年支出勞務工資500多萬元。

  同時,在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當地企業的輻射帶動下,2022年,大方縣22個鄉鎮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發展林下倣野生天麻種植3.18萬畝,産值達1.77億元,帶動1萬餘戶天麻種植戶年均增收9000元。

  作為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文竟之在帶動地方特色産業發展的賽道上取得了好成績。“這不是某一個人能做到的,是所有大方‘天麻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文竟之説。

  據了解,大方是天麻的道地産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天麻人工種植以來,規模快速發展,初步構建起從種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産業鏈。

  “天麻産品有了,但大多數企業和種植戶就像自己的父親一樣,還是老思維,只重視種,沒有在銷上下功夫,品牌意識薄弱,導致天麻産業無法充分釋放紅利。”文竟之説,“我是一名‘新農人’,我的責任不僅是打開天麻市場,還要幫助許多鄉親轉變發展觀念,帶動更多群眾發展天麻産業,實現增收致富。”

  2018年6月,文竟之積極參與,推動成立了大方縣天麻協會,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被推薦為會長單位。“我們要總結推廣大方天麻種植經驗,組織企業抱團發展,實現産業規模化、品牌化。”

  當前,文竟之正在與廣東科研團隊洽談,準備研發具備授粉、生長環境監測等功能的智能機器人。她説:“要把AI變成新農具,給天麻産業插上智慧的翅膀,從品牌建設、市場拓展、産業集群等重點環節入手,與更多的‘新農人’一起,打造更高品質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記者 周章龍)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