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黃椒紅瓜果香,又是一年好“豐”景。
9月23日,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貴州主會場活動在修文縣舉行,當地農民載歌載舞禮讚豐收,誠摯祝福穰穰滿家、豐谷滿倉,全省千萬農家此刻共話豐年。
鄉村和美,美在農業豐産、百姓增收。貴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精神、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省上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守好“糧倉”,盯住“土特産”,推動農業産業增值增效,“接二連三”。
喜瞰貴州大地,秋意染豐年,農業産業越來越強,飯碗越端越穩,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步伐正大步向前。
糧食高産捷報頻傳
稻穀黃、玉米壯、高粱紅……黔地“五穀香”。
9月5日,在息烽縣小寨壩鎮大灣村舉行的玉米高産競賽暨“揭榜挂帥”凈作玉米小面積超高産示範測産現場傳來喜訊:畝産1019.9公斤,實現貴陽市玉米單産首次破千公斤紀錄。
9月6日,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上莊壩區實施籽粒玉米高産示範田測産現場再傳來捷報:畝産1081.23公斤,為全省目前最高産量。
9月21日,興義市萬峰林街道實施的省級“揭榜挂帥”百畝方、興義市龍廣鎮的州級“揭榜挂帥”百畝方、興義市馬嶺鎮的市級“揭榜挂帥”百畝方水稻基地測産現場紛紛報喜:平均畝産981.83公斤,其中最高田塊樣本點折合畝産達1174.16公斤,創貴州水稻單産新紀錄!
飯碗端得穩,農技是關鍵。為了激勵農業專家、農技人員搞好糧油生産基礎性示範服務,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開展創新創業“揭榜挂帥”行動,萬名農技幹部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用“辛苦指數”換來群眾“幸福指數”。
同時,在各種惠農政策的“滋補”和各項山地現代農業措施的推動下,全省各地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採取糧油復種、糧豆套種、稻魚共生等多項措施,實現“糧經雙收”,既穩“糧袋子”,又鼓“錢袋子”。
在湄潭縣,“魚嬉稻”提升綠色有機大米品牌,開啟“好米”變“名米”的飄香之旅。
在黎平縣,稻魚共生“禾家歡”。該縣今年實施“稻+魚”綜合種養20余萬畝,年産稻花魚約4800噸,在糧食穩産的情況下,預計田魚産值達1.68億元……
多元融合激發新活力
從&江“村BA”到榕江“村超”,“一場賽”打開了貴州面向世界的山門,也激活了賽事背後鄉村振興的巨大活力。
借助“村超”的超高人氣,榕江縣1至7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9.71億元,同比增長80.72%。
在“村超”和“村BA”的巨大流量下,當地的西瓜、百香果、金秋梨、臍橙、貢米等農特産身價暴增。
榕江縣忠誠鎮寨章百香果種植戶蔣桃淑滿臉喜悅地説:“今年果子好,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能賣到30元一斤,基本上都預定完了。”&江縣8000畝金秋梨,預計年産量達1.5萬噸,同樣受到市場熱捧。
以“賽”為媒,富民興村,是貴州近年來通過多元融合紮實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我省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積極打造“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從“塑形”到“鑄魂”再到“固本”,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正躍然紙上。
特色産業開啟“財富密碼”
滿山盡挂“黃金果”,遍野歡聲迎豐收。
目前正是貴州刺梨采收的季節。天邊的太陽剛露出一線金邊,龍裏縣谷腳鎮茶香村的農戶,早已進山採起了果子。在他們眼中,這是一年收入的保障。
茶香村是龍裏最早發展刺梨産業的核心産區之一,萬畝刺梨既是茶香村的主導産業,也是村民鼓腰包的“財富密碼”。
近年來,特色産業在貴州大地煥發勃勃生機。貴州綠茶、都勻毛尖、興仁薏仁米、遵義朝天椒、貴州黃牛、黔東南小香雞、黔菌、修文獼猴桃、遵義紅、鎮寧蜂糖李等成為首批代表貴州優質農産品的區域公用品牌。
打出特色産業牌,擦亮“貴”字號金字招牌,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帶來了巨大效益。
推廣“三新農”培育“新農人”
近日,在黔西“五穀鳳登”的助農直播間,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在線催起了貨:“臘肉什麼時候再上?今天怎麼沒有菜籽油了?”
主播周幺伯急忙回復:“家人們,都賣完了,請大家多等幾天,正在備貨。”
周幺伯名叫周舍,是黔西市洪水鎮長堰村村民。原本在外務工的他,通過當地電商培訓變身抖音主播,憑藉着一身老實巴交的農村裝扮和“土味”演出,在抖音上擁有11.4萬粉絲,成為帶貨達人。
一部手機、一個視頻、一場直播,就可以把家鄉的名優農特産品推向世界。貴州推廣“三新農”培育“新農人”,讓手機變成新農具、讓數據變成新農資、讓直播變成新農活。“三新農”幫助老百姓搭上新媒體數字快車,把網絡流量轉化為致富增量,闖出了一條新媒體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新路。
此外,貴州近年來還多渠道推動綠色優質農産品不斷走出大山,開啟廣闊新天地。乘着東西部協作的東風,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實現“種有定向,銷有方向”。今年新增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56個,全省累計已達351個。
和美鄉村展盛景,秋染沃野又豐收。貴州多年來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開了新局面。(記者 梁聖)